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马维衡,男,汉族,1964年出生,扬州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代广陵派琴家。
人物简介
马维衡少学昆曲,1986 年师从广陵派胡兰、胡萌乾学琴,后从事老琴修复工作,中国斫琴名家。中国昆曲研究会会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扬州龙吟乐器研究所所长。
马维衡先生的演奏追求平和、自由、跌宕、悠远与舒展惬意的情趣,集诸家之所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点,除了在古琴演奏方面的骄人成绩外,在古琴研制上也是成果斐然,其制作的古琴被世人称为“马琴”。 “弹而优则斫” 马先生诠释了从一名琴家到斫琴高手的华丽变身。2008年11月,马维衡先生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份无上的殊荣也是对马维衡先生多年来对古琴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铮铮弦上音,悠悠古琴曲,马维衡先生就像是池边垂钓的老叟,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怡然自得,在自己的古琴天地里书写着最瑰丽的篇章。
2008年11月授予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古琴源渊
据介绍,居“琴棋书画”之首的七弦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丝弦乐器,传说由伏羲始创。《诗经》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诗句。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佳话。历代的圣贤雅士以抚琴来修身养性、寄托情志,发展出内涵丰厚的琴学。而因为地域、师承等的不同,古琴还形成诸多的流派。
听到古琴入选“世遗”的消息,广陵琴派第11代传人曹华十分高兴。他告诉记者,古琴在上个世纪一度濒临灭绝。1983年,在扬州举行了全国古琴打谱会,少有人知的古琴才又慢慢兴盛起来。这两年,扬州各家乐器厂纷纷生产古琴,一年的古琴销售量近千台,说明学琴的人数在增加。据他估计,加上常熟的虞山派、南京的金陵派、南通的梅庵派等,全省的琴人可达数百名,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琴家。而随着交流的增多,各琴派之间的区别正日益模糊,很多学琴者都师从多人,将各派手法兼收并蓄
演艺圈有句流行的话叫“演而优则歌”,这句话用在马维衡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马琴
弹琴的人来制琴,更能达到古琴的最佳音色。2002年被授予“中国制琴名师”称号的扬州人马维衡,最早也是由向广陵派琴人学琴起步的。马维衡斫制的古琴已自成风格,世称“马琴”,被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内外诸多琴家收藏弹奏。
琴师
演艺圈有句流行的话叫“演而优则歌”,这句话用在马维衡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的“弹而优则作”体现了从一个琴人到斫琴高手的结合。“十年磨一剑”。在一张张老琴身上,马先生完成了与古人的对话,终于掌握了琴的生命和灵性,并且用事实证明了:“做好琴必须先做好人,弹好琴才能斫好音”。
聆听马维衡先生的古琴弹奏,没有拘泥于玩弄技巧,而着重于古琴的内在品质修养,给人以“沉稳儒雅”的感觉。正如古琴家林友仁先生所说:弹琴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不在于你琴艺的高下,而在于你是否抛开“浮躁之气”和一颗“功利心”。
成就荣誉
马维衡在继承广陵琴派风格基础上,将昆曲唱腔委婉、细腻运用到弹奏技法和琴曲意境中。代表作有《平沙落雁》《山居吟》《大胡笳》等。多次应邀赴新加坡、美国、俄罗斯、台湾等地举办音乐会。随胡荫乾先生从事唐宋古琴修复工作,1994 年成功斫制仿古断纹琴,得到了国内外琴家及王世襄先生高度评价,被誉为“马琴”,特点为造型古朴,音色松透圆润。组织成立了扬州市汉风古琴制作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紫霄”琴,“幽居”琴,获外观设计专利六项。2008起,创建汉风古琴博物馆,长期义务接待世界各地古琴爱好者参观,交流,传习,雅集,修冶。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5月31日,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拟评选为2021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资料
马维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一览表.扬州市人民政府.2017-01-2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15:0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