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马踏匈奴是西汉的一件文物,雕刻于汉武帝时期,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现收藏于
茂陵博物馆。
文物特征
西汉马踏匈奴整体高1.68米,长1.90米。石刻中的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剽悍肥壮,腿筋劲健,蹄足抓地,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作狼狈挣扎状,须发蓬松零乱。
流程历史
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西汉马踏匈奴雕刻。
1961年,西汉马踏匈奴与收藏于茂陵文管所。
1963年5月,茂陵文管所陈列室(即两间旧瓦房)整修完毕,西汉马踏匈奴16件西汉大型石刻开放展出。
1967年,茂陵文管所修筑地窖,并在西汉马踏匈奴等石刻周围用土丕砌墙,以保护其免遭“文化大革命”活动毁坏。
1989年3月,西汉马踏匈奴搬迁至霍去病墓旁石刻长廊。
西汉马踏匈奴现收藏于茂陵博物馆。
制作技术
西汉马踏匈奴为中粗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雕刻,运用了运用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等综合方式雕刻。
文物鉴赏
西汉马踏匈奴题义含蓄而意境博大,可视为朝廷当时对击溃匈奴主力的象征,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揭示出正义力量不可摧的主题思想。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似乎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气势磅礴,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是胜利者的象征,马腹下的匈奴人作狼狈挣扎状,蓬松零乱的须发更显得惊慌失措、声嘶力竭,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这一戏剧性的造型以及如此生动细腻的刻画,用以歌颂霍去病这一英雄人物的业绩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战败的匈奴,给予鞭挞,昭示出来犯者的下场。其构思超逸,耐人深思寻味。这显然是用以歌颂霍去病将军的业绩,昭示出来犯者的下场。
西汉马踏匈奴表现技法为运用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综合方式,使作品显得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得相当大胆而且巧妙,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概括性。
西汉马踏匈奴未将战败者简单地处理成横陈马下的僵尸,而表现为手攥弓矢随时可能翻身再起的顽敌,更反衬出胜利者的强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传达出作者的警世寓意。
文物寓意
西汉马踏匈奴为汉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主雕,象征守护神,并体现出墓主霍去病的伟大与永恒,反映汉朝人民对这位霍去病情怀与敬意。
文物价值
西汉马踏匈奴为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纪念与象征意义最强的作品,是一件纪念碑,马为汉代武力强盛的标志,西汉马踏匈奴展演西汉征服匈奴的历史过程,为霍去病征战匈奴的形象写照,且西汉马踏匈奴总结出汉代石刻中的马的形象,体现马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传承了汉代的艺术形态与风格。
西汉马踏匈奴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其在中国雕塑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马踏匈奴”这件主题石雕作品开始,中国的雕塑艺术才真正走上了写实与写意并重、力求神形皆备的艺术创作道路。
社会评价
马踏匈奴是一件在造型的解剖和动态上充分表现着古朴的作品,这是西汉造型艺术的特有风格,非常恰当地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完整性。(《西汉霍去病墓石刻》
王子云评)
马颇宏大,其形极驯,腿部未雕空,故上部为整雕,而下部为浮雕,后腿之一微提,呈休息状。马下有匈奴仰卧,面目狰狞,须长耳大,手持长弓,欲起不能。(
梁思成评)
古拙的技法,让这件作品完美地形成了线、面、体相融的造型,增加了写意,直抒胸怀。(
吴为山评)
古时的匠人们用娴熟的刀法,雕刻出马匹的强壮之体,形神兼备。其艺术表现技法运用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综合方式,使作品显得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大胆巧妙,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概括性。(田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