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
汉族,眉州
眉山(今属
四川眉山人)。北宋
文学家,与其子
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均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
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
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苏洵长于
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
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是有
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还强调打速决战、突击取胜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等战略战术原则。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
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
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
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
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
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
嘉祐集》15卷、《
四部丛刊》影宋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