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撰文,十月又撰书《碑后记》 ,时年72岁。当时正是
颜真卿踌躇满志之时,书法风棱秀出、精彩纷呈,为颜真卿晚年
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与
李阳冰篆额,世称“双璧”。此碑首行下刻有宋太平兴 国七年(982年)八月二十九日重立时李准跋文。据跋文记,此碑经唐室离乱, 倒卧于郊野尘土之中,至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李延袭发现后,才移入府城孔庙内。据《
校碑随笔》等书记载,碑文第三行“祠堂”之“祠”字钩笔,惟
宋拓本完好,明时已凿粗。如“李阳冰篆额”之“阳”字第三撇未损,“冰”字完好,“额”字右“页” 直笔未损,则是宋拓“祠”字完好本中的上品。此碑今虽完好,然由于历来
传拓过多,字口渐变,风神已差。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颜真卿》第五册所刊张玮藏的
宋拓本(简称张本)与
故宫博物院马子云、
施安昌著的《碑帖鉴定》所刊的故宫藏本(简称马本)有较大差别。主要差别有:①“昔”字上部第四“人”字末笔,张本为长顿笔,马本为捺笔;②“ 祠”字右竖钩,张本细弱无力,马本劲健有力;③“阳冰”二字,张本无损,而马 本“阳”字下部第二撇有损。张本、马本均系剪装本,看不出整碑风貌。北京图书 馆藏整拓本,与
西安碑林原石相符,而与张本又有重大差别。主要有:①“昔”字 上部第四个“人”的末笔,张本为长顿点,北图本为捺笔。②“祠”字右竖,北图 本较张本为粗,可见剜痕。③首行,“议大夫”三字,北图本稍损,而字画清晰完 整。
张本“议”字残去左下大部,只存半字;“大”全损,不见字形;“夫”字捺 笔残半。④首行下,宋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李准跋刻,张本字迹虽清晰,但脱 漏三十三字,计有“樵”下脱“叟之所”三字,“下”下脱“告”字,“立于”下 脱二十九字。另,张本脱碑末“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袭记”篆书跋刻。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
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祖籍唐琅琊
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
赵松雪、
柳公权、
欧阳询并称“
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真卿书法专题)
苏轼曾云:“诗至于
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
吴道子,书至于
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
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
吏部尚书,
太子太师,封
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代宗时
李希烈叛,宰相
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
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
颜之推是
北齐著名学者,著有《
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
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
褚遂良,后师从
张旭得笔法,又汲取
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
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
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
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
人格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
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