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益著(生卒年不详),字锡明,一字梅溪,临朐县七贤镇胡梅涧村人。除著有《庄农日用杂字》(下称《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水灾传》、《佐酒谐谈》等十几种,皆曾行抄于世,可惜后来多已散。
大约生活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出身于农民家庭,
赋性聪颖,十岁能属文,长老异之,及长博学多闻,并习杂字艺事,无不精妙,但却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只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得岁贡,因而受到士绅们的讥讽和父辈的责备。马益著耕读一生,终身布衣,年逾八旬尚勤奋著作。除著有《
庄农日用杂字》(下称《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水灾传》、《佐酒谐谈》等十几种,皆曾行抄于世,可惜后来多已散。
《杂字》474句,每句5字,一韵到底。从春耕、
夏锄、秋收、冬藏,写出一年的农事活动,中间也写到饮食起居,男婚女嫁,既有生产知识、经验介绍,又有当地习俗的反映,以
庄户语写庄户事,
曲尽其妙,雅俗共赏。在写农家生活时,不但写了“擀饼大犒劳,豆腐小解馋”的穷苦百姓,还描述了“驼蹄与熊掌,猴头燕窝全”的财主人家,铺叙中间,对比鲜明。由于《杂字》适合农民的需要,又琅琅上口,易记易懂,因而为群众所喜爱。清末民初,《杂字》在山东及周围较大地区内广为流传,与《三宇经》、〈
百家姓〉同为儿童的启蒙读物。新中国建立后,《杂字》仍备受推崇。当代作家、教育家
吴伯箫在60年代初曾特意撰文,赞誉《杂字》的价值并呼吁将其作为农民学文化的课本。
马益著耕读一生,终身布衣,年逾八旬尚勤奋著作。除著有《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水灾传》、《佐酒谐谈》等十几种,皆曾行抄于世,可惜后来多已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