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轮菜
唇形科风轮菜属植物
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Kuntze)是唇形科风轮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米。茎基部匍匐具细纵纹,密被短柔毛及腺微柔毛;叶卵形基部圆,具圆齿状锯齿;轮伞花序具多花,花萼窄管形,花冠紫红色,上唇先端微缺;小坚果黄褐色倒卵球形;花期5~8月,果期8~10月。风轮菜始载于《救荒本草》。
植物学史
风轮菜始载于《救荒本草》。
形态特征
宏观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基部匍匐生根,上部上升,多分枝,高可达1米,四稜形,具细条纹,密被短柔毛及腺微柔毛。叶卵圆形,不偏斜,长2~4厘米,宽1.3~2.6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形呈阔楔形,边缘具大小均匀的圆齿状锯齿,坚纸质,上面榄绿色,密被平伏短硬毛,下面灰白色,被疏柔毛,脉上尤密,侧脉5~7对,与中肋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网脉在下面清晰可见;叶柄长3~8毫米,腹凹背凸,密被疏柔毛。
轮伞花序多花密集,半球状,位于下部者径达3厘米,最上部者径1.5厘米,彼此远隔;苞叶叶状,向上渐小至苞片状,苞片针状,极细,无明显中肋,长3~6毫米,多数,被柔毛状缘毛及微柔毛;总梗长约1~2毫米,分枝多数;花梗长约2.5毫米,与总梗及序轴被柔毛状缘毛及微柔毛。花萼狭管状,常染紫红色,长约6毫米,13脉,外面主要沿脉上被疏柔毛及腺微柔毛,内面在齿上被疏柔毛,果时基部稍一边膨胀,上唇3齿,齿近外反,长三角形,先端具硬尖,下唇2齿,齿稍长,直伸,先端芒尖。花冠紫红色,长约9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下方喉部具二列毛茸,冠筒伸出,向上渐扩大,至喉部宽近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稍大。雄蕊4,前对稍长,均内藏或前对微露出,花药2室,室近水平叉开。花柱微露出,先端不相等2浅裂,裂片扁平。花盘平顶。子房无毛。小坚果倒卵形,长约1.2毫米,宽约0.9毫米,黄褐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
显微特征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类方形至长方形,上表皮细胞明显较大,约为下表皮细胞的3倍。上、下表皮均有残存的非腺毛,下表皮有众多气孔,并具腺鳞与小腺毛。栅栏组织1列细胞,长为叶片厚度的1/2,海绵组织3~6列细胞。主脉向下凸出,上面略隆起。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细胞2~3列;维管束1~2,外韧型,导管腔内有时可见簇针状橙皮苷结晶。
叶表面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直轴式。非腺毛1~11细胞,其中常有1细胞缢缩:直径10~60微米,长30~960微米,疣状突起起明显。小腺毛头部与柄部均为单细胞,直径8~17微米,长25~40微米;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约50微米,柄单细胞。
生长环境
风轮菜常生于山坡林下、草地灌丛、沟边。风轮菜喜光耐荫喜凉爽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
分布范围
风轮菜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繁殖方法
风轮菜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和分株繁殖。
直播:种子直播时采取穴播的方式,穴距按育苗移栽的行株距标准,每穴2~3粒种子。播种时施用种肥,每667平方米施用磷酸二按或三元复合肥10千克左右,按种植穴施入,但切记种子和肥料分离,以免种肥腐蚀种子。干旱贫水地区播种时可采取座水点种的方式;水源丰富地区可小水漫灌浇足出苗水。苗高5厘米时定苗,每穴留1株苗。
育苗:育苗用50~72孔穴盘,按无土育苗的技术要求进行,苗高5~8厘米时定植,定植时浇足定植水,定植密度为行株距40厘米×30厘米。
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选择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有排灌条件的地块,结合整地进行施肥,每667平方米施入农家肥2000千克左右,然后做成宽1.0~1.2米的平畦。
肥水管理:风轮菜整个生长期间追肥2次,分别于缓苗后、生长繁茂期追施,每次每667平方米追施速效氢肥10千克。为获得风轮菜的高产优质,生育期间浇水2~3次。
植株调整:风轮菜每年春前或秋后修剪1次,使其枝条均匀分布。
采收:每年夏秋两季进行采摘,采收新鲜的嫩叶和开花的枝端,进行加工、包装、贮存、上市。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风轮菜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可治疗感冒发热、中暑、喉咙肿痛、白喉、牙龈出血、外伤出血等。其还含有黄酮和皂苷类成分,具有止血、抗菌、抗炎、降血糖、抗肿瘤、抗辐射等生物活性。
生态价值
风轮菜生长强健,适应性强,是一种良好的地被植物,适宜种植于林缘和路旁。
食用价值
据《救荒本草》记载,风轮菜可救饥,食用方法为:“采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洗净,油盐调食”。新鲜的嫩叶具有香辛味,可用凉拌或炒食。开花枝端可用来泡茶,具有提振食欲、缓解消化不良和胃肠胀气;舒缓喉咙痛。叶常被拿来作为意大利香肠或烹调鱼的材料和香料,香味特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07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