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杨显之创作的散曲杂剧作品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是元代杨显之创作的杂剧作品。剧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发配,途经临江驿巧遇失散的已居高官的父亲,才得解救,并与崔通归于和好。这是一部以男子负心为题材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以描写人物心理见长。
著者
杨显之,生卒年不祥,元代大都(今北京)人。钟嗣成《录鬼簿》中载:“关汉卿莫逆之交,凡为文辞,与公较之。号杨补丁是也。”贾仲明悼词亦说:显之前辈老先生,莫逆之交关汉卿。公未中,补缺加新令,皆号为杨补丁。有传奇,乐府新声。王元鼎,师叔敬;顺时秀,伯父称;寰宇知名。顺时秀为当时著名女艺人,可见他是一位熟稔勾栏生活,与当时剧作家及下层世人关系密切,在剧坛上颇负盛名的活跃人物。杨显之写过杂剧8种,今仅存《临江驿潇湘秋夜雨》和《郑孔目风雪酷寒亭》两种。前一种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提要
剧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发配,途经临江驿巧遇失散的已居高官的父亲,才得解救,并与崔通归于和好。
剧情
谏议大夫张天觉因秉性忠直,累谏不从,被朝廷谪往江州,他带着女儿张翠鸾离开朝门,行至淮河渡边时,风浪陡作,打翻船只,父女落水失散。张翠鸾被排岸司救起,在河边遇到渔翁崔文远。崔文远见她是宦家之女便认做义女,收留至家。
崔文远的侄儿崔通十年苦读,途经淮河,上朝应取。崔文远让义女见过崔通,翠鸾含羞施礼,心生情愫,崔文远见侄儿聪慧风流,做媒将淑女配与才子,令二人行过夫妻之礼。翠鸾担心他日后负心,背新忘旧,崔通初见张翠鸾时还是一介儒生,临行前信誓旦旦地表示:“小生若负了你呵,天不盖,地不载,日月不照临。”遂别妻赴考。
撺过试题,崔通名位卷端,又复试折桂,司考官欲招他为婿。当试官问他有婚无婚的时候,崔通“(背云)我伯父家那个女子,又不是亲养的,知他哪里讨来的,我要她做什么。能可瞒味神祗,不可坐失机会。”崔通打算另娶司考官的女儿,携妻赴任。崔文远父女得知崔通已擢秦川县令,却久不见音信。无奈,翠鸾冒着秋风败叶,徒步千里寻夫。新妻见到张翠鸾后醋意大发,崔通更是翻脸不认,还诬陷张翠鸾为偷盗在逃的女奴,让手下重责:“左右,你道她真个是夫人。那不于我拿翻,不与我洗拨,不与我着实打,你须看我老爷的手段,着你一个个去充军。”然后,在翠鸾脸上刺了逃奴二字,发配往沙门岛,并嘱咐解官在途中杀掉张翠鸾。而对他赖以高攀的妻子,崔通又是另外一副嘴脸:“夫人不要多心,我哪里有前妻来……如今这一去秋天阴雨,棒疮发呵,她也无那活人的也。咱和你后堂中喝酒去来。”
版本
今存《古杂剧》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古杂剧》本和《元曲选》本分折不同,曲牌数目亦较《元曲选》本少几支,还有几支曲牌的格律也不同于通行曲律,两本的曲词也略有出入。这些,臧晋叔编《元曲选》时皆有所改动。现据《元曲选》本整理。
点评鉴赏
悲剧在元剧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多彩的元代悲剧为我们研究悲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现就《潇湘雨》的结尾来谈谈它所折射出来的女性悲剧。 恩格斯说, 悲剧是 “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 鲁迅说 , 悲剧是 “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这样看来 , 《潇湘雨 》不能算作悲剧。 所以历代评论家都把它看作是喜剧或正剧。 但我认为, 若从妇女这个角度看来 , 《潇湘雨 》是一出典型的女性悲剧。
此剧在元杂剧中,是仅有的一部以男人负心为题材的作品。作品谴责了崔通的卑劣行径,深切同情张翠鸾的遭遇。第三折发配沙门岛途中遇雨,在凄风苦雨的景色衬托下,抒写张翠鸾的悲苦心境,尤凄婉动人。今京剧<临江驿>就是根据此剧改编的。
一部以男子负心为题材的作品。儒士崔通未仕前娶张翠鸞为妻,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小生若负了你呵,天不盖,地不载,日月不照临。”可一旦高中状元,便拋弃髮妻而另娶试官之女,以为攀附之阶。当翠鸞歷经辛苦找到他时,他不仅不认翠鸞,反诬翠鸞为逃婢,发配沙门岛,幷嘱解差在途中将她害死。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将一个趋炎附势、人格卑下的无行文人的丑恶灵魂,无情地揭露了出来。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一旦得志,往往拋弃原来患难与共的妻子,另娶高门,寻求仕途上的靠山;而许多权贵也希望通过儿女婚事,笼络新贵,以巩固自己的权势,因此造成了种种婚姻悲剧。此剧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从剧本的具体描写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此类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受害妇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但剧本的结尾,作者却让崔通在未受到惩罚的情况下,与翠鸞重续鸞胶,显得极其勉强,反映了作者无法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的歷史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全剧的悲剧性。
以描写人物心理见长。剧本第叁折把荒郊空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与翠鸞披枷带锁、负屈衔冤的痛苦心情融为一体,由辞如泣如诉,扣人心弦,宾白关目朴实无华,切合人物情境,歷来为人们所激赏。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6 09:30
目录
概述
著者
提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