高亮华,1963年生,湖南益阳人。个人博客:技术·诗·稻草人(参见扩展阅读),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科学技术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有技术哲学;科学哲学、产业哲学与产业
文化、高科技战略管理;
大学科技创新与
产学研结合研究。
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高亮华,1963年生,湖南益阳人。个人博客:技术·诗·稻草人(参见扩展阅读),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科学技术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个人风格
高亮华是自然辩证法领域内较早关注技术哲学的学者之一,其代表作《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是技术哲学研究必备的书目。人文主义视野也成为了他哲学研究的标签,由于文采出众,观点透彻,他被业内著名学者陈昌曙、邱仁宗、邱亮辉等老前辈誉为未来中国技术哲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与陈凡教授、吴国盛教授等遥相辉映。
个人风格:温和,谦逊,睿智;
讲课风格:逻辑缜密,极富文采,富有启示性。
写作风格:细腻、新颖、真挚、精致
教学工作
1、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技术哲学” 。
2、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专题”。
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公共学位课“自然辩证法”。
4、清华大学博士生公共学位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讲座及课程论文指导。
5、清华大学本科生任选课程“高科技战略与管理”。
研究简介
科研方向
1、技术哲学;科学哲学;
2、产业哲学与产业文化;
3、高科技战略管理;大学科技创新与
产学研结合研究;
4、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5、组织文化研究;
著作与论文
主要发表物:
技术哲学
2. 《信息代表什么——信息科学与人文视野》,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技术: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8(5):23-30
4. “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14(4):19-25
5. “技术理性问题探讨”,《哲学研究》,1993.(2):64-70,78
6.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6(4):10-16
7. “象树一样的机器——有机论视野中的技术理论”,《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17(6):10-16,23
8.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41-46
9. “希望的革命——弗罗姆论技术的人道化”,《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2):12-16
10.“技术转向与技术哲学”,《哲学研究》,2001(1)。
11.“20世纪中国技术哲学”,载《清华大学哲学年鉴》,2002年。
12.“打开技术的黑箱——论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载《工程、技术与哲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高技术战略与管理
1. 《富强的曙光——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创新成长》,北京出版社,2001年4月。
3. “构筑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模式——作为科技成果孵化器的清华同方及其启示”,《科技导报》, 1999.(1):53-56,22。
4. “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几类技术创新模式”, 1999年4月, 《科技日报》,1998.4.17。
5. “在核心能力上竞争——清华同方发展战略透析”, 1999.(5),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5-69。
6.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模式”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2(2):23-26。
7. “技术创新:强国之路”,载《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 “大学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模式” ,待发。
主要译著:
《技术史》(第三卷)、《
改变21世纪的科学与技术》等。
出版图书
主要成果
高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
清华同方、
大庆油田、北京铜牛、北京环卫、兰州石化、北京首都博物馆等企业和组织的战略发展和企业文化的研究工作。
与传统的企业文化相比,高教授更倡导一种“人文主义”特色的企业文化风格,力图从传统文化和企业历史的沿革之中找出企业独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其研究成果很受各个企业的认可,有着良好的口碑。例如铜牛集团“牛图腾”的文化定位与“诚、实、韧、拓、雄”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已经广为铜牛集团及其各个子公司所称道;又如北京环卫集团的“马文化”的定位与时传祥精神的完美契合,可谓用心良苦,切中实际。
个人文章
《丁香》
爱略特吟唱道: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因为它让荒地开出丁香。不过这丁香混合着记忆和向往,而且春雨还拨动了迟钝的根。因此,四月虽然残忍却并不是一个绝望的季节。
在我们的文化中,丁香乃是双重的隐喻:结是愁怨郁积,开是愁怨解却。
更重要的是,丁香是一种纯粹的美与芬芳,被看作友谊、爱情与幸福的象征。一个姑妄信之的传说是,如若在纵放香涎的丁香树上,找到罕见的
五瓣丁香花,就会得到好运、爱情与幸福!
百年校庆,一个美丽的误会,让我在图书馆外墙外的一树丁香上找到了不仅是五瓣的丁香花,而且还有六瓣与七瓣的丁香花。须知丁香乃是与紫荆并列的学校双校花之一。这种际遇虽属巧合,但也让我叹为传奇!
或谪人间归去迟,翱翔应是神仙侣,因此承诺写下这些诗句。诗曰:
京城徒寄倦游身,总是无端恼春风。
春风拂过丁香结,千结百结黯消魂。
更著雨中带泪看,一树乱蕊照影单。
人世几回玲珑梦,但此紫痕远尘埃。
也曾年少赋华章,也曾雨巷叹彷徨。
当年空绾同心结,一待殷勤两鬓苍。
十年往事休重说,况逢百年氤氲节。
此日殷勤为剪开,五六七瓣称奇绝。
采采香涎费春工,临风递与身边人。
谷雨之前虹始见,可许相随碧云深。
《芭蕉心》
重要的是,我听到了那些神秘的声音,即使它们是虚幻的,但它们让我走向你……
“芭蕉心尽展新枝,
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
旋随新叶起新知。”
我之心性中,多出世之心绪而少入世之情怀。这段时间做几个企业课题,却不得不竭力去从传统儒学资源中寻启迪。比如日新之德,就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种观念。为了说服老总们,我有几次借助那朝开暮落,一花凋落,一花又开,花开无穷期的木槿花来加以渲染。
其实,上面张载的诗更适合渲染日新之德,只是不如木槿花那样来得简单与浪漫些。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喜欢这首诗的。确实,日新之要,惟在此心之求伸求新,最后以日新之积而成盛德之美矣。这让我自已也渐渐更多地受到儒家精神的感染。
不过,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或许更是因为我心性中那个更为重要的维度,那会让我想到“雨打芭蕉”,想到“芭蕉不展丁香结”……
比如在这样的夜晚,在这荒漠化的都市,借着青灯幽窗,我可以让一场芭蕉夜雨在灵台演绎,然后静静地咀嚼一种心痛:声声催忆当初,又抑或叹一声,梦里功名,水中花月,际遇如斯,与谁共语?
而现在,我亦会想到“芭蕉心”,不是上面张载诗里的“养新德”、“起新知”的芭蕉心,亦不是纳兰所谓的“点滴芭蕉心欲碎”的芭蕉心,而是佛家意像里的那一个层层包裹的观不透的芭蕉心。
芭蕉心被叶子层层包裹,观芭蕉心,如观水月镜花。佛家语有云:“芭蕉心如。诸画相如。空中花如。梦苦乐轮回如。”
水月影,镜中花,所见真亦假,其实假亦真。水月必有天月在上,镜花必有真花在侧。我在这个世间如此寻寻觅觅着你,亦是因为你就是我心之所依凭矣。
如此,我观芭蕉心,亦非虚不实。我相信,我听到的那些神秘的声音,其实就是你的召唤。
也许在那个年代,我之丁香结,你之芭蕉不展,同向春风各自愁。
那么,现在呢?
虚与实,这不是一个问题!重要的是,我听到了那些神秘的声音,即使它们是虚幻的,但它们让我走向你……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愿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是去年我写给自己的主题词,我希望自已能够藉此走出先前的理想主义,校正自己的出世精神,而达成一种乐天知命的心态甚或境界。我对自己说:我不再啸吟,要奔涌而去再经历什么沧海。静水流深,我也已绕过欲望的障碍。
光阴逝如流水,年华暗换又一年。然而,当我决定写这篇关于2011的新帖时,我竟不知晓该给自己写一句什么样的主题词了。
我知晓我这时难免会有更多伤感,因为生命的节律已开始对我的身体发威,让我明显觉得气血渐衰、晚岁将至,开始变得眼花头白,身体大不如从前。
我也知晓我应该去继续达成那种简单的乐天知命的境界。人世间有什么夙愿难以放下,不能放下,我需要为自己减压,让生活删繁就简。我所积累的财富足以让我过一个平平安安的下半辈子。
但我还是想给自己一些新意……。于是我边看有关一些玉文化的资料,——这是做某一个课题要用到的,也兼想着所谓的主题词,不经意中,觉得看到的一段诗经里的句子或许最切合作为我今年的主题词了: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的确,这切合我一直以来对玉文化的喜爱与体认,这也切合我一直以来的白马蓝衫的意像,这更切合我现在对“愿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种简单心境的期许与追求。
玉,石之美者。玉让人联想到温润、谦和、纯净、高洁、君子、美人,给人一种无限幽微的美。自古以来,就有玉有十一德(孙子)、九德(管子)、五德(说文解字)之说。当然最流传的五德之说,即:仁、义、智、勇、洁。因此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玉一样的男人是:坚韧,但温润细腻;通透,但瑕不掩瑜;瑰丽,却色泽柔和。
至于白马蓝衫的意像,这大约前世残留的记忆:
……那个朝代
我牵着那匹白马流落在江南
我失去了所拥有的王国
我是你孤独的王
你是我失散的歌女
也许那个朝代就是温柔敦厚、以梦为马的《诗经》年代。只是那个君子如玉、美人如花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突然想起去夏去海拉尔时,曾多次回忆起青壮时对莱蒙托夫的《帆》的解读。在我一直的意象里,那白帆隐喻着年少与浪漫的人,他(她)们所祈求的永远是风暴,惟有在风暴中才得安详。他(她)们的理想永远定格在远方,那远方总会随着我们的走近而飘远,总会吸引着我们去追逐……
然而,要不是那次怀旧之行,我似乎从来就没有想起过什么白帆了。真的是远去了那颗年少与浪漫的心!
不过,虽然我气血渐衰,却也心血未涸。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做这些事来影响一些人,如我的家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亲近的人,和愿意接受我影响的人,我也更希望接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爱。
因此,虽然我已经开始借用他人的话对自己说:“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我心缱绻依旧。我希望在拥一份淡定从容年华的同时,也仍然能够心怀温软,希望自己的心是仍然敏感而又坚强,敏感得虽然不得不受伤,却又坚强得不至于毁灭。
因为那一份敏感,我可以让心里滑过寂静的忧伤,因为那一份坚强,我可以不去挣扎着忘记你的容颜……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我可以这样地待你!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你能这样地待我吗?
然而,在2011年,甚至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我更愿意这样对自己和你说: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