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发
摄影助理
马林发,他的电影生涯开始于 1947 年,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摄影练习生。当时,他初中毕业,为谋生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其继父介绍给摄影师黄绍芬,并由黄绍芬推荐,进入文华影业公司当摄影练习生,从师黄绍芬、许琦,先后在《太太万岁》、《夜店》、《我这一辈子》等影片中担任摄影助理。
马林发艺术经历
上海解放后,他随文华公司转至联合影片公司,1953年正式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继续担任摄影助理。由于他一贯勤勤恳恳,并且不断显露出摄影上的才华,1955年,被上影厂保送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修班进修,这是他在事业上进展的关键阶段。在这所艺术学府中,他开阔了视野,吸收了艺术养料,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理论上的提高。他改变了过去把电影摄影仅仅视作“活动照相”的简单认识,意识到摄影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部门,有着极其广阔的艺术创造的可能性。他曾经对自己已经熟练、准确地掌握了曝光、测距以及摄影机运动等技术手段而满足过,但此时,他深感自己在艺术上的贫乏,与一个称职的电影摄影师的要求,相距甚远。“金字塔没有一个塔基,那个尖顶是放不上去的!”因此,他如饥似渴地观摩中外名片,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并且学习绘画,欣赏音乐,还从文艺理论上提高了自己对于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认识。就这样,他博学好问,全面加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着迷地迈入了电影艺术大门。在电影学院,系统地学习了电影理论,摄影理论,摄影技法等专业知识,深感以前掌握的知识太少,因此,刻苦学习,大量观摩中外名片,学习绘画,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艺术修养。
“天道酬勤”,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1957年,结束学习的马林发回到上影厂,担任影片《不夜城》的副摄影。与老摄影师周达明一起,成功地完成了拍摄任务。1958年他便升任摄影师,独立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长虹号起义》。就是在独立拍摄这第一部影片中,就大胆采用了剪影,半剪影的手法,使影片气氛真实可信。 此后,他相继在《追鱼》、《红日》、《白求恩大夫》、《英雄交响曲》、《难忘的战斗》、《爱情啊,你姓什么?》、《海囚》、《张衡》等近二十部故事片、纪录片中担任摄影。在这些影片中,有黑白片、彩色片,有窄银幕、宽银幕,有以大场面为主的气势雄伟的战争片,有纤细多采的抒情神话片。它们不仅表现了马林发具有娴熟的摄影技术、技巧,并且也展示了他广泛的艺术趣味。随在影片拍摄中,采取“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原则,在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上仔细推敲;镜头的运用也十分精细,特别是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镜头。注重真实,反对“花哨”,强调“要让摄影机代表观众的眼睛”。如拍摄《白求恩大夫》时,所彩的光线几乎快达到自然光线了,就是这种朴实的艺术手法,才真实地显示了白求恩的伟大。 马林发的艺术风格真实,朴素,贴近生活,不求“花哨”,摄影创作严谨,但也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如《追鱼》中“鲤鱼精变幻”等特技镜头就是他设计创造的。 从1947年从影到1983年,先后担任了二十余部故事片,纪录片的摄影,这些影片有战争片,抒情片,有正剧,有喜剧,影片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了马林发在电影摄影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1983年以后,马林发开始担任领导职务。
马林发创作风格
马林发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摄影创作上所追求的严谨的现实主义。这一特色是他接受了老一代电影工作者的创作传统,在电影学院进修了二年及日后不间断地从中外优秀电影作品中汲取养料后形成的。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环境气氛的创造,他都力求运用真实、朴素的布光、构图和色彩。在影片的整体构思上,他又总是把握着“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原则。《长虹号起义》中许多夜景处理,他有意摆脱细部的清晰,大胆采用了剪影,半剪影的形式,造成了环境上的真实感,也准确地烘托了剧情的紧张气氛。在《红日》中,他为了真实地再现战争的艰苦,创造特殊的艺术效果,竟不顾拍摄上的困难,大量采取在阴天的条件下拍摄。为了保证影片的技术质量,避免画面调子的灰平,他则采取了种种措施,先是试验改变洗印条件,以加大影调的反差;而后,又别出心裁地采取在景物、服装、道具上喷漆加黑的方法,提高色差,增加画面的层次和表现力,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红日》的战争场面,他基本上运用广角镜拍摄,表现了气势,甚为壮观。而对于影片主要人物的一些主要片断,尤其是那些揭示人物思想情绪的镜头,他则又十分注意运用近景、特写和大特写。在布光、构图上也极为精细,如“石东根醉酒纵马”、“团长之死”、“张灵甫垂死挣扎”等等,人物的情态、细节的内容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正由于马林发在摄影构思上体现了这种“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精神,所以,《红日》不仅具有壮阔的气势,又有饱满的形象,是我国军事影片摄影中比较出色的一部。马林发在他的影片摄影设计中,经常强调“要让摄影机代表观众的眼睛”,他认为:只有使观众不觉得摄影机的存在,不让观众对摄影技巧的欣赏超过对影片思想内容的欣赏,这才是出色的摄影技巧。所以,他的影片中,很少有技巧上的故意耍弄,也不感到“花哨银头”的存在。《白求恩大夫》中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如白求恩给那位垂危的英雄连长输血、白求恩牺牲等场面,他都是采用徐而不促的镜头运动,朴实到近于生活的光线处理来拍摄的,但正是这种质朴的艺术形式,却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在激情。其实,各种技术、技巧手段,对于当过长期优秀助理的马林发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情,在他的影片中,也不乏这样的镜头: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动别致。但是,这些充满视觉美感的镜头,又总是与影片内容、与彼时彼刻人物心理情绪贴切一致的,观众通过这些镜头,能够更形象地感受到影片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绪。譬如,《白求恩大夫》中,在老摄影师吴印咸的指导下,他拍摄的医疗队唱着《游击队之歌》前进的镜头:夕阳西下,白求恩和他的同志们在太行山区景色如画的环境里,边唱边走,随着音乐的节奏,镜头边跟边拉,然后逐渐升高(采用了五十公尺高台升降)画面越来越开阔,最后,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的夕照风景图,那种情调,那种气韵,表现了白求恩大夫身在八路军队伍中的愉悦,揭示了他必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思想基因。这样的画面,毫无形式主义之嫌,倒是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即使在 《爱情啊,你姓什么?》这类带喜剧色彩的影片中,马林发所创造的轻松活泼的画面效果,也无形式主义之痕可寻,更没有迎合低级趣味的噱头。《追鱼》是马林发另一种形式的作品。这个优美的神话故事,通过马林发恰如其分的艺术手段,化成了引人入胜的画面形象。在这部影片里,他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认真地设计,大胆地探索,众多的特技镜头,诸如“观音娘娘拨麟”、“鲤鱼精变幻”等都是由他自己设计出的方法拍摄的。整个影片充满着奇特的银幕效果,弥漫着神话色彩,令人叹为观止。这部影片曾得到观众和评论界较高的声誉,马林发的摄影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林发在创作上的严谨、认真,实际上是他严肃的生活、工作态度的一种反映。他为人敦厚、朴实,从影三十多年来,一贯勤奋、踏实,从不摆架子。尤其在艰苦的拍摄条件下,他更能够任劳任怨。影片《海囚》大部分是船上的戏,在烈日炙烤的海轮甲板上,他冒着四十二度高温,一会儿躺在烫人的甲板上仰拍,汗水从甲板上蔓延开来,勾出一个人形,很快又被灼人的钢板吸干;一会儿又攀高俯拍,雨珠般的汗水就一滴一滴从高处落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曾经一天连续拍过三十四个镜头。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全片一千几百个镜头,马林发竟然没有进行过一次补拍,使整个影片的成本节省了一半。这件事受到电影界的赞誉。眼下,马林发正当壮年,他必将会更奋发、更有创造性地在中国电影摄影事业上作出贡献。
马林发艺术成就
马林发是中国电影摄影师1930年1月1日生于上海。1947年进文华影业公司摄影助理,参与拍摄《太太万岁》、《夜店》、《我这一辈子》等影片。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5年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修班进修。1957年回厂后任摄影师。先后拍摄《长虹号起义》、《追鱼》、《红日》、《白求恩大夫》(与寇纪文合作)、《爱情啊,你姓什么》、《张衡》(与任志新合作)等影片十余部。1984年后任中共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委员、银星假日酒店董事长、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马林发作品
1.《张衡》 (1983).... 摄影
2. 《海囚》 (1981).... 摄影
3. 《爱情啊,你姓什么?》 (1980).... 摄影
4. 《 失去记忆的人》 (1978).... 摄影
5. 《难忘的战斗》(1976).... 摄影
6. 《渡江侦察记》 (1974).... 摄影
7. 《戏曲集锦-小保管上任》 (1965).... 摄影
8. 《戏曲集锦-怎么谈不拢》 (1965).... 摄影
9. 《白求恩大夫》 (1964).... 摄影
10. 《红日》 (1963).... 摄影
11. 《斗诗亭》 (1960).... 摄影
12. 《追鱼》 (1959).... 摄影
13. 《消防之歌》 (1958).... 摄影
14. 《无名英雄》 (1958).... 摄影
15. 《不夜城》 (1957).... 摄影
16. 《有一家人家》 (1951).... 摄影
17. 《思想问题》 (1950).... 摄影助理(机工)
18. 《腐蚀》(1950).... 摄影助理(机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09:25
目录
概述
马林发艺术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