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马(拼音:mǎ)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马的古字形像一头身足尾俱全的马的侧面形象,本义就是指这种动物。后又假借为大。马也用作姓氏。
文字源流
象形字。甲骨文(图1、2)的“马”像马的侧视形,头尾四足俱全,头颈部的鬃毛是它的特征。周代相继出现了如图3(毛公鼎)、图4、图5的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相比,笔画有所减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长鬃的特点,望形还可知义。战国齐系文字中马字写作图13等形,或省去马首,而用重文或省字符号代替,写作图14。楚系文字(图15)中,马身或演变为肉,与象字的下部作肉相同。秦代小篆的“马”(图8),则把马鬃和马头、马眼连成三横,下部变成四条腿,马尾也变成秃尾,看去还有点马的形迹。汉代隶书(图10、12)、楷书把“马”字从古文字的线条化变为今文字的笔画化以后,四条腿讹变为四点,象形意味丧失殆尽。汉简中潦草的写法中,“马”字下部的四点有时也写成一横(图11),这一点为后代草书继承,并一直延续到简化字中。《简化字总表》规定,“馬”作为单字或偏旁时,一律简化为“马”。
马是一种哺乳动物。大约五六千年前的时候,人们把马驯化成了家畜,让它们为人服务。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可以用来耕地,可以拉车,可以供人骑乘,等等。不过,在中国古代,马的最重要的功能还是用于拉车和军事。由于马在古代交通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马在社会生活中备受重视,反映在语言文字中,就是与马有关的词汇非常丰富。“马褂”“马裤”“马甲”“马靴”等都是与骑马有关的装束;“千军万马”“单枪匹马”“招兵买马”“马到成功”等都反映出马和战争的关系,马是战斗力的一部分,所以有“兵马”“人马”等复合词;“快马加鞭”“马不停蹄”“走马观花”“悬崖勒马”等都是骑马代步生活的反映;马是交通运输的主力,所以直到当代,公路仍称为“马路”;“拍马屁”“下马威”“回马枪”等都是与马有关的惯用语。
马在动物中算是体形比较巨大的,因此,在一些方言中,马有大的意思,如山东一带的人称大枣为马枣,广东人称大豆为马豆,也有的地方称大蜂为马蜂、大蚁为马蚁等。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马部】莫下切(mǎ)
怒①也。武也。象马头髦②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
𢒠③,古文。
𢒗,籀文马。与𢒠同有髦。
〖注释〗①怒:铙炯《部首订》:“象其昂头怒目扬尾奋髦展行之形。”“云怒也者,释马之情状;云武也者,释马之用能。”②头髦: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小篆之髦连于头。”③𢒠: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籀文有髦,谓加彡;是古文无彡矣。”
说文解字注
“怒也。武也。”注:以叠韵为训,亦门闻也,户护也之例也。《释名》曰:大司马。马,武也。大揔武事也。
“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注:古、籀文皆以彡象髦。石建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字,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莫下切。古音在五部。
“𢒗,籀文马。与𢒠同有髦。”注:《说文》各本籀文古文皆作𢒠,无别。据《玉篇》古文作𢒠,籀文作𢒗,是古文从𢁟加髦,籀从勿加髦。故云二者同有髦也。毛髦覆於颈,故象覆形。
广韵
莫下切,上马明 ‖马声鱼部(mǎ)
马,《说文》曰:“怒也。武也。象头髦尾四足之形。”《尚书中侯》曰:“稷为大司马。”《释名》曰:“大司马:马,武也,大揔武事也。”亦姓,扶风人,本自伯益之裔。赵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秦灭赵,徙奢孙兴於咸阳为右内史,遂为扶风人。又汉复姓,五氏。汉马宫本姓马矢氏。《功臣表》有马适育。《沟洫志》有谏议大夫乘马延年。何氏《姓苑》云:“今西阳人。”孔子弟子有巫马期。《风俗通》有白马氏。莫下切。七。
康熙字典
【亥集上】【马部】 马
古文:𢒠、𩡬、𢒗
《唐韵》《正韵》莫下切。《集韵》《韵会》母下切,并麻上声。《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黄帝臣相乘马。马,武兽也,怒也。《正韵》:乘畜。生於午,禀火气。火不能生木,故马有肝无胆。胆,木之精气也。木脏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说卦传》:乾为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春秋·说题辞》:地精为马。《春秋·考异记》:地生月精为马。月数十二,故马十二月而生。《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又《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
又《趣马》:掌赞正良马。
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
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
又司马,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注:谓总武事也。
又《清夜录》:汉制,卿驷马右騑。《前汉·东方朔传》:太守,驷马驾车,一马行春。卫宏《舆服志》:诸侯四马,驸以一马。《南史·柳元策传》:兄弟五人,𠀤为太守。时人语曰:柳氏门庭,五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称五马大夫。
又田野浮气曰野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日光也。一曰游丝水气。
又阳马。何晏《景福殿赋》:承以阳马,接以圆方。注:阳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连接或圆或方也。
又投壶胜算曰马。《礼·投壶》: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旣立,请庆多马。注:立马者,取算以为马,表其胜之数也。谓算为马者,马为威武之用,投壶及射,皆以习武也。
又《字汇补》:打马,弹碁类也。朱李易安有《打马图》。
又地名。马陉,齐邑。马陵,郑地。并见《左传》。
又天马,兽名。有翼能飞。
又灶马,虫名。《酉阳杂俎》:状似促织,好穴灶旁。今俗呼灶鸡。
又马勃,草名。《正字通》:生湿地腐木上,一名马疕。韩愈所云牛溲马勃,兼收并蓄是也。
又海马,鱼名。牙骨坚莹,文理细如丝,可制为器。
又姓。《姓苑》:本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
又司马、巫马、乘马,皆复姓。《前汉·沟洫志》:谏大夫乘马延年。孟康曰:乘马,姓也。又《风俗通》有白马氏。
又马流。俞益期曰:马援立铜柱,岸北有遗兵,居寿冷岸,南对铜柱,悉姓马,号曰马流。《方隅胜略》:谓马人散处南海,谓之马流。韩愈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注:即马流也。一作马留。
又门名。《前汉·项籍传注》:宫垣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以主事,故总称司马门。
又《公孙弘传》注: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立於鲁般门外,更名金马门。
又亭名。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亭。
又《集韵》:满补切,音姥。义同。《前汉·石庆传》:马字与尾当五。师古曰:马字,下曲者尾,并四点为足,凡五。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马”的㇕(横折)、㇉(竖折折钩)都一笔写成,左上角不封口。
【写法】❶㇕(横折)起笔于左上格,竖段在竖中线右侧。❷㇉(竖折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❸末笔横左端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上中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4 08:40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