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昌故城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境内故城
须昌故城位于东平县的西部。金山东南,土山以东,埠子村旧址以西,在东经116°20′,北纬35°43′-36°71′之间。现位于县城西北东平湖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须昌故城,今淹没于东平湖中,已难见旧址。民国《东平县志》载:须昌“距须句三十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埠子头东岳庙其东关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门’二大字,为南门遗址。遗址今淤水中。” 据清代进士蒋作锦所著《须昌城考》记载,埠子村西有东岳庙,系须昌城东关,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门”二字,系县城南关。
景点简介
须昌为商周时故城。唐代称郓州,后唐称须城,位于东平县的西部。金山东南,土山以东,埠子村旧址以西,在东经116°20′,北纬35°43′-36°71′之间。现位于县城西北东平湖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须昌故城,今淹没于东平湖中,已难见旧址。民国《东平县志》载:须昌“距须句三十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埠子头东岳庙其东关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门’二大字,为南门遗址。遗址今淤水中。” 据清代进士蒋作锦所著《须昌城考》记载,埠子村西有东岳庙,系须昌城东关,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门”二字,系县城南关。县城西门外二里有古济水,横跨济水建清水石桥一座。又据《资治通鉴》记载,须昌城南距寿张县城(今新湖乡霍庄)30里,东南距汶上县城90余里,西距长安(今西安)1694里,城北隔鱼山与东阿县相望。另据《东平县志》(民国志)记载,须昌故城西南12里有洄源亭。唐代郓州太守苏源明曾邀四太守游小洞庭湖(今东平湖),并于此亭宴请。须昌北翊燕赵,南控江淮。秦汉至唐宋,舟车四通,迄为津要。
发展历史
商代,曾为东平境内须句国的国都,秦时置须昌县属薛郡。
西周,境内置须句宿等诸侯国。秦代,置须昌(今埠子坡),无盐(今无盐村)张县(今霍庄)等县。
西汉,增置富城(治所无考),章县(今鄣城),东平国(国治宿城)。西汉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元年),高祖刘邦在乌江击杀项羽后,携其首级收降曲阜,又北伐燕齐,路经须昌,将项羽首级葬于谷城,今旧县乡王古庄有霸王墓。公元192年(汉初平三年),东郡太守曹操与黄巾军战于寿张(霍庄)。201年(东汉建安六年),曹操就谷于安民,说明当时这一带农业丰收。汉代,东平国治建于宿城,三国魏移于寿张,西晋时又迁至须昌城。北齐时期(550年-577年),曾将须昌县治所迁至宿城,将无盐县并入须昌县。
西晋,东平国都由寿张迁至须昌,改东平国为东平郡
东晋,改国称郡。
南北朝北齐时,废东平郡,须昌县移治宿城。
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治从宿城迁回须昌城,属郓州。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又将须昌城迁回原址,在原无盐县境内设宿城县。601年(隋仁寿元年),在须昌城西门外济水之上建清水石桥,桥长138.2米。桥的建筑“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
唐代,设节度使(治所须昌),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郓州治所从郓城迁至须昌,曾一度成为天平节度使使治机关,郓州州治机关,东平郡郡治机关。除此以外,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先后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不朽的诗篇。诗人李商隐曾任郓州参军;李白写有《送梁四归东平》;高适住东平时,曾写诗《东平路中大水》;文学家韩愈写《郓州貉堂诗序》;柳宗元写有《贺东平表》的奏文。这是须昌(亦即东平)的一段繁荣时期。634年(唐贞观八年),郓州汉所从郓城迁至须城。须昌改称郓州,相当省会。唐代,须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756年(天宝十五年),东平郡太守嗣吴王李祗,以兵讨安禄山。777年(唐大历十二年),平卢节度使李正从叛军安禄山部收复曹、濮、徐、兖、郓等15州,遂将节度使驻地从郓城迁至郓州。781年(唐建中二年)李正去世,其子李纳背叛唐朝,自称齐王,设百官。此时的郓州有三城,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还有第三城,曰牙城(见图)。819年(元和十四年),唐朝大将田宏正、马总、李愬率兵屡败平卢兵,捕李纳、李师道(李纳次子)斩之,郓、曹、濮皆平,至此,李纳父子叛唐38年。820年(元和十五年),郓州赐号天平军。877年(乾符四年),农民起义军黄巢率众攻克郓州,杀死天平节度使薛崇。892年(景福元年),朱全忠④又攻克郓州,至898年(华光元年),朱全忠兼任天平军节度使。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因讳庄宗祖父李国昌“昌”字,改“须昌”为“须城”。五代时期,争夺郓州愈烈。923年(后唐同光元年),庄宗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将兵五千人攻克郓州。同年,后梁又派各将王彦章以招讨使的名义谋复郓州。后唐庄宗李存勖亲自率兵抵达郓州将王彦章打退。同年,将须昌县改名为须城县(李存勖的祖父名李国昌,后唐讳“昌”字)。931年(后唐长兴二年)农历十一月,黄河在郓州溃决,漂溺四千户。941年(后晋天福六年)冬,河决郓州。1000年(北宋咸平三年),河决郓州,水势悍急,浸没郓州城。经奏请核准,遂移郓州城于王陵山前五里向阳之高原(今州城),郓州城废。
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黄河决口,水势悍激,侵进须城,知州姚铉奏报,遂迁须城于王陵山前5里平原处,即今州城。须昌城遂废。前后历经2000余年。宋设东平府,元设东平路。北宋初期,从太祖至真宗,轻赋薄敛,严守劝农之条,郓州大治,称陪京。985年(宋雍熙二年),梁灏中状元。990年(淳化元年),宋太宗赵光义赐郓州须城县令姚益恭二十匹绢,二十石米,这是东平历史上的大亮点(以上资料引自《东平县志》、《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宋史》,引用不一一注明出处。须昌城地势低洼,是古济水、汶水汇流区。济水从钜野流入,向北经寿张故城(霍庄)西,又北经微乡东,又北经须昌城西。汶水,从肥城注入,西南流经无盐城南,又西南,经寿张故城(霍庄)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南入济水。
五代至唐宋,黄河下流不断决口改道,多次流入钜野泽。泽底淤高,泽水分流,使须昌水患频仍。唐代诗人高适在《东平路大水》诗中曰:“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形象的记述了当时的水患。《东平县志》记载,824年(唐长庚四年),郓州大水,坏城廓店舍,田稼略尽。
明、清称东平州,其中建制最早,时间最长的是须昌县。
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实行郡县制,至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须昌城沦没陂泽中,历时1200年。
今天的东平县城是1982年从州城迁来的,州城是一千多年前从须昌迁徙的。可以说须昌是东平的故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8 13:12
目录
概述
景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