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只墓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
晋宁县昆阳镇郑和公园内,是明朝时期的遗址。
历史沿革
马哈只墓碑为明永乐三年(1405年)端阳日立。郑和在明永乐九年(1411年)回乡祭扫。
马哈只墓先后在民国甲戌冬年时,由元蒙古普鲁海牙阑里伯之贤裔修建碑亭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昆阳知事杨立声“知碑有关吾滇掌故甚大,毁损可惜,爱捐资创建碑亭,并树二石于左右,一即此碑跋,一为《明史郑和传》”。但是,不久碑亭便遭到了损坏。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当地政府重建碑亭,并在左侧附刻袁嘉谷先生的《昆阳马哈只碑跋》,钩刻“天妃灵应碑”于右。
1958年,对马哈只墓地进行了重修;1978年,增设了护栏;1990年,云南省文化局拨款对马哈只墓碑进行重修;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对马哈只墓碑再次进行了重修。
建筑格局
郑和之父马哈只墓位于郑和故里云南省晋宁县月山郑和公园内,马哈只墓碑刻位于郑和碑林对面,整个墓地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墓碑前右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哈只墓碑”碑,左侧是马哈只陵园介绍的碑刻,大体介绍了马哈只墓陵园的概况。
第二大部分是马哈只墓志铭,由于墓碑破坏严重,昆阳县政府在马哈只墓碑外加了玻璃防护罩,以此来对马哈只墓碑进行保护,在玻璃罩内共有三块碑刻,左侧一块碑石是《郑和太公墓志铭跋》由云南会泽夏光南撰写,该碑石是大理石材质,由后人重新添加至此,碑文记载内容较为全面,包括对马哈只墓志铭长宽高碑文字的详细记载,及之所以称之为“哈只”的缘由,碑文还记载了元蒙古普鲁海牙阑里伯之贤裔对马哈只墓的保护情况,这对于研究马哈只墓均有着重要的历史凭证作用;右侧的碑石则刻着师范(荔扉)所录的《明史·三保太监传》,该碑主要刻录出在《明史》中对郑和身世的记载,中间的碑石则为《故马公墓志铭》。
第三部分是马哈只墓,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是土葬,而且土葬为该教的唯一方式,是因为伊斯兰教教义认为人类始祖阿丹系真主用泥土创造了人类,认为土葬是“返本还原,复本归真”,生于泥土,还与泥土。所以,与汉族圆坟不同的是回族坟墓大都是长方形且没有坟头,其墓底部平坦为长方体结构,为防止雨水侵蚀,顶部为类似鱼脊的凸起,墓穴为南北走向,墓主面部朝西,因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在宋末元初时有文字详细记载“赤身葬于穴,以尸面朝西”,在马哈只墓上也体现出当时对伊斯兰教回族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在马哈只墓的两侧共有六块碑刻,右侧是
袁嘉谷先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所撰《马哈只墓碑跋》,
彭嘉霖先生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所撰的《重建马哈只碑亭记》及《马哈只墓碑亭诗》;左侧则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昆阳县政府新增的三块碑刻,分别是《郑和生平》《马哈只家世》和《马哈只墓碑记》。《郑和生平》主要是记载了郑和为官的经过及其下西洋的英勇事迹的描述;《马哈只家世》先是描述了郑和父亲的基本情况,其父名为米里金,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曾裘封为滇阳侯即昆阳侯,因曾到麦加朝圣,故被人尊称为“哈只”,其次记载了马哈只的性格特征及其死因,并提到马哈只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五世孙,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哈只墓碑记》主要是记录了墓志铭和马哈只墓被列为省级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及重修的经过,并对重修后马哈自墓陵园的基本概况有了一定叙述。
第四大部分由四块碑刻组成,右侧是翻刻版的《马哈只墓志铭》及晋宁县城建房监于1991年刻制的《重修马哈只墓碑记》,碑文详细记载了马哈只墓从被发现到被重建的一系列过程,文中着重提到了袁嘉谷先生对马哈只墓的特有贡献,为方便后人的研究所以翻刻《马哈只墓志铭》;左侧则是《昆阳马哈只碑跋》和《墓志铭发现记》这两块碑刻都是翻刻版,《墓志铭发现记》则记录了《故马公墓志铭》因战乱的遭遇。清咸丰年间回族首领杜文秀起义,导致满清政府对回民残酷镇压,郑和家族全部迁至玉溪,《故马公墓志铭》淹没殆尽,直到袁嘉谷先生发现墓碑并将其碑文发表在《滇绎》和《卧雪堂文集》上,世人才较为详细的了解到郑和的故里、信仰和家世。
马哈只墓碑的材质选用红砂石,易于雕刻,质量小易于运输的优点,由于其吸水性较好,所以有易于剥落的缺点,红色代表着一种高贵与典雅,也彰显出了马哈只家世的富贵。
文物遗存
故马公墓志铭
马哈只墓碑被保护的有三块碑,马哈只墓志铭在中间位置,碑头呈半圆状刻有篆写的“故马公墓志铭”六字,在碑刻的四周有装饰性的花纹,碑底是一个大石龟长约三尺,历经岁月洗礼石龟面目特征有些模糊;碑阴处有关于郑和在明永乐九年(1411年)回乡祭扫的记载:“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宗坟荃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墓碑高七尺七寸,宽四尺一寸,墓志铭全文共十四行,每行二十八字左右,合计为三百零二个字,因碑底部脱落,其中有三字辨识不清,《故马公墓志铭》全文如下: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时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故马公墓志铭》在清咸丰年间时因战乱等各方面原因被郑和家族人埋于地下,后来被袁嘉谷先生发现墓碑才得以面世,随后袁嘉谷先生将碑文收录在《卧雪堂文集》中。碑文以记载郑和父亲生平为线索,记述了郑和父亲马哈只的籍贯、个人品性和功绩等方面,对家乡昆阳做了记载,对郑和是其子的事情做了详细说明,对马哈只为官为民,爱戴百姓的品德进行了夸赞。
文物价值
马哈只墓的发现明确了郑和为昆阳洲人及其家世出身等的重要情况,墓志铭碑刻是研究郑和重要的文献史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马哈只墓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马哈只墓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郑和公园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马哈只墓碑,路程约2.3千米,用时约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