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斗。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
大渡河成功后,
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
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
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9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
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
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
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战役背景
中革军委负责人于5月26日在安顺场渡口召集
刘伯承、
聂荣臻、
林彪、
罗荣桓、
罗瑞卿等开了一个小会,研究全军渡过大渡河的问题。由于渡船太少,水流很急,架桥又不可能,架了无数次,被冲塌无数次。红军在岸边越聚越多,而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
薛岳部五十三师,其时已经到达西昌北部,正向红军赶来。杨森的二十军和“川康边防军”的追击部队,离红军也只有几天路程。如果几万红军仅仅在安顺场一船一船地渡,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据此情况,中革军委作出了迅速夺取泸定桥的决定,部署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由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主力为右纵队,仍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后,沿东岸北进赶向泸定桥,万一和主力红军会合不了,则由刘、聂带着部队到川西开创局面。由林彪带红二师,一军团团部和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赶向泸定桥。安顺场到泸定桥三百二十里,限定三日内到达。
战斗经过
右纵队包抄海子山
按照军委的部署,刘伯承和聂荣臻迅速渡过了大渡河,带着红军一师和干部团向泸定城飞奔。
红一师沿江而上,于27日下午到达大渡河边的挖角坝,与三天前到达这里驻防的川军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二十团(团长肖绍成)交上了火,肖团全部溃散,在王岗坪山上收拾残部向
荥经方向逃去。红二团占了挖角坝,当晚在此宿营。28日,红二团冒雨翻了一座上下各三十里的大山(
中南山),经雨洒坪、洪口,沿途击退民团的袭击,黄昏时分进至得妥。天黑后雨更大了,路滑难走,前面隘口敌人又有重兵把守,当晚只得就地宿营。
红二团先头分队当晚进至加郡河口。
29日晨,红二团先头分队从加郡河口出发,在五里外的风杠与敌杨开诚团一个排哨接触,红军将该敌击溃并一路猛追,进至海子山下的石门坎险隘。石门坎要隘地势险恶,左临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右靠峭壁悬岩,敌杨开诚团在此险地固守。红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萧华率二团主力向海子山正面的石门坎守敌吴岗陵营发起猛攻,另一路由邓华率领第二营向纵深抄敌背侧,夺取海子山的最高点。同时对岸红军又用火力支援。敌人受到三面夹击,伤亡很大。红军由晨至午与杨团的曾子佩营在石门坎一小寨子一线前沿阵地激战,曾营伤亡惨重,不得不经海子山下面小道绕过吴营阵地溃退。吴岗陵急派人到龙八铺向旅长袁国瑞求援。袁派手枪连前去增援,这时红三团一部恰好赶到,战士们勇气倍增。从正面、侧面向敌人夹攻,敌军不支,全部向龙八埠撤退。这一仗缴枪百余支,俘敌五六十名,获子弹、
手榴弹甚多,有力地促成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胜利下午16时左右,红一师击破海子山守敌后,在沈村附近兵分两路,一路由
李聚奎师长率领,向龙八铺敌第四旅旅部发起攻击。敌旅长袁国瑞见抵挡不住,即率杨团残部向盐水溪、化林坪方向撤逃。红军次日凌晨占领盐水溪;另一路则沿大渡河东岸继续向泸定桥前进,并于当晚22时进抵泸定桥。
左纵队智取菩萨岗
红军左纵队的前卫是红二师四团。团长
王开湘(本名黄开湘),政委杨成武,总支书记罗华生。5月27日,红四团沿河北行四十里,到了海尔洼(今石棉县的新民乡)。由于对岸敌人不断射击,河边的小道不能通过,只好绕道到了叶坪。刘文辉部第五旅二十一团肖绍成部正在这里搜索民间粮食,派了一个连押着老百姓,要把粮食运过河去,恰好被红军碰上,敌兵丢下粮食没命地逃跑了。中午,红军到达菩萨岗脚下。
菩萨岗是一座险峻的高山,位于今石棉县田湾场东北,海拔一千二百米,好似一堵石壁横挡在通往泸定的路上。山右边紧靠田湾河,无路可绕,左边连接着另一座高山,正面只有一条陡得像天梯的小道通向隘口。红军到来之前,
刘文辉部川康屯垦司令部第二旅第一团第三营营长肖毓率两个连新兵在此驻守。敌人在隘口上修了
碉堡,红军来到山脚即遭到敌人阻击。由于敌人居高临下,封锁了路口,正面强攻难以取胜,一时双方形成对峙局面。红军为了争取时间,找来了青年农民苏光先,在向他了解到地形情况以后,决定兵分两路进攻:一路由苏光先带路从正面到半山腰的麦地坡桑树下,隐蔽在崖穴里佯攻,诱惑敌人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正面;另一路由农民杨篾匠带路,从左边张家凼两家人的院坝水井坎上去,攀藤附葛,翻越高山,包抄敌后。正当敌人还在正面耀武扬威,用机枪不断向佯攻的红军扫射时,突然山顶上的枪声、喊杀声响震四方,攀藤上山的红军从敌人背后杀了下川来。正面红军指挥员立即命令司号员吹起
冲锋号,前后两面猛烈夹击,敌人顿时乱成一团,四散奔命。敌营长骑上马逃跑,被红军把马打死,将其活捉。敌军两个连长企图用枪制止士兵后退,反被士兵打死一个,另一个当了俘虏。红军占了隘口,继续追击敌人,傍晚到什月坪宿营,这一天行程八十里。
菩萨岗战斗消灭敌人三个连,俘虏一百余名,缴获步枪一百余支,手提机关枪十多挺,其他军用品甚多。经菩萨岗到什月坪,当时红军在那里统计了一下,有三十八具川军的尸体,而红军只牺牲一人,受伤两人。
两支敌对军队夹河而上
5月28日拂晓,红四团比原来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小时吃饭,5时就出发了。没有走多远,就接到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的命令信:“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度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取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就是说,军委要求红四团比原来部署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这是因为敌情发生了新的变化。
5月26日,蒋介石与宋美龄、顾问端纳,参谋团主任贺国光等一道,由重庆飞成都,督导“剿匪”军事。当日凌晨时分,因得悉“安顺场方面有赤匪便衣队扰乱肖(绍成)团防线”,刘文辉即电令其第四旅旅长袁国瑞派队前往挖角坝增援肖团。当日傍晚,因担心川康要道上的飞越关有失,又改变部署,令袁部主力前往飞越岭、化林坪、海子山一线布防;27日晨,刘文辉“由雅安出发,亲赶前方督剿,同行有参谋长张巽中,交通处长姚仲岚”,拟“第一步驻汉源,第二步驻越巂”;27日晚,正在赶往汉源途中的刘文辉得悉红一方面军正沿大渡河两岸溯河上行的消息,担心西岸红军进取康定、泸定,急令袁国瑞派第四旅一部赶往泸定桥增防。袁国瑞遂令第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火速开往泸定桥,阻击红军左纵队从桥上过河。同时令第十一团(团长杨开诚)沿大渡河东岸海子山、冷碛一带堵击沿江而上的红一师,令第十团(团长谢洪康)驻守于飞越岭东麓的头道桥到飞越岭山顶为总预备队,旅部驻龙八铺。
28日凌晨1时,从左右两路纵队侦悉川军在大渡河两岸部署的情况的中革军委,遂电令两岸部队首长林彪、刘伯承、聂荣臻,要求左纵队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加速前进,“万一途程过远,今日不及赶到泸定桥,应明二十九日赶到”,而右纵队“刘、聂率第二团亦应迅速追击北岸之敌一营,以便配合四团夹江行动”。 林彪接到该电后,又向红四团指挥员发出了时限更为苛刻的命令函。
红四团接到“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的命令时,离限期已不足一个昼夜,而距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两天的路必须一天走完,还要突破敌人的堵截,时间真是太紧了。但这关系到全军安危的重大任务,一定要坚决执行,不容许一分钟、一秒钟的迟疑。红四团指挥员边行军边召集营、连干部和司令部、政治处干部,共同研究怎样完成这一紧急任务。会后,大家便分头深入连队进行动员。杨成武快速赶到队伍的最前头,站在一个小土墩上传达军委命令及敌人动态。经动员后,部队士气高昂,加速前进,不久就到了猛虎岗的山脚下。
猛虎岗垭口海拔两千一百米,山顶上有川康屯垦司令部第二旅第一团第二营营长陈月江部两个连,北麓下的弯东有第二旅特务营李国俊连驻守。红军到此正值大雾迷漫,敌人看不清红军的动向,只是在工事里无目的地乱放枪。红军利用
大雾为掩护,悄悄地摸上隘口工事边,一排手榴弹和机枪扫射,敌军即弃阵而走,溃敌与弯东的李国俊连会合则继续向桂花坪撤逃。红军乘胜追入泸定县境,在桂花坪再度击破溃敌后继续经共和、咱地、磨西面,翻越磨杠岭,于黄昏时分赶到了奎武村。从奎武到泸定桥还有九十五里,这时,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战士们还是拂晓前吃过饭了,但为了抢时间,决定不等做饭,大家吃生米,喝冷水。干部立即分头在连队里进行动员,战士们忍住饥渴、疲劳,急速前进。
天黑时,又下起了大雨。行至杵泥坝时,见对岸的敌军(李全山团)正打着火把向泸定桥疾进,情况非常紧急。在这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团领导决定也打起火把前进,立即传令各部全都点火,加速赶路。对岸川军看见河对面也有火把,就问:“啥子部队啊?”红军的
司号员就按敌人的联络信号,吹起了军号,由四川籍的红盔军和刚捉来的川军俘虏大声回答。就这样,骗过了敌人。两路火,两路人,两支敌对的军队,朝着泸定桥这同一个目标前进!
当29日的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经过一昼夜急行军的红军战士们又累又饿,疲倦极了,衣服也湿透了,他们终于到达了离泸定桥十里远的上田坝。这时,红军兵分两路,一路沿河而上,一路向左侧包抄,夺取控制泸定桥的制高点海子山。红军飞速而来,很快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勇夺泸定桥攻占泸定城
泸定桥位于泸定城西,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桥身全长一百零一米,宽两米多,用十三根很粗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九根铁索为底索,每根相距一尺左右,上铺木板,以通行人。两边各有两根铁索做扶手,人走到桥中时,桥身左右摆动,若往下看,无底的深渊令人毛骨悚然。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成于次年4月,是四川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孔道,也是红一方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
在蒋介石“大渡河会战计划”及其补充修订的预案中,对红军渡河点的判定是“一线中通”的宁雅正道,泸定桥在防御部署中处于“边角位置”。所以,当刘文辉发现红军从安顺场夹河而上时,这才感觉到了泸定桥所受到的威胁,开始紧急调动人马去防守泸定桥。
实际上,泸定桥守军只比红四团先到一个晚上。当红军进到西桥头时,守桥的敌人还未来得及拆完桥上的全部桥板。但敌李团周桂三营已在东桥头附近构筑了
工事,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西桥头密集射击。同时,位于柏秧林的敌李昭营,也用火力封锁红军从沙坝到桥头的通路。
红四团在沙坝的天主教堂召开了干部会,决定在二营二连挑选二十二名英雄(包括从三连抽调来的支部书记刘金山),组成夺桥
突击队。突击队都配备短枪、手榴弹、马刀,由连长廖大珠和指导员王海云负责。二营三连由连长王友才率领担任
第二梯队,紧跟在突击队之后铺桥板,以便后续部队冲过去。红四团还在桥头配备了强大火力,堆放好木板,一切准备停当。下午16时左右,王开湘、杨成武在桥头指挥,全团的司号员集中在桥头附近吹起了冲锋号,顿时,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的爆炸声和呐喊声震天动地,打响了夺桥激战。廖大珠、王海云带领李友林、刘梓华、刘金山等,一手扶铁索桥栏,一手持枪,踏着铁索在前冲。二十二名英雄刚到对岸桥头,敌人放火把桥头的亭子点燃,顿时火光冲天。红军奋不顾身地冲去,不顾衣服、帽子着火,一直冲进城和敌人展开了巷战。敌人集中力量反扑过来,红军极力抵抗,子弹打完了,形势万分紧急。正在这严重关头,王有才带着第二梯队三连冲进来了,接着杨成武和王开湘带着后援部队也迅速过桥进了城,经过一场激战,终于将守城敌军彻底打垮。
夺桥战斗开始时,敌团长李全山曾向驻龙八铺的旅长袁国瑞求援,而此刻的第四旅旅部正遭受东岸红一师的攻击,李求援无果,守桥决心动摇。为免遭全歼,李全山决定由周桂三营的饶杰连为后卫,自己率残部经四湾、五里沟翻马鞍山向天全逃窜。这时红军以一小部继续追击敌人,其余都在泸定城内宿营。在这次飞夺泸定桥战斗中,红军伤亡三人。而敌人饶杰一个连,却只剩下十多人活着逃命。
与此同时,红军右纵队占领了龙八铺以后,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向泸定桥开来。右纵队到泸定桥时已是深夜时分。刘、聂由杨成武陪同,持马灯观看了这座从此闻名于世的
铁索桥。随后,毛泽东、周恩来和红一方面军大部队就浩浩荡荡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蒋介石南攻北堵的大渡河会战及其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尚未把人马调拢,就彻底破产了。
参战勇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
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二十二位勇士
1986年,王永模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模,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
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王永模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模,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寻找英雄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有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模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
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
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模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模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
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模,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当天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五名勇士姓名可以确认
王永模受泸定县委委派于1986年进京期间,拜访战斗时曾担任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的罗华生将军时,了解了4位勇士的情况。“有几个名字我记忆深刻,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以及临时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因为他们都是党员干部,布置任务时,他们都当即提出要加入突击队。”罗华生回忆说。
不久后,这4名党员的资料相继被找到,证实他们确为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随后,王永模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先后收集到云贵川、赵长发、杨田铭、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7名曾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战斗的官兵姓名和部分资料。然而由于缺少佐证材料,他们是否为当年的夺桥勇士,尚待最终确认。因此,这7名勇士的名字还暂未被刻在
花岗岩石柱上。
“寻找夺桥勇士的工作,不会停止。”采访中,泸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楚凯向记者提出请求,希望通过
媒体向广大读者征集夺桥勇士的线索。“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泸定人民惦念着你们!”罗楚凯说。
桥梁简介
中国古代跨度最长的悬索桥。又称大渡河铁索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
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该桥曾经创造了古代悬索桥跨度的
世界纪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跨度超过100米的桥梁。1961年,泸定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