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副教授,伊斯兰学者,马金鹏先生(1913—2001)。
人物简介
马金鹏字志程,祖籍山东济南,1913年出生于回族平民家庭。自幼入
清真寺学经,后入济南公立第五小学,1925年春毕业,适逢
唐柯三、
马松亭、穆华庭、法静轩等创办
成达师范学校,于是遵从母亲“在顿亚上为众求饶,生活中对人公正,教育中培养圣贤”的希望入
成达师范学校求学,成为
中国穆斯林青年中最早接受伊斯兰师范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尽管学校生活清苦,“一天两顿小米粥加玉米面饼子和几根盐水萝卜”,但马金鹏仍然坚持学习、笃诚信仰,坚守五时拜功。1932年毕业,被选送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
爱资哈尔大学是埃及最古老的伊斯兰高等学府,是各国穆斯林青年向往的地方。马金鹏除刻苦攻读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外,还利用课余练习阿语口语和听力,开阔学术研究思路。为掌握《古兰经》诵读方法,他每个
主麻日到
清真寺听有名的诵经师诵读《古兰经》,遇到丧主为亡人设立纪念棚也进去听诵经师的诵念。为给今后学术研究积累较多的资料,他不仅参加
爱资哈尔大学和其他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还从每月2埃镑生活费中省出一半,购买各种
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书籍,4年积累的书籍竟有5大木箱之多。
成师和爱大两校10年教育,使马金鹏的信仰和学识都日渐成熟。1936年毕业回国,他服务于母校,辅助埃及的两位教授达理和伊卜拉钦为
成达师范学校学生教授
阿拉伯语,并为高年级增开了阿语报刊选读课,颇受师生们的欢迎。
人物事迹
马金鹏归国第二年(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国难方殷,成达师范举校南迁。迁移之中,马金鹏与另一位留埃同学金殿桂先生来到武汉。为粉碎日本妄图在我国西北建立“回回国”的阴谋,校长
唐柯三安排他们二人参加“甘宁青抗日救国宣传团”。
宣传团从武汉出发,跨越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阿拉善旗等40余个省、市、县,历时一年,行程1.3万里,采用火车、汽车、骑马、牛车、步行等方式,深入
清真寺、军队驻地、回民聚居区等,以《古兰经》、
圣训为依据,演讲120多场,听众多达60多万人次。宣传团动员西北回胞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号召西北回族军政要员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为
抗日战争作贡献。1938年4月2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社论《巩固国内民族的团结》指出:“回教抗敌宣传团等组织的成立……说明了有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的民众,已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 1938年10月宣传团凯旋,10月15日《新华日报》在《回民一致表示坚决抗日》一文中称赞:“他们带回了我中华民族亲密团结的福音,实为我抗战胜利之一个重要保证。”
1938年秋,马金鹏回到母校,不久后担任《月华》主编,兼
成达师范学校教务处辅导出版组组长,时年26岁,成为《月华》历任主编中最年轻的一位。《月华》创刊于1929年,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
伊斯兰教期刊。当时正值全民抗战时期,《月华》负有宣传、动员回族群众投入抗日救亡斗争的喉舌作用。为完成这项工作,马金鹏运用他留学生的特殊条件,联络在埃留学生和服务于各地的同学,组成了《月华》第三批撰稿人队伍。他个人也在日常教学和编辑工作之余,撰写了《怎样加强回民抗战意识》等十几篇动员抗日救亡的文章。
人物成就
为实践
成达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三长(教长、校长、会长)之一的教长生活,1950年马金鹏接受了上海
穆斯林聘请,担任
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教长。该寺是上海有名的大寺之一,
达浦生、薛子明等著名
阿訇曾在寺中担任教职多年,乡老的水平较高。当时恰逢新中国建立之初和
抗美援朝时期,大的社会变化要求
清真寺教长适应时代要求,用《古兰经》、
圣训引导
穆斯林群众为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作出贡献。
顺应新的时代,马金鹏在讲“
卧尔兹”时引经据典,既满足了
穆斯林群众的信仰需求,又为
抗美援朝做了宣传。在他的主持下,还开办了
穆斯林大学生及青少年学习辅导班,并引导穆斯林工商户妥善处理劳资纠纷。他还发挥成达学生善于演讲的特点,斋月里每晚进行演讲,宣传
穆斯林前辈热爱祖国的事迹,以及穆斯林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对人类的贡献,并将演讲文张贴在寺中,大大提高了效果。
3年届满,上海各界
穆斯林赠送题有“穆民导师”的锦旗一百多面。日后在回忆这段教长经历时,马金鹏总是自谦,认为自己只是在报答
中国穆斯林大众的培育之恩,只是在践行母亲“在顿亚上为众求饶”的希望。
工作经历
1953年7月,马金鹏接受北京大学校长
马寅初先生聘书,赴北大教授
阿拉伯语,重新回到他钟爱的教师岗位。在这所著名的高校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使马金鹏如获至宝。在搞好教学工作之余,他在书海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为后来丰硕的学术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马金鹏一生粗茶淡饭,保持了
穆斯林学者的正气。作为笃信者,他履行“学习是
穆斯林男女的天职”的
圣训,一生都没间断过学习。在马金鹏逝世5周年时,他的学生陈嘉厚先生曾回忆说:“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挤出时间读书,搞科研,博览群书。系图书馆藏的大量
阿拉伯语古今名著,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学、历史、哲学或宗教,他都借阅,几乎每本书的借阅卡上都有他的签名。”
马金鹏一生勤勉,译著涉及语法、宗教、文学等各个领域。《
伊本·白图泰游记》译本问世后,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推动了中国和
摩洛哥两国的友谊。晚年,马金鹏以
耄耋之年的病体,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把学术研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向
中国穆斯林交出了一位穆斯林学者最后的答卷——一部精美的《〈古兰经〉译注》,全美了他平生的夙愿。
马金鹏一生钟爱《古兰经》诵读,每日诵读《古兰经》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留下了10盒《古兰经》诵读磁带,他的诵读不仅为广大
穆斯林所喜爱,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汉族学者朱威烈先生曾回忆说:“这些年我在出访阿拉伯国家期间,每当听见
清真寺传出的
宣礼声,总会想起金鹏先生,因为在我的回民老师中,只有他的音色、音调和技巧能达到像在空中悠扬回响的召祷声那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