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评价 (collection evaluation)是 图书馆对文献采集和入藏情况、馆藏满足读者需求情况及馆藏物理状态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评价的过程,是
馆藏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馆藏评价简介
通过馆藏评价,可以了解馆藏是否符合本馆的任务与目的,是否能满足本馆读者的需求,馆藏有哪些特点和不足等,为制订馆藏建设方针和文献选择原则、预算文献采购经费及经费分配提供依据,并有助于改进文献收集和开展馆藏清点、藏书剔除、文献保管等工作。
古代的图书馆因侧重于收藏和保存文献,评价馆藏往往只依据收藏数量和珍本的多寡。现代图书馆由重收藏发展到重使用,馆藏能否最大限度地 满足读者需求,便成为评价馆藏的重要标准之一。馆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比较法(与类型、规模相近的图书馆比较)、
统计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其中统计分析法 运用最为广泛。
图书馆必须经常地、有计划地开展馆藏评价。但进行全面系统的馆藏评价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经费,一般只能5~10年开展一次。平时所作的评价多是对馆藏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的评价。
藏书评价的重点是对馆藏质量的评价。一般可从文献采选和入藏情况、馆藏满足读者需求情况和馆藏的物理状态等3个方面进行。
采选和入藏评价
根据数量评价馆藏
馆藏数量包括馆藏总量及年增加量,各类型文献、各学科或主题的文献、各文种文献的馆藏量(均区分品种数和复本 数)等。虽然馆藏质量不一定与数量成正比,馆藏量大的图书馆不一定藏书质量就高,但一定数量的馆藏是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的物质基础。苏联和欧美各国对不同 类型和规模的图书馆的基本馆藏数都作出了规定。例如1975年美国学院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学院图书馆标准》提出了馆藏量的计算公式,并 根据达到该公式要求的百分数来确定某一图书馆馆藏的级别 (有A、B、C、D4级)。不少国家都用文献保障率(册/人)表示一个图书馆或一个地区内若干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满足读者或居民需要的潜在能力。
利用标准馆藏目录评价馆藏
一些国家往往编有标准馆藏目录,向图书馆推荐必备的、基本的文献。这些目录一般由有经验的专家精心选定,具有一定权威性。例如美国出版有《标准目录丛书》,包括《公共图书馆目录》、《学院图书馆目录》、《高中图书馆目录》等。
美国图书馆协会对 这几种目录定期进行更新。对这些目录中所列“必备文献”的收藏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图书馆文献采选的质量。因此可利用标准馆藏目录来核对某一图书馆馆藏,根据 入藏文献占标准馆藏目录的比例来评价馆藏质量。但由于标准馆藏目录收录范围和数量有限,各馆的读者和任务又不尽相同,所以用这种方法仍有一定局限性。由于 核对工作量较大,费工费时,一般只在某一特定范围(学科、主题、藏书水平等)以内进行,例如可以从收藏不足而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的那一部分馆藏着手进行核对 和评价。
应用引文分析的方法
根据图书馆入藏核心期刊的情况来评价期刊收藏质量。核心期刊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来确定的,被引用较多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 美国E.加菲尔德利用 《
科学引文索引》(见引文索引)研究表明,被引用次数较高的 500种期刊即包括了被引文献数的70%,这与S.C.布拉德福的 文献分散规律相符。美国的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还出版有《
期刊引用报告》 (JCR)。收藏核心期刊既经济又实用,如一般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只要收藏 500~1000种科技核心期刊,即可满足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大部分需求。但运用这种方法评价馆藏期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引文分析主要反映文献作者引用文 献情况,而不能反映全部读者的需求;一些普及性期刊虽较少被引用,但它们在图书馆的利用率较高;各学科期刊在被引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科学技术期刊被引 用较多而文学艺术期刊被引用较少;同一学科期刊也因容量、篇幅和出版周期的不同,被引用机会也有所不同。评价期刊收藏需考虑本馆任务、服务对象和服务内 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其中常用的还有期刊利用率等。
请图书馆读者和有关专家评审
请读者评价馆藏可采用访问、召开读者座谈会和发调查表等方式。参加评价的人员可以是全体读者,也可 以是某一特定范围(职业、专业、年龄等)的读者,调查内容主要是对图书馆馆藏满足其需求的程度,馆藏中不同文献类型、文种、出版年代、学科的文献的利用情 况等。图书馆还可邀请有关专家,或利用图书馆分类目录及主题目录,或直接到文献库房(书库)中查看分类排架的书刊来进行评价,也可请专家开列一个其所熟悉 的学科范围内应入藏书刊的目录,对照馆藏实际来评价。请读者或专家评价简单易行,但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而且仅凭印象作出的评价缺乏数据依据。
满足需求方面
主要通过读者调查和利用各种文献流通统计来进行。通过读者调查可获得定性评价,通过文献流通统计则可获得一系列数据。流通统计可对全部馆藏来进行,也可 分学科、文种、文献类型、 出版年代等进行, 还可针对某一书刊进行。流通统计可反映馆藏的实际使用情况,一个图书馆馆藏质量高低要根据馆藏中究竟有多少文献能真正为读者所用来判断。但流通统计只能反 映已有的馆藏满足来馆读者需求的情况,对没有来馆的潜在读者以及虽来馆但图书馆未藏有其所求文献的读者需求情况却不能反映。
可用于馆藏评价的文献流通统计主要有馆藏利用率、流通-藏书比、流通册次-流通种次比、文献拒借率、馆际互借满足率等。
馆藏利用率
指被读者借阅的文献数量占全部馆藏或某一书库(阅览室)藏书数量的百分比。馆藏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馆藏质量低 (复本率高、陈旧过时的文献多等),可通过调整馆藏文献的结构、加强藏书剔除等加以改进(见
文献流通统计指标)。
流通-藏书比
即某类藏书流通量占全部馆藏流通量的百分比与某类藏书占全部藏书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流通-藏书比的理想值为 1∶1,即某类文献的流通量与其在馆藏中所占份额相当。如果这一比例远大于或远小于 1时就需要对馆藏作一些调整。例如某图书馆某类藏书的流通-藏书比为5∶1,则表明该类藏书太少,需要增加;如果比例为1∶5,则表明呆滞书太多而需要进 行剔除。
流通册次
流通种次比
某类图书流通量可以分别用流通册次和流通种次数来统计。流通册次--流通种次比可反映读者对某类文献复本的需求,该比例可用于评价 馆藏复本是否合理。例如某图书馆某类藏书某年流通1.8万册次、3000种次,二者比例为6,因此该类图书需配5个复本。
文献拒借率
拒借率可反映读者文献需求的未满足情况。 拒借率高的原因, 属于藏书方面的有未入藏、复本过少以及排架中的错架(乱架)等。可通过补购、增加复本、开展预约借书和完善书库管理等加以改进。
馆际互借满足率
即表示读者对馆际互借 (包括提供复制件) 的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的一种百分比。满足率的高低可反映一定范围 (一个馆、一个地区若干图书馆) 内文献资源的完备性和可得性。可用以对各馆馆藏建设或
文献资源建设进行评价。一般对本国出版物的馆际互借需求应100%地在国内得到满足,而对外文文献则以70%在国内满足,30%通过国际互借来满足为宜。
物理状态方面
主要指对文献的保管状态、遗失及破损情况的调查和评价。一般在馆藏清点和日常书库管理、文献流通过程中积累材料并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