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古之时,四极废,
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
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
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
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
太平御览》:
女娲在造
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
鸡,初二创造
狗,初三创造
羊,初四创造
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另一种传说《
独异志》是:
女娲是与
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
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
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
子孙后代。
《
风俗演义》中就有
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
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
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于是,“
女娲补天”应运而生。在“
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所补的天,是自己头上的天;所撑的地,是自己脚下的地;所创造的是一个让人类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无畏的
浩然气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个神话中包含着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女娲其实可以去能够“
载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气补天平地。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有五处
女娲墓,
山西省内有两处,一处在
芮城县的风陵,一处在
洪洞县的
赵城。查《
文献通考》、《寰宇记》、《九城志》等古籍,都说
女娲墓在
赵城;而且历朝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赵城。此外,浮山县也有
女娲庙和
女娲补天处。神话中所说之
冀州,是指今
山西、
河北交界地。因此,说“
女娲补天”神话起源于
山西,是有根据的。
山东省日照市有
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
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
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
羲和氏族用此
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
观星台,现在遗迹尚存。
“日照陨:
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
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
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
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
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
老母庙于山下以祀
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伊洛陨:伊河洛河之间,陨石无踪,其地无考。《竹书纪年》曰:“帝禹后氏八年雨金于夏邑”。《竹书纪年》又云:“
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
兰山陨:
沂州府兰山县西40里。尚有遗石,状如铁牛,土人奉为神灵,立庙而顶礼膜拜之。庙已残破,
庙碑尚存,曰陨石降于唐,因神牛而为庙。
寿光陨:
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二十四史-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
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
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