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鱼
香鱼科香鱼属动物
香鱼是鲑形目香鱼科香鱼属鱼类。体长形。中等侧扁;背鳍始点体最高。头略尖小,亦侧扁;吻钝,不突出。眼侧位而稍高,后缘约位于头中央。眼间隔中央微凸。鼻孔每侧2个,互邻,距眼较距吻端略近。口大、底有大褶膜;口前位,略斜;上颌骨与下颌骨外缘皮上有短扁稀牙1行。鳞很小,横卵圆形,鳞心约位于中央。除头外体全蒙鳞。侧线完全,侧中位。尾鳍深尖叉状。鲜鱼背侧黑绿色,向下渐淡;两侧及腹面白色,各鳍淡黄色。寿命一年。
动物学史
“香鱼”见清初劳大舆《瓯江逸志》(1644-1661)和洪若皋《临海志》:“春初生,月长一寸,至冬盈尺,赴潮际生子。生已辄槁。惟雁山溪间有之。一名记月鱼。”山海关居民称它是海内生,河内长,又名“海胎鱼”(张春霖,1955)。寿命只1年,故又名年鱼。肉味美不腥,故名香鱼。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是在1846年,由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与德国鸟类学家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1804- 1884),在德国植物学家西博尔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编的《日本之动物相》(Fauna Japonica)的鱼类分册中,根据采自日本的标本,以Salmo (Plecoglossus) altivelis)之学名首次被记载。
中国香港地区的香鱼,为庄棣华早于1980年代中期在新界大屿山大蚝水系考察时,由白芒村郭新维先生协助下发现,为广东省及香港的首个记录,1992年于《香港自然历史学会论文集》(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的论文“香港溪流的鱼类(Hong Kong stream fishes: An annotated check list with remarks on conservation status)”中,根据大屿山大蚝采得的标本,以Plecoglossus altivelis描述。
香鱼属(Plecoglossus)是1846年由特明克与施莱格尔在发表该种时,首以作为鲑属(Salmo)下的亚属(subgenus)而被建立,模式种(type species)也是该种。
早在1988年,日本鱼类学家西田睦(Nishida Mutsumi,1947- ),根据采自琉球体型较小的香鱼,发表了该种的第一个亚种:琉球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ryukyuensis)。到2005年,中国著高原生物及鱼类学家武云飞(Wu Yun-fei,1938- )等人发表了中国大陆的另一亚种:中国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chinensis)」后,明确了香鱼在日本、琉球、以及中国等地各有亚种程度的分化。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名(senior synonym)为Salmo altivelis、Plecoglossus altivelis、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暂无次定同物异名(junior synonym)。
形态特征
背鳍Ⅲ-10;臀鳍Ⅲ-13~14;胸鳍Ⅰ-14;腹鳍Ⅲ-7;尾鳍Ⅸ-17-Ⅸ。有脂背鳍。侧线鳞 ;鳃耙外行16+25,内行15+28。
成体香鱼一般体长15~20厘米,大者30多厘米。体长形。中等侧扁;体长为尾部长3.9倍,为体高5.1倍,为头长42倍;体高为体宽1.5倍,背鳍始点体最高。头略尖小,亦侧扁;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4.2倍,为眼间隔宽3.2倍,为口宽3.5倍,为尾柄长1.8倍。吻钝,不突出。眼侧位而稍高,后缘约位于头中央。眼间隔中央微凸。鼻孔每侧2个,互邻,距眼较距吻端略近。口大、底有大褶膜;口前位,略斜;后端略伸过眼后缘:前端似横截形。颌齿宽扁能活动。前颌骨钩状。上颌骨与下颌骨外缘皮上有短扁稀牙1行,牙能活动。前颌骨牙尖锥形,不能活动。下颌前端膨大,前端背面凹刻状。舌由口内下颌前端黏膜向后折叠而成。鳃孔大,侧位,下端达眼后缘下方。鳃盖膜分离,不连鳃峡。鳃膜条骨5-6。有假鳃。鳃耙外行细长,其长度约等于2/3瞳孔径;内行很细小。肛门邻臀鳍前缘。
鳞很小,横卵圆形,鳞心约位于中央。除头外体全蒙鳞。侧线完全,侧中位。
前背鳍始于体正中略前方;上缘斜直;第一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2倍。后背鳍为脂鳍,位于臀鳍基后半部上方。臀鳍下缘凹形,前下角钝圆;头长为第1分支鳍条2倍。胸鳍尖刀状,很低;头长为第2鳍条1.5倍。腹鳍始于背鳍始点稍后方,头长为第2鳍条1.9倍。尾鳍深尖叉状。
鲜鱼背侧黑绿色,向下渐淡;两侧及腹面白色。各鳍淡黄色。
动物区别
生活习性
香鱼是一种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每年秋季在江河中产卵,当年孵出的幼鱼入海越冬。冬天在平静的沿岸越冬。翌年春季,体长大约为46毫米的香鱼白海里上溯至河流饵料丰富地带育肥,此时全体透明。上溯时一天可达20千米以上的旅程,并能超越过相当大的障碍。上溯一般分三四批,而第一批个体最大。如上游无冷水,香鱼的上溯可接近发源地。香鱼进入育肥并产卵的江河必须是地势陡峻,水流湍急,深度不大,水流有声,水温在27℃以下,水质清亮透明度大,河床为石砾底质,附生藻类多,没有泥沙附着的通海河流。香鱼生长较快,香鱼生命周期短,1+龄性成熟产卵后即死亡。香鱼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可用毛钩钓取。进入淡水后,以刮食岩石上的硅藻、篮藻等植物性为主,同时也摄食昆虫类和浮游动物,故渔民常以拟饵钩捕获。
分布范围
水域范围:分布于中国辽宁到台湾、广东、香港及广西北仑河等河流下游。朝鲜西侧到日本北海道东侧亦产。
国家地区:中国(新疆、山东、江西、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江苏、香港、台湾)、日本、琉球群岛、韩国、朝鲜、越南。
繁殖方式
香鱼的产卵场多在江河的中、下游水流湍急有砾石的地方,卵粘性,附着于石砾上孵化。产卵季节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产卵以夜间为盛,每逢阴雨,水温下降,产卵鱼就增多。一尾长17厘米、重74.6克香鱼的怀卵约46900粒,一尾长15.5厘米、重36.3克的个体约怀卵19500粒。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香鱼琉球亚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6年 ver 2.3)——濒危(EN)。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列入2000年农业部修订的《这个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
濒危原因
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造成资源量急剧减少,尤其是在香鱼产卵育肥河段的上游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香鱼的繁衍生存的环境;此外,几乎所有河流均拦河筑坝建水库,阻断了其涧游通道,改变了溪川的水文条件;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溪川,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更严重的是产地普遍存在大量杀灭幼、成香鱼的毒、炸等严重破坏资源的现象,加之电、密网和鸬鹚等不良渔法,致使香鱼遭受毁灭性破坏。
保护建议
主要价值
香鱼为中小型经济鱼类,经济价值较高。其肉味鲜美,具特殊风味。香鱼肉可以入药,补气活血,催乳。用于产妇乳汁缺少。香鱼肉与鲚鱼肉相似,但质厚,肉嫩,具有一种黄瓜清香气味。香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前粗后细的带状囊,最前端有细管与食道相通。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19:01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