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罗·马斯卡尼(Mascagni Pietro,1863—1945年),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1863年12月7日生于里窝那,1945年8月2日卒于罗马。他父亲是面包师,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法学家,但马斯卡尼却偷偷地在凯鲁比尼音乐学院师从A·索弗雷迪尼学习。后又赢得某伯爵的赏识,于1882年资助他进
米兰音乐学院,师从A.蓬基耶利等深造。但因无法忍受学院的严格课程,只学了2年中途退学,担任旅行歌团的指挥。此后曾在一些三流巡回歌剧团里担任指挥,几乎走遍了整个意大利。最后在切里尼奥拉定居,埋头创作和在市音乐学校任职。
1889年,他因偶然的机会,以新作的独幕歌剧《
乡村骑士》参加由
出版家E.松佐尼奥主办的创作比赛,荣获一等奖。次年此剧在
罗马首演获得成功,使他一举成名。作曲家以19世纪后期
意大利西西里的一个乡村中两对男女的
感情瓜葛,最后男主人公图里杜决斗身亡的故事,反映普通
青年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剧中的乡村教堂象征人们的虔诚信仰和高尚的
灵魂,而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却是狂热的三角恋爱和不可遏止的复仇意识。豪放乐观的马车夫阿尔菲奥得知其妻罗拉与服役回乡的图里杜旧情复发热烈相恋之后,怒不可遏,最终杀死了图里杜,而图里杜的忠实爱人桑图扎却成为乡村中最可悲的女人。歌剧音乐富于
西西里岛民间风格,幕启之前传来的图里杜的歌声:“啊,罗拉,你如同春日之花”,为全剧音乐提供了基本格调,桑图扎悲伤的咏叹调《你知道吗?好妈妈》更是一首凄婉动人的歌,第八场与第九场之间
管弦乐演奏的间奏曲成为歌剧间奏曲的范例。
马斯卡尼强调旋律的叙事性以求更贴近
生活,因此他喜欢
咏叙调风格,擅长
戏剧性的效果,使幽静与躁动、炽烈与抒情有强烈的对比。他常让管弦乐队独立与
歌声并列,使它不仅仅只是从属的伴奏。他一生写了15部歌剧,
《友人弗里兹》(1891)、《伊利丝》(1898)、《假面具》 (1891)、《伊萨博》(1911)、《小马拉特》(1921)等,艺术水平均比《乡村骑士》逊色。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杰出的作曲家是
法西斯主义的信徒,他于1935年为逢迎
墨索里尼创作了
歌剧《尼禄》。这使他名誉扫地,包括
托斯卡尼尼在内的许多正直的
音乐家立即与其绝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个月后,
马斯卡尼在孤寂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