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
汉语成语
风花雪月(拼音:fēng huā xuě yuè)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
成语出处
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风花雪月”。
成语故事
北宋哲学家邵雍年少时爱读书,也想求取功名,因此对自己要求严格。为了磨炼坚强的意志,他彻夜苦读,冬季不生炉取暖,夏季不纳凉避暑。他游历四方,增长见闻,拜李之才为师,研究伏羲八卦,学易悟道。邵雍在洛阳居住的时候,住在破旧的草屋中,砍柴耕作照顾父母,虽然生活艰苦却自得其乐,这得益于他广博的心胸。
当时司马光从宰相位上退下来,常和邵雍在一起游玩,还出资给他置办宅院。邵雍给宅子起名“安乐窝”。他时常焚香而坐,小酌几杯,闲时随意出游,吟诗作对,真的是一位“安乐先生”。邵雍很受欢迎,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都十分敬重他。他自己待人真诚,从不以高低贵贱视人,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却十分谦逊。有人向他请教的时候,他总能尽力去解答,从不敷衍,也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宋仁宗曾下诏求天下贤才,有人推荐邵雍,但邵雍多番推辞,称病不赴任。这并不代表他不关心天下民生,而是他认为自己难以胜任。邵雍病危期间,司马光、程颢、程颐等都在跟前照料,这等待遇非同一般。邵雍嘱咐儿子,在自己死后丧事从简,不要张扬操办,葬于近城。从邵雍一生来看,他从年少抱负满胸到逐渐看淡人世,受到了儒学和易学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写下“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感叹人生一切都像是四时之景,不过是过眼烟云。
成语寓意
吹皱一池春水,装点两坡绿意,飘落如絮寒英,漫洒清朗银辉。醉人的四时美景常常令人流连忘返,可是曾几何时,欣赏、咏叹如此景致却被打上了浮泛乃至寻欢作乐的标签。陈酿虽好,沉溺于杯中之物的“君子”却玷污了它的名声,这并非美酒之错,错在无度之人;雄鹰亦勇,内心阴鸷的枭雄却把它变成胁迫他人的“鹰犬”,这也不是苍鹰之错,错在无道之徒。因此,人们应当透过迷雾,看“风花雪月”之本来面目。好词佳句乃是为了彰显语言之美,这是人类审美的需求,就如同衣服上的纽扣,实用的同时,其万千姿态也装点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语言之美,有时仅仅欣赏就好,大可不必处处微言大义并担负教化民众之责。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曾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各有美景,只要内心不因世间乱事而纷扰,有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风花雪月,便能永享好的景致。
成语运用
“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
宋·周行己《与佛月大师书》:“昔齐己号诗谱也,不过风花雪月巧句,而于格又颇俗。”
宋·曹彦约《偶成》诗:“雪月风花总不知,雕奇镂巧学支离。”
元·乔吉《金钱记》三折:“本是些风花雪月,都做了答杖徒流。”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当初风花雪月之时,虽也曾劝谏几次,如水投石,落得反目。“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三回:“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见,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8 11:1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