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之一。
基本介绍
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艺术与资本主义、艺术与
共产主义等一系列美学理论的统称。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
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主要内容
马克思和
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 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 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蒙昧时期的低级阶段,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它们是劳动的前提。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不能把人对自然的改造简单地理解为对个别自然形态的改变,而应理解为对整个自然的支配和占有。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之后,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而进入人的意识。刻在美洲印第安人酋长墓表上的日历、四季日至点的石柱,证明在野蛮时期的人们已经把部分自然界纳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随着人类自然知识的增长,人对自然界作用的手段也在增加。由于人的目的受客观规律制约,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规律和属性来规定自己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只有当对象对于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在生产中,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人通过劳动活动,借助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成为适合人需要的自然物质。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物通过劳动而被从外面赋予形式。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这形式标志着人对对象的必然性的自由支配,凝结着人的创造智慧、才能和力量,积淀着人的社会性的情感、理想和愿望,因而它既是感性的又并非单纯感性的,包含着对对象的能动的理性把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形式的审美感知只有在超越粗陋的实际需要之后才有可能。
处在野蛮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话、传奇、诗歌、典礼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壳珠带的色彩和图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对称等等,都是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之后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这时它们还跟生产劳动需要、公共事务管理和军事行动的需要以及巫术活动等等交融在一起,没有从生产的有用性中独立出来,但已经不是仅仅满足自然需要的手段;而是人的意志、智慧的物态化,人的精神感觉和情绪的再现,开始具有了人的自我欣赏的意义。从直接功利的观点看来,对象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它们的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有用性、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质量。但当人类超出最初的自然的粗陋需要之后,形式就开始具有了独立的价值,通过它的外观而诉诸人的感官,于是便具有了美的意义。
主要理论
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
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审美意识、艺术现象看作是由一定的
社会存在和
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
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物质生产的发展归根结柢制约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而制约着审美和艺术的发展。但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艺术的特殊性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充分注意到了艺术的复杂性、艺术美的时代性和永恒性等重要美学问题。马克思还从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出发,考察了美的本质和审美意识的产生,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在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作家、艺术家的评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对现实主义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悲剧和喜剧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对美学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
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他们和当时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保持联系,肯定和赞扬那些表现无产阶级解放要求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作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斗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重要阶段,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占有自己的地位。
通过对
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从而审美意识、艺术活动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见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
第二国际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拉法格、梅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分析批判了当时的美学思潮和与之相联系的各种文艺现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拉法格的批判
拉法格按照恩格斯的建议,批判了和
实证主义相联系的
自然主义,分析了E.左拉等人的作品,指出了自然主义停留在现象的外表及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实质,同时也批判了资产阶级艺术的虚伪和浮夸。由于资本主义本身的性质,使得资产阶级艺术像资产阶级的广告、商标和商品说明书一样是虚伪的。
梅林的文学评论著作
梅林的文学评论著作《莱辛传奇》,把
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引线,具体地分析了文学发展同社会经济状况、阶级斗争和阶级力量对比之间的复杂联系;揭露了普鲁士开明专制主义的实质,恢复了莱辛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梅林在对J.W.von歌德、J.C.F.von席勒的评论中指出:不能因为歌德、席勒这些古典大师在封建德国的鄙陋状况下作出了惊人的成绩,就赞美那种鄙陋状况。梅林的著作在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美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对于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梅林采取审慎而严肃的态度,并在前后20年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评论分析。他认为自然主义的根本弱点在于排斥艺术家的想象力对现实的任何加工、否定艺术家的发现和独创性,其结果势必把照相当作造型艺术的最高成就。梅林指出,那种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无产阶级文学的观点是片面的。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对艺术现象进行了唯物史观的研究。在审美意识的产生问题上,他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加以系统化,并强调社会心理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环节的极大重要性。从19世纪90年代起,普列汉诺夫在一系列的著作中,批驳了俄国反动思想界对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攻击和歪曲,继承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优秀传统,对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颓废派艺术进行了阶级分析。普列汉诺夫的美学理论虽然在不少问题上还存在着缺点,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是巨大的。(见г.В.普列汉诺夫)
列宁观点
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就高度重视艺术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系,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和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阐明,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列宁指出文学艺术应当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同时又强调应当注意艺术本身的特点。列宁对Л.Н.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及其作品的两重性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条件下,列宁提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提出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见
列宁美学思想)
卢那察尔斯基批判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卢那察尔斯基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研究美学和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十月革命后,他在列宁指引下,在对反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批判中,在贯彻列宁的美学思想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列宁的美学思想和马克思文艺批评的美学原则,广泛涉及和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相关的美学问题。虽然他的美学思想中有些错误的东西,但总的说来,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和富于敏锐的艺术感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见Α.В.卢那察尔斯基)
毛泽东阐明
毛泽东对无产阶级文艺问题作了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更为详细的阐明。他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认为文学艺术的源泉在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二者都是美,但前者比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后者反映出来的生活比前者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他提倡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对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群众、艺术家的世界观与艺术创作等问题的论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社会主义时期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的经验,与资产阶级美学的各种派别进行斗争,它必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