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赴火
汉语成语
飞蛾赴火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梁书·到溉传》。
成语出处
唐·姚思濂《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后由此总结出成语“飞蛾赴火”。
成语故事
一天夜里,一家主人与客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天非常黑,四周十分安静,只有一根蜡烛在闪着亮。主人同客人一起谈古论今,感慨人生的起伏。
这时,一只飞蛾扑打着翅膀,绕着蜡烛的烛光飞来飞去,还发出细小的叫声。这家的主人用扇子驱赶飞蛾,飞蛾便飞走了。
刚过一会儿,飞蛾又飞过来了,主人又用扇子赶走飞蛾。它飞走后,不一会儿又飞回来,而且,不顾一切地朝蜡烛火焰扑过去。就这样,赶走又飞来,赶走又飞来,反复了七八次之多。
终于,飞蛾的翅膀被那烛火烧焦了,它再也飞不动了,无力地落在地上。但是,它还在不甘心地挣扎着,直到没有了一丝气息为止。看了飞蛾扑火的情景,这家的主人感慨地对客人说:“您看,飞蛾扑火是多么愚蠢啊!火是能烧身的,可是,飞蛾偏偏要不顾死活地去扑火,直落得这般下场!”
那客人也有同感,唏嘘地叹道:“谁说不是呀?人比飞蛾还要更甚呢!”
这家的主人说:“是的,世上的声色犬马和各种利益、欲望引得人们去争夺追逐,那些按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而不怀疑、毁掉了身体而不后悔的人,岂不是也像这飞蛾一样可悲而又可怜,又让人讥笑吗?”
成语寓意
人们追名逐利,正如飞蛾赴火一般。飞蛾赴火,人们笑其愚蠢;而那些追名逐利以至于身致名裂的人,不是更加可笑吗?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为了功名利禄,人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人们计划、忙碌、奔波。殊不知,追求虚名是人们的一大弱点,是害别人也是害自己的祸患。人们应当笑看虚名,追求事业,不为名利牵累。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唐·李延寿《北史崔浩传》:“浩曰:‘慕容垂人归之,若夜蛾之投火。’”
元·杨显之潇湘雨》:“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元·无名氏《谢金吾》杂剧第三折:“我已曾着人拿住杨景、焦赞两个,正是飞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
明·汪廷讷《狮吼记·住锡》:“只因迷宿本,似飞蛾投焰,自取焚身。”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八回:“一见鲁智深进到厅前,……两边壁衣内,走出三四十个做公事的来,横拖倒拽,捉了鲁智深。你便是哪吒太子,怎逃地网天罗?火首金刚,难脱龙潭虎窟!正是飞蛾投火身倾丧,怒鳖吞钩命必伤。”
成语辨析
飞蛾赴火-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自掘坟墓”的意思是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简而言之就是自己挖了个“坑”,却没想到倒把自己给埋了,说到底就是想要陷害别人,最后却不小心害了自己的意思。它是贬义词。但“飞蛾赴火 ” 有即便知道前方存在危险,还是一往无前冲上去的意思。如果是不自量力地这么做,表达的是一种贬义;若是为了表达一种英勇的献身精神,这个词又可以用作褒义词。“自取灭亡”和“飞蛾赴火”意思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飞蛾赴火”着眼于自己投入死亡,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比喻;而“自取灭亡”着眼于采取导致灭亡的措施,是比较浅显的论说。
参考资料
飞蛾赴火.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2 08:3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