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肌(cervical muscle)包括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椎前肌群、斜角肌群及枕下肌群。(见图)。它们接受肌附近动脉的肌支供给。
解剖结构
(图册“颈肌的解剖结构”参考资料:)
1、颈阔肌 颈阔肌位于浅筋膜内,起自胸前上部的皮下组织,肌束斜向上内越过锁骨,有些肌束附着于下颌骨下缘,多数肌束则和面部的皮肌融合,肌前分较厚。颈部浅静脉位于肌的深面;皮神经穿过肌至其浅面。面神经的颈支越过下颌角降至其深面支配之。此肌收缩时使颈皮肤呈现横皱纹,减少下颌和颈侧面之间的凹陷;帮助降下颌、下唇及口角。
2、胸锁乳突 肌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侧面,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和分区标志,它将颈部分为前、后三角。肌起端有二头:①胸骨头以圆腱起自胸骨柄前面上分;②锁骨头扁而为肌性,起自锁骨上面为内侧1/3。两头合并,行向上后,止于颞骨乳突外侧面和上项线外侧半。肌的浅面有颈阔肌、颈外静脉、耳大神经及颈皮神经经过;深面有颈部大血管和颈丛,以及颈前深层肌和胸膜顶。此肌主要接受来自枕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副神经行经此肌深面时发支供给本肌(运动);颈丛之支(C2~3)亦进入此肌(感觉)。功能:直立时,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向本侧,面部转向对侧并向上。两侧同时收缩,拉头向前;仰卧时,两侧肌收缩,即可抬头;头固定时,可提胸廓前分,有助于深吸气。胸锁乳突肌痉挛(原因不明,有时是先天性的)是歪颈的原因之一。
3、舌骨下肌群 此肌群包括四个带状肌:即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甲状舌骨肌。它们和腹直肌来源相同,都属于腹侧浅肌层。原始的舌骨下原肌块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分裂为内、外侧两部,即胸骨舌骨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深层断为上下两段,附着于甲状软骨斜线,斜线以上为甲状舌骨肌,以下是胸骨甲状肌。
①胸骨舌骨肌位于正中线两侧,起自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的后面,肌束行向上止于舌骨体下缘内侧部。②肩胛舌骨肌被中间腱分为上、下腹:下腹起自肩胛骨上缘,肌束斜向上内,在胸锁乳突肌下端深面移行于中间腱,中间腱借颈深筋膜缚于锁骨;上腹自中间腱斜向上内,位于胸骨舌骨肌外侧,止于舌骨体下缘外侧部。③胸骨甲状肌较宽,覆于甲状腺浅面,起自胸骨柄及第一肋软骨后面,肌束行向上外,止于甲状软骨斜线。④甲状舌骨肌是胸骨甲状肌的上延部分,止于舌骨体外侧部及舌骨大角。两侧舌骨下肌群之间有一正中肌间隙,由上往下在中间深处可摸到舌骨体、甲状舌骨膜、喉结、甲状软骨前缘、环甲膜、环状软骨、第一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及其下方的气管软骨环。此群肌的血液由甲状颈干的甲状腺下动脉分支供给;神经支配来自颈襻(C1~3),颈襻的上根在甲状软骨平面发支至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舌骨肌及甲状舌骨肌,下根(即颈降神经)在下方发支至肩胛舌骨肌下腹、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舌骨下肌群的功能:降喉及舌骨;甲状舌骨肌可以提喉。这些运动出现于发低音和吞咽时喉与舌骨已上升以后;它们也和舌骨上肌群共同固定舌骨,为舌的运动提供稳固的基础。
4、舌骨上肌群 舌骨上肌群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及颏舌骨肌。下颌舌骨肌是构成口底的肌,二腹肌及茎突舌骨肌位于其下方,颏舌骨肌位于其上方,它们发生于腹直肌原肌块的上延部分。①下颌舌骨肌起自下颌体的下颌舌骨肌线,前分肌束的短腱止端和对侧肌交织构成正中缝。其后分纤维止于舌骨。两侧下颌舌骨肌形成活动的口底,覆以筋膜与粘膜,支持舌。此肌受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肌支支配。功能:收缩时使口底和舌上升,如牙在此时咬合,则使舌压向后方,协助吞咽;此肌亦有降下颌作用。②二腹肌有前、后二腹:后腹起自乳突切迹,行向前下;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行向后下。二腹连以中间腱,借二腹肌滑车缚于舌骨大角和舌骨体。前后腹来源不同,故神经支配亦异:前腹由下颌神经的下颌舌骨肌支发支支配;后腹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功能:降下颌、提舌骨、可拉颏部向后下,协助翼外肌将下颌骨旋转至张口位置(此时舌骨下肌群抵消其上提舌骨的力)。肌电图可见二腹肌的开口作用继发于翼外肌之后,特别在大张口时。此外,下颌骨处于休息位置时前腹也有电位活动,可能是支持舌骨。③茎突舌骨肌位于二腹肌前方并与之平行起自茎突,止于舌骨体与大角交界处。肌受面神经的茎突舌骨肌支支配。功能:拉舌骨向上后,但向上的作用被舌骨下肌群的收缩所抵消。④颏舌骨肌起自颏棘,止于舌骨体,两侧者在正中线相邻。此肌由第1~2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支配。功能:拉舌骨向前,缩短口底。
5、椎前肌群、斜角肌群与枕下肌群 ①椎前肌群包括颈长肌和头长肌、头前直肌和头侧直肌;前二肌沿颈椎及上位三个胸椎的前面排列;后二肌居头最长肌上分的深面偏外侧。②斜角肌群: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张于第1~2肋骨与颈椎横突之间。③枕下肌群亦称项肌,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
相关疾病与治疗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病理改变,影响了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脊髓或血管等),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
1、症状与体征:颈痛和颈项僵硬是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之一,颈痛比较明显,疼痛部位可在颈项部、耳后、枕顶部、直至前额,有时可有肩部甚至上肢放射性疼痛,有时可伴有耳鸣、头晕、听力减退、眼痛,颈椎活动时有声响,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颈肌紧张并有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横突、椎板棘突间等软组织附近部位。
2、X线表现:部分患者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椎体间隙轻度变窄,椎体可有轻度增生。动力摄片上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由于颈肌痉挛,头偏歪,侧位X线片出现椎体后缘重影,小关节也部分重影,称双边双突征象。
3、临床特点:(1)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也就是未经任何医疗措施,患者的症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减轻或者消失,当超时超负荷活动或受到冷刺激后症状又可复发或加重。(2)X线片上所见到的颈椎发生改变与临床表现的不对称是常有的事,有的患者X片上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相当严重,但临床上可无症状;有的患者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而X线片上并无明显异常改变。(3)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虽然可以自行减轻或消失或者通过推拿、药物或颈椎保健操等非手术治疗得到缓解,但X线上的病理征象上不会改变。
颈肌退变
人体发育成熟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维持头颈部稳定和功能活动的颈椎外在肌肉系统也象椎间盘一样开始发生退变,主要表现是颈肌体积变小,脂肪含量增加,肌肉纤维萎缩,运动效率下降,最大主动收缩力量的下降和速度的减低,以及肌肉松弛的减慢。
颈肌劳损
象腰肌劳损一样,颈肌劳损是一种慢性损伤,这种损伤主要是由于超过习惯的肌肉工作,引起工作后肌肉收缩蛋白的分解代谢强于合成代谢的降解优势,导致延迟性肌肉收缩结构的改变或解体,在这样的结构改变的背景条件下,后续负荷过大,就可能引起肌肉的急性或慢性劳损。损伤的早期可出现渗出、出血、肌纤维断裂,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释放,刺激肌肉疼痛受体,并刺激肌肉本身发生阵发性收缩(痉挛),产生相应骨骼位移。损伤后常引起肌肉组织肿胀、僵硬,产生压力也足以刺激疼痛受体。损伤引起的出血或瘀血可能吸收不完全,时间长了形成粘连或疤痕,这样把细小神经埋在里面,同时也限制了关节活动,若局部活动增加就会刺激这些神经引起颈项疼痛,颈部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