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江苏省扬州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古琴艺术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完备。经历代琴人和文人创造性的发展,古琴艺术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
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流传在江苏省扬州一带。这一琴派产生的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则至唐宋方开始逐渐显露。
明末清初,一代古琴宗师徐常遇编著的《澄鉴堂琴谱》,标志着广陵琴派已臻成熟。
1932年,广陵琴家孙绍陶、张子谦、刘绍椿、胡滋甫等正式创建广陵琴社,使广陵琴派以团体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基本特征
广陵派琴家一以贯之地保持着流派自身固有的艺术特色,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为艺术标准,崇尚“清微淡远”的同时又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其演奏讲究“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若吟若揉,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或伸,行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广陵派琴曲既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两相融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
广陵琴派古琴艺术在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韵、琴史、琴论、琴社等方面独树一帜。广陵派古琴弹奏一般为纯乐器性的独奏,也有唱弹兼顾的琴歌,也有与箫、埙等乐器合奏等形式。琴曲形式丰富。题材广泛,表现离别、痛苦、喜乐、悲伤、愤慨等情感。
广陵琴派流传下来的琴谱较多,从这些琴曲的来源上反映出广陵琴派善于吸纳兼融诸派之长、自成一格的特点。
代表作品
广陵琴派的代表作品有《广陵散》《渔歌》《樵歌》《昭君》《龙翔操》《梅花三弄》《澄鉴堂琴谱》《平沙落雁》《流水》《潇湘水云》《醉渔唱晚》《五知斋琴谱》《蕉庵琴谱》《自远堂琴谱》等。
传承保护
广陵古琴具有广泛的音乐史、美术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又是扬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反映出扬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是扬州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
受当代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琴乐本身艺术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广陵派古琴艺术难以适应当代音乐教学职业化、专业化的趋势,也难以通过市场经济等手段谋求生存之道。
马维衡,男,汉族,2018年5月25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项目编号是Ⅱ-34。由江苏省扬州市申报。
扬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对广陵琴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成立了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
扬州市文化馆作为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的保护单位,已建成古琴艺术传习中心,建立和完善广陵派古琴的资料库,举办各类雅集及纪念活动,宣传普及古琴知识,编著出版《美在人间永不朽:广陵琴派》。扬州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广陵琴社和南风琴社等单位,近年来也为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扬州市文化馆获得“古琴艺术(广陵琴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2019年8月30日,虞山琴派同另外五大古琴流派参加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乐器协会古琴研究会主办的“清泉阁‘瀚乐无疆——纪念川派古琴家顾梅羹先生诞辰120周年音乐会’”。
2020全国古琴名家新年音乐会,广陵琴派传承人田泉压轴演奏《广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