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尘 ,又称
可吸入颗粒物,指
悬浮在空气中的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
颗粒物。能随呼吸进入人体上、下
呼吸道,对健康危害很大。当
粒径<2.5μm时,大部分可通过
呼吸道至
肺部沉积,对人体危害更大。飘尘污染是大气污染重要的方面,飘尘污染控制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飘尘,通常称为“
可吸入微粒”,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颗粒状漂浮物,它们因其粒小体轻,故而能在
大气中长期漂浮,漂浮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可在
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它与空气中的
二氧化硫和
氧气接触时,二氧化硫会部分转化为
三氧化硫,使空气
酸度增加,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飘尘能长驱直入人体,侵蚀人体
肺泡,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
呼吸道不同的部位,
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
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
气管的
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
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
粘膜的联合作用,损伤
粘膜、
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
慢性鼻咽炎、
慢性气管炎。滞留在
细支气管与
肺泡的
颗粒物也会与
二氧化氮等产生联合作用,损伤肺泡和
粘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飘尘的作用可达数年之久,大量飘尘在
肺泡上沉积下来,可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
肺心病、
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
空气中的飘尘还会促使
氧气与
二氧化硫反应生成
三氧化硫,而三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反应方程式2SO2+O2==2SO3,反应中飘尘起到
催化剂的作用。
1.飘尘能长驱直入人的肺部而侵蚀肺泡,所以被称为“可吸入微粒”。飘尘在被人体吸入后,一部分可随呼吸排出体外,而另一部分则沉积在肺泡上,大量飘尘在肺泡上沉积下来,会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吸收氧气和排出
二氧化碳的“切换机能”下降,最终会导致肺心病等严重病变,甚至致死。
(1)各种有机化合物:据专家研究表明,大气中的
有机污染物绝大多数吸附在飘尘颗粒上,特别是一些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几乎全部吸附在粒径5mm的小颗粒上。据上海市有关部门对大气飘尘中有机物的监测结果报告,共检出300多种有机物,其中78种为多环芳烃、16种为含氧
杂环化合物,在这些有机物中,很多是具有强烈致癌、致畸、
致突变作用的有毒物质。
(3)硫酸盐及硝酸盐:其主要是硫的氧化物与水或金属化合物发生作用而生成的。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常常被飘尘吸附,飘尘中的金属又可将二氧化硫催化、氧化,与水作用形成硫酸雾,其毒性比二氧化硫高10倍。这样的微粒被人体吸入肺部后,则会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导致死亡。例如,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就是由于当时空气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飘尘协同作用造成的,一周内就有4000人死亡。
3.散射和吸收阳光。大气中的飘尘能降低能见度,所以城市人接受阳光辐射平均比乡村人要少15%~20%,而且主要是波长小于0.5mm的紫外线部分。城市儿童所受的紫外线照射量减少,就会妨碍儿童体内
维生素D的合成,于是肠道吸收钙、磷的机能衰退,使钙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造成骨骼钙化不全,进而会成为佝偻病。
飘尘和降尘都是空气中的颗粒物。飘尘和降尘的区别在于颗粒物直径的不同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的速度不同。飘尘粒径小于10微米,能在空气中长期漂浮;降尘粒径大于10微米,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人们通常用降尘量来判断大气的清洁度。降尘量是指每月在每平方千米面积上降落尘埃的吨数,一般降尘量达到每月每平方千米30吨,为中度大气污染;降尘量达每月每平方千米50吨以上,为重度大气污染。
2.比喻迁徙不定的生活。 南朝宋
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