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狼山风景区山峰
马鞍山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滨江的狼山西侧,与军山剑山狼山黄泥山同属狼五山(南通五山),为浙西天目山余脉,“狼五山”之名最早出自南朝陶弘景真诰·稽神枢》中的“狼五山在海中,对句章岸,今直呼为狼山。”句章,代称吴越之地,指狼五山西南方的陆岸。
广植树木
1895年,张謇开始在通州(今南通)筹办大生纱厂。此时的五山,除了狼山和黄泥山稍有树木,包括马鞍山在内的其余三座山都光秃秃的,尽是土块和石块。于是,张謇提议由狼山上的僧人在五山凡有覆土的地方(包括马鞍山),“遍植竹、柏、松、杉、榆、槐、桐、桕,周山之麓,遍植湖桑”。此外,官府应当出面保护,严禁乡人樵采和放牧。待桑叶长成后,可进行售卖,其收入三成归僧人;山上所种树木收获的果实,也悉数归僧人,其收入作为修整各山寺院及道路的经费。自此,张謇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植树造林事业。
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私立南通农科大学(今扬州大学)成立后,由张謇出资,在五山经营森林,作为学校的产业。后经官府批准,农校的造林范围则是马鞍山和黄泥山。
“不范以河,不能保林之生存”,为切实达成保护五山森林的目的,张謇出资购买了五山的环山土地,并顺山势开挖沟渠,用挖出的泥土堆积成环山道路。黄泥山、马鞍山和军山的环山河道相继开工。
改善马鞍山在内的五山生态的过程,也是张謇践行其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合发展理念的过程。张謇百年前的环保之举,在潜移默化中带来了沧桑巨变,为五山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名景点
在马鞍山东岭,矗立着一座由张謇出资建造的“虞楼”,是他为纪念恩师翁同龢所建。小楼坐北朝南,高两层,砖木结构,山门上刻着张謇题写的楹联:“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登上小楼,虞山与之隔江相望,因而取名为“虞楼”。
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也是张謇的恩师和伯乐。张謇是翁同龢寄予厚望的门生,也是他的忘年之交,两人有着相同的政见。然而,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让他们的理想道路变得晦暗不明。1894年,张謇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三年,翁同龢在给张謇的信中流露出“此别未知何日相见”的惜别之情。1898年,翁同龢突然被光绪帝下令开缺回籍,张謇不仅写诗宽慰恩师,还时常给他送去生活用品,并多次到常熟看望翁同龢。翁同龢也关心和支持着张謇各项事业的发展,他为大生纱厂手书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1904年6月30日,张謇来到常熟,看望病中的翁同龢,没想到,这竟是两人的最后一面。三日后,翁同龢与世长辞,张謇悲痛万分,赶去吊唁,得知翁同龢留有遗命——请张謇书写自拟的挽联,足以见得两人友谊之深厚。
1921年2月15日,张謇来到虞山脚下的翁同龢墓前,进行祭拜。之后,他登上虞山,远眺长江对岸的五山,张謇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他要在山上建一座小楼,可以登楼远眺虞山,以怀念翁同龢的风姿仪态。
在虞楼的建造过程中,年近古稀的张謇多次前往现场进行督工,并留下“莲影夹桥穿沈墓,松风一岭上虞楼”“虞楼千树抱其足,问讯花开使相续”等诗句。1925年3月10日,虞楼落成。5月5日,张謇来到虞楼留宿,并写下了著名的《宿虞楼》:“为瞻虞墓宿虞楼,江雾江风一片愁。看不分明听不得,月波流过岭东头。”
随着时间流逝,虞楼院落渐近倾圮,在经过两次修缮和布置后,虞楼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南通五山景区中著名的人文景点,也是市民、游客闲情休憩之胜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3:12
目录
概述
广植树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