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飞来殿,俗称“大庙”,位于四川省
峨眉山市绥山镇北2千米的飞来岗上,占地总面积19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道教建筑。大庙飞来殿始建年代无考,宋淳化四年(993年)重修,称东岳庙。明崇祯八年(1635年),易名飞来殿。明代,飞来殿开始供佛像,佛、道并存。
历史沿革
大庙飞来殿始建年代无考,原为道观,祀东岳大帝像,名为齐天五行庙。宋淳化四年(993年)重修,在殿内供
东岳大帝,称东岳庙,所祀泰山之神也称供泰山神。
元大德二年(1298年)到泰定元年(1324年),东岳庙不断修葺。
明崇祯八年(1635年),嘉定知州郭卫宸题写“飞来殿”匾额,遂易名飞来殿;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增修了香殿;明崇祯五年(1632年),又建九蟒殿。明代,飞来殿开始供佛像,佛、道并存,称大庙。
清代,道教衰落,飞来殿为僧人所占,增修了毗卢殿、普贤殿、观音殿、星主殿(今为山门)等建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国建筑学家
梁思成先生考察飞来殿。
1983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维修之后,飞来殿依然保持原来的风格。香殿进行落架维修,工人在清理阑额上的积尘时,发现下面有一层题记,注有“元至治二年”字样。对飞来殿进行维修时,在老角梁和子角梁之间发现了一颗约60厘米长的铁钉。铁钉上的年代题记为“元大德二年”,说明当时进行过一次大的维修。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取名“大庙飞来殿”。
2012年10月,大庙飞来殿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
2014年,大庙飞来殿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维修人员发现了两块泥篾粉壁。从壁上的诗文和题跋内容看,可窥见大庙飞来殿的历史演变脉络。诗尾有注,内容是读九蟒殿所竖宋碑明碑,可以悟飞来之意,其后附有“怀家庆楼诗”。
建筑格局
布局
大庙飞来殿,是一组中国西南地区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木质结构斗拱建筑群,占地总面积19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道教建筑。大庙飞来殿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北倚
峨眉山群峰,两侧岗峦起伏,四周林木葱茏,云蒸霞蔚。在中轴线上,按山门、飞来殿主殿、五岳殿、九蟒殿、香殿、飞来殿、西坡寺大殿、清虚园等,逐渐抬升,一殿高过一殿。
特色
中国古建筑
屋脊通常会有装饰。鸱吻是屋顶正脊两端的构件,既起到固定作用,也具有装饰和象征意义。
大庙飞来殿各建筑建于不同年代,
鸱吻造型也各不相同。山门为鱼形,鱼头鱼身;九蟒殿为鱼身龙首形;香殿、飞来殿为龙形,形态张牙舞爪,香殿鸱吻背部有剑把和背兽,身上有鱼鳞纹,飞来殿鸱吻有背兽无剑把,身上有波浪纹;灵宵殿鸱吻为龙形,线条简练。山门正脊中央佛手和寿字,寓意幸福和健康长寿。香殿和飞来殿戗脊有仙人引兽装饰,香殿仙人引兽有三个兽相:龙、凤、狮子;飞来殿仙人引兽装饰有五个兽相:龙、凤、狮子、天马、海马。香殿和飞来殿仙人引兽造型和神态各不相同,飞来殿造型手法细腻,形态逼真;香殿造型更具有民间色彩。
主要建筑
大庙飞来殿有山门、飞来殿主殿、五岳殿、九蟒殿、香殿、飞来殿、西坡寺大殿、清虚园等建筑。
飞来殿主殿坐西向东,建筑面积540.43平方米,是一座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正面檐柱三开间,长18.28米,内柱分成5开间,进深5开间,长13.26米。覆盖小青瓦,是明、清时改建时铺砌的,藻井绮丽,平面上柱子分布成减柱造。檐柱上施阑额和平板枋,平板枋上置斗拱。斗拱均6铺作单杪双下昂,上昂上卷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龙头。
飞来殿正殿后左侧有一排红房,名为钱山馆,存列有2002年在峨眉山市罗目镇出土的宋代17个年号的铁钱,跨度近140年,重达16.32吨,号称中国第一钱。
九蟒殿立于石砌台基上,面阔3间,进深呈2间,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顶,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
毗卢殿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42.4平方米,单体,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8架椽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山面用分心柱,殿内不用。檐下未施斗拱,当心间正中施用贯通整个梁架的大叉手,两山面采用类似托脚的构件。面阔3间9.4米,进深4间10.1米,通高7.5米,素面台阶高0.4米。
香殿坐西向东,建筑面积143.17平方米,单体,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4架椽屋2山面用分心柱,殿内不用。面阔2间12.8米,进深2间16.2米,通高8.4米,檐下施斗拱4朵,为双杪不施昂,重拱5通作开计心造,第2跳华拱刻成龙头和鹰头。
西坡寺大殿坐西向东,建筑面积229.43平方米,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8架椽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面阔4柱3间13.7米,进深13米,通高8.2米。
清虚园内建有近代楼阁、亭榭、廊道、池塘、园林等,立有“同心池”石碑和“百年好合”石碑。
文物遗存
飞来殿主殿明间左右两柱上塑金身泥胎
蟠龙各一条,龙柱上的龙有飞舞离柱而去之态,具有典型的宋、元时期风格,其造型奇特。金龙的身上各站立着身体微微向前倾的金童和玉女,金童双手合十念阿弥陀佛,玉女手握药勺施药拯救天下众生。
大庙飞来殿殿内保存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庙记》和《元泰定四年重修东岳庙记》碑。殿内原来还供有东岳大帝的神像,已毁弃不存。
西坡寺大殿梁架上有大清康熙五年(1666年)题记。香殿梁上有元至治二年(1322年)题记。
历史文化
年代考证
飞来殿主殿始建年代无考,重修于北宋,名天齐五行庙;宋时为峨眉进士杨甲祖传家祠。为对抗蒙古军队,宋军在此驻扎,后杨家以私宅供宋军驻守换回飞来殿,供百姓祭祀;元代再次重修后改名东岳庙;明始供佛像,佛、道并存,称大庙,被古建研究者们誉为“看见唐宋,触到元明”。
据峨眉县志和《峨眉伽兰记》载,飞来殿原名“家庆楼”。唐咸通二年(816年),唐懿宗敕建,高30米,宽40米,制作工巧,刻镂精细,装饰金碧华丽。楼上四壁皆为唐人名画,一壁绘海棠一树,花叶繁茂,枝干错综,其余画飞虫、鸟类最多。庙门高悬“家庆楼”,乃理学家魏鹤山书。
大庙飞来殿内保存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庙记》和《元泰定四年重修东岳庙记》碑。据此,可以判定大庙飞来殿在宋淳化四年(993年)之前就早已存在。
佛道共存
在中国古代,庙和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代表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功能,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庙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主要作用是祭祀和纪念,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存在。寺则指官署,是官吏办公的地方,主要作用是教育,在秦汉时期才开始设立。宋代以后,各个朝代都在飞来岗上修建殿宇。大庙飞来殿建筑群中飞来殿原是道教场所,供奉东岳大帝,即泰山神;明万历三年(1575年),峨眉山天台和尚借居此处,始供佛像,取名飞来寺;于是形成了道佛共处、杂神群祀的古建筑。
观音殿现供奉观音菩萨属于佛教,灵宵殿供奉玉皇大帝属于道教,仍然保持了佛道共处。大庙的九蟒殿、香殿、飞来殿内佛像已毁成为空庙,香殿两边有“非道却传千年香火,无神无像且看万人来朝”的楹联,既是大庙现状的一种体现,也道出了道家大道无为的思想。观音殿对联“妙哉异哉奇哉漫道天外飞来,神矣仙矣佛矣皆由人心所造”,则道出了为什么佛道能长期共处的原因,无论是佛是道都寄托了人们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期盼。
大庙庙会
从清初开始,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善男信女汇聚于大庙飞来殿,在逛游庙会、品尝美食、感受乡土年味的同时,焚香化纸,祈求神灵,用一种最特别的方式祭奠祖先。这一民间活动,已有近400年历史。该庙会以独有的祭祖方式,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赶庙会的内容已逐步从单一的祀神追思转变为多元化的民间文化活动,包涵了峨眉山传统民间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
传说故事
一座石碑上记载的故事,给大庙飞来殿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据元泰定四年(1327年)的碑文记载,相传这里曾是一马平川。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第二天天亮后,风雨停住,一座殿宇巍峨壮观地出现在了飞来岗上。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作飞来殿。
文物价值
大庙飞来殿的
斗拱、
木构架、细部装饰等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大庙飞来殿佛道共处,杂神群祀,反映了峨眉山佛道的融合。大庙飞来殿古建筑群作为社会的缩影和时代的见证,集中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可以说是一部历史的史书,是记载建筑科学发展的史书,也是宋元明清以来宗教发展的见证,体现了各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特色,被称为是“古建筑博物馆”。
保护措施
1956年,大庙飞来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定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大庙飞来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大庙飞来殿,位于四川省
峨眉山市绥山镇北2千米的飞来岗上。
可乘坐峨眉山公交11路或7路至峨半家园站下车,步行即可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