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中国广东省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henzhen),简称“港中大(深圳)”(CUHK-Shenzhen),坐落于广东省深圳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是直属广东省教育厅的内地与港澳合办的全日制本科大学。该校传承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氛围、中英文教学并重、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的办学特色,被誉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成功样板”。
历史沿革
办学契机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港中大已与内地院校合作研究和合办课程。
2000年前后,两地合作更趋深入广泛。2006年港中大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港中大在深圳增设新的校区创立契机。
2009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于深圳市南山区动工兴建;3月,港中大又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立中华基因组研究中心;10月,港中大成立专责小组探讨在深圳设立校园的可行性。
2010年2月,港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表达双方意向,在教育领域先行先试,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
2011年3月,港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拟按合作办学形式,正式筹建港中大(深圳)。
合作设立
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办学者为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2015年2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中科院高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6年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3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深圳大数据研究院;9月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逸夫书院、学勤书院和思廷书院相继成立;11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首届硕士毕业生。
2017年1月12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设立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4月10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和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同时成立,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6月20日,由图灵奖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6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包括3+2本硕连读、师资交流、联合建立研究院、博士后联合培养以及科研合作等诸多形式的全面和深度合作;9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2017年度开学典礼,100万平方米新校园正式启用。
2018年3月22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3月,祥波书院建成完工,并举行成立典礼;6月12日下午,港中大(深圳)-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双方开启科研、人才培养全方位战略合作;6月16日,港中大(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双方将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深度合作;7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宣布数据与运筹科学研究院成立;10月17日,成立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FNii);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宣布正式成立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2019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牵头组建的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获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建设授牌。
2021年10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简称“港中大(深圳)”)—联易融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港中大(深圳)举行。
2022年9月2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五所书院——道扬书院成立典礼举行。同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六所书院——厚含书院捐赠协议签署仪式在该校行政楼举行。
深化发展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签署三方协议,进一步深化深港合作发展。
2024年1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揭牌仪式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6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青年交流和师资互访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9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正式成立。10月24日,趣丸科技宣布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发的语音大模型“MaskGCT”正式在Amphion系统中开源,面向全球用户开放使用。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开设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6个学院共28个本科专业(包括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城市管理2个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研究生院共设39个研究生专业,包括22个授课型研究生专业和17个研究型研究生专业;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点7个(包括:金融学、生物信息学、经济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国际商务);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的2个;管理学硕士项目荣获中国商学院最佳中外合作硕士项目TOP30榜单第1名,数据科学理学硕士项目入围QS2023,并获得中国第1名、亚洲第2名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已面向全球招聘引进了600余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各国院士超30名,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国际计算机学会(ACM)等国际知名专业技术协会会士超40名。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大学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具备省级高水平大学计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一流课程1个,美国优化模范课程1个,已申报的省级教学质量工程3项。
教学措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书院制,所有学生分别隶属于一所书院,建立各自的书院文化。书院的责任,在于打破学院和专业的界限,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促进师生密切交流。截至2024年5月,学校已建成七所书院(逸夫书院、学勤书院、思廷书院、祥波书院、道扬书院、厚含书院、第七书院)。
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专科训练外,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知识与能力去认识人类和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理念和价值;培养他们有能力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应对不同的挑战,作出有见地的判断;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成为有承担的世界公民。
截至2024年5月,通识课程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及范围: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获得深圳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首届教学成果奖3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港中大(深圳)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境外名校伙伴数量超过140所,遍布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250个。
合作院校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有深圳吉华医院、龙岗区人民医院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及一所战略合作医院(南山区人民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已组建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际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近70个;已建成的科研平台获批建设资金合计近30亿元;已经组建由世界一流科学家领衔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大数据科学与应用创新团队、金融学研究团队、生物信息工程研究团队等。
科研成果
学校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包括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新能源与能效管理、现代生物信息工程、经济金融与物流、新型材料科学等。
截至2024年5月,该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科技项目以及国家省市区人才项目以及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委托横向合作项目1000余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生物医药与生物信息学、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科学、经济金融与物流等重点领域获得各级各类项目总经费超22亿元。2022年1-7月,该校经管学院教授在Top期刊共发表论文16篇,位居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高校排名的第二位。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由启动区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组成。图书馆收藏时下最新的文献资源,进行以英文为主的资源建设,采用国际通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组织文献资源。图书馆采用primo作为资源发现与获取门户系统,可以为读者提供统一资源的发现与获取服务,内容包括图书馆自身的物理、数字馆藏,以及图书馆订购的各类远程数据库、电子资源。
截至202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已达18万册,其中中文书9万余册,外文书8万余册,纸本报刊也稳定在100种左右;截至2022年3月25日,该馆共有电子书2021540本,视听资料44682项,电子期刊65种,数据库123个;订购报纸25种,期刊78种。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创办期刊杂志2份,包括学校期刊《春华秋实》和大学杂志《神仙湖畔》。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创校校长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他指出有一个普遍解释以为中文即是指中国文化,故此,中文大学是指传扬中国文化的大学。
李卓敏指出,大学校训“博文约礼”中的第二个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学校名的第二个字)并不指狭义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学科,因此校训更强调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义。他续认为:“凡是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但我们的大学却是独一的,因为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写T起头,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达出来了。”
校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中国神话中之“凤”为校徽,盖自汉代以来,凤即被视为“南方之鸟”,且素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之象征。以紫与金为港中大(深圳)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象征坚毅与果敢。
精神文化
纹章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校董会按大学条例经校长代表向英国伦敦的英国纹章院申请授予纹章。中大于1967年获纹章院授予纹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获得完整纹章的大学。中大纹章与学校校徽大致相同,只是两旁添加青色护盾神兽——麒麟(今已鲜用)。盾形校徽为“双色回头凤”设计,该双色订为“or”和“purpure”,亦即金、紫两色。
校训
港中大(深圳)校训为“博文约礼”。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博文约礼”为孔子之主要教育规训,其言载于《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港中大(深圳)教育方针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约礼”为校训。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有金融学会、会计学会、市场营销学会、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学会、经济学会、金融工程学会、管理学会等多个学生社团。同年4月,学校举办了2024“成团10刻”社团文化节开幕日活动。
2024社团文化节
截至2024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庆祝建校十周年,学生事务处下辖学生会社联部于2024年4月14日周日下午三点在中央大道举办2024“成团10刻”社团文化节开幕日活动,即2024社团文化节。近3小时的展演,共有超过40个摊位(其中创立十年以上的社团占15个)参与到此次活动中。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大运公园南侧,龙翔大道以北,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园分为上园、中园、下园三个部分,校园空间与建筑既彰显了中国元素又体现了西方韵味。校园设计贯彻了“山、林、院”的空间组织理念,建筑中营造了很多人性化尺度的庭院空间,为师生提供舒适的休憩活动空间,亦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自由的学术文化。
上园规划主要包括学勤书院、思廷书院、祥波书院、教职员宿舍及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下园规划主要包括行政楼、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会堂、室内体育馆、学生中心及逸夫书院等。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2023年3月,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中夺冠。截至2024年5月,该校已连续五年在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中获得第一名。
参考资料
首页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我们的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0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