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古时称
蓼儿洼、
大野泽、
巨野泽、
梁山泊、
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是《
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
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3亿立方米。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复航重要枢纽,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位置境域
东平湖位于东平县境西部,在东经116°2′~116°20′,北纬35°43′~36°7′之间,北起清河口门,南至金线岭围堤,西濒济梁运河和黄河大堤,东沿凤凰山、黄花园、州城、吴桃园等村镇及湖东排渗河。湖中有金山、昆山、土山、铁山等。西南距黄河三门峡枢纽585公里,东北距黄河入海口364公里。湖底西北高,东南低,最低高程36.7米。总面积627平方公里,(①原水库面积为632平方公里,大运河穿黄改线后,水库总面积减少5平方公里。)设计蓄水高程44米~44.5米,容水量40亿立方米。是滞蓄黄河洪水的大型水库,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
东平湖分老湖区与滞洪区两部分,中以二级湖堤分开。老湖区在东北部,面积209平方公里,常年蓄水,即一般所称的东平湖。滞洪区亦称新湖区,在东南部,面积423平方公里,大部为农耕地,是防御黄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区。
东平湖经过治理后,成为控制山东黄河安澜入海的大型水库,其近期防洪水位定为44~44.5米(大沽基点,下同),相应蓄洪量为30.4亿立方米,除去老湖底水和预留给大汶河来水量,实际蓄水能力为20亿立方米,可抵御郑州花园口出现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使下游确保安全。
东平湖老湖湖盆宽浅,它北起清河口门,南至大安山,西濒陆庄、十里堡黄河大堤,东北临丘陵。湖底西北高,东南低。常年积水区约100平方公里,相应最大水深1.8米左右,分布在土山、金山、二道坡、八里湾、大安山、埠子、前后苍、辛店铺、阳谷店一带。盛夏时湖面150多平方公里,洪水时可达200平方公里。当湖水位为4米时,湖泊容积为7.78亿立方米,相应最大水深5.8米左右。
湖的东、北是山丘地带,东有大清河入湖,南、西、北3面为石砌大坝,南接流畅河、西临黄河、北端有陈山口出湖闸与黄河相通。湖底多淤泥,中部水深约2米左右,常年蓄水量10多亿立方米。
境域变迁
东平湖亦发育在黄河扇形平原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的接合地带。它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区均有城邑,或为郡治,或为县城,济水由南而北流经其中。由于黄河决溢屡注大野泽,使大野泽上游逐渐淤积,泽面从南向北推移。到五代后期,形成了环绕梁山的巨浸梁山泊,今新湖一带亦成为浩淼的湖区。北宋末到金代,黄河时而决注梁山泊,
梁山泊随着黄河水补给大小而变化无常,黄河泥沙也时断时续地堆积在泊内。至元末,梁山泊已不复存在,在昔日广袤的湖区里,残留着几个小湖泊,其中位于今东平湖区的是安山湖。安山湖在今新湖区安民山下,明初贯安山湖开会通河,并在运河南蓄水作为运河水柜,周长八十三里有奇。明中叶后,安山湖减小,失去水柜作用,湖区大部开垦为农田,安山湖仅具其形。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初期,黄河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都淤积在张秋以上的泛滥冲积扇上,下泄入海的水较清,张秋以下河道处于冲深展宽阶段,大汶河、宋金河及
大运河等河水,能够顺利地下注黄河。随着张秋以上黄河泛区开始修建南北大堤,黄河含沙量提高,黄河河道由冲刷转而淤积,河道不断淤高,致使大汶河、宋金河及大运河等河水下泄受阻,各河河水停蓄在洼地之中,淹没了村庄、田畴,形成了新的积水区,即现在常年蓄水的东平湖老湖区。由于大部分属东平县所辖,故在民国年间便有东平湖之称,但当地居民一般称大运河以南老安山湖为南湖,以北新形成的湖区为北湖。建国前,黄河洪水经常漫滩入湖,因此常年不涸。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扒决黄河南堤,河水南注入淮,东平湖因失去黄河水源而干涸。直至1947年花园口复堵,黄河回归故道入海,东平湖重又蓄水。
主要支流
东平湖主要注入河流是
大汶河,大汶河由东平县州城西北入东平湖老湖,经东平湖调蓄后流入黄河,因此大汶河和老湖区属黄河流域,新湖区微向南倾斜,属淮河流域。
大汶河,古汶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
旋崮山北麓
沂源县境内,汇
泰山山脉、
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
汶上、东平等县、市,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
水文特征
根据土山站1960~1966年观测资料,东平湖多年平均水温为14.0℃,一年中有185天水温在15℃以上。水温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7.2℃;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1.3℃。东平湖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山东省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
湖水透明度为18~60厘米,酸碱度7.5~8.4,溶解氧8.5~10.5毫克/升,三态氮 含量较为丰富,湖水属重碳酸盐类钙组第Ⅱ型或第Ⅲ型,湖水营养充足,水质肥沃, 适于水生生物繁衍生长。
治理开发
治理
东平湖老湖区有林辛、十里堡、徐庄、耿山口4个进湖闸,黄河洪水进湖经调节后,由陈山口、清河口两出湖闸泄湖水入黄河。滞洪区有石洼进湖闸,一旦分泄
黄河洪水经调蓄后,由张坝口泄水闸、
柳长河泄水闸和码头泄水涵洞,泄滞洪水入
梁济运河,南流注入
南四湖。
建国后对东平湖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修堤建闸,将东平湖与黄河、运河分开,形成新、老湖区,使东平湖枢纽基本上做到“蓄得进,守得住,排得出,防洪保安全”。
建国前,为防黄水南侵,在东平湖修有西起梁山县十里堡,东至东平城西解河口一线的围堤(旧临黄堤),堤高、顶宽均为1~2米。1949年黄河大水,梁山大陆庄民埝决口,黄水倒灌东平湖,冲破运西堤,受灾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但滞洪后,对减轻黄河下游堤防的威胁起到显著作用。为此,1950年7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确定东平湖区为黄河自然滞洪区,作为确保黄河下游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1950-1951年,新建金线岭堤和新临黄堤,堵复旧临黄堤
决口,并修复运西堤、运东堤。形成第一滞洪区(即东平湖老湖区)和第二滞洪区,视黄河、汶河洪水情况分级运用。滞洪区总面积943平方公里(其中第一滞洪区223平方公里)。
1958年7月大水后,为了防御黄河更大洪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于7月26日向国务院报送《山东省关于防御黄河二万九千秒立米洪水提前修建东平湖水库工程规划要点和施工意见》,经国务院批准提前修建东平湖水库。湖改水库工程从1958年8月~1962年底,连续五期施工完成。修筑水库围堤76公里,新湖堤迎水面砌石护坡61公里,兴建十里堡、徐庄、耿山口3座进湖闸与陈山口出湖闸。改建后,使东平湖滞洪区成为平原水库,库区总面积632平方公里,总库容40亿立方米。五期湖改水库工程,共完成土方2923万立方米,石方115万立方米,工日2744万个,投资3974万元(不包括移民费和进出湖闸建筑费)。
1963年,随着位山枢纽破坝改建,东平湖水库又恢复以滞洪为主,分级运用的格局。改滞洪区后,最大库容为30亿立方米。1963-1965年,修复二级湖堤及石护坡。1966-1970年对围坝石护坡进行全面整修。进出湖建筑物经多年修建、改建,至1985年底,已建成石洼、林辛、十里堡、徐庄、耿山口5座进湖闸及陈山口、清河门2座出湖闸。
1950-1985年,东平湖滞洪区工程,共完成土方9700万立方米,石方278万立方米,混凝土22万立方米,工日8388万个,投资2.3亿元。·
东平湖滞洪区控制运用原则是根据黄、汶洪水过程情况,采取分级运用,以减少分洪蓄水造成的淹没损失。不超过黄河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一般洪水不分洪;运用时,根据洪水情况,尽量用老湖区滞洪;当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或黄、汶洪水遭遇时,始考虑运用新湖区蓄水。新湖区除1960年试行蓄洪外,没再运用。1982年8月2日,黄河花园口站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运用林辛和十里堡进湖闸,向老湖区分洪,历时72小时,最大入湖流量2400立方米每秒,共蓄水4亿立方米。分洪后,艾山最大下泄流量7430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28.6%。
设施
涵闸工程 陈山口出湖闸 1959年10月建成,7孔,每孔宽10米,高8米,闸室净宽70米,全长80.8米。设计流量1200秒立方米,泄老湖水入黄河。
十里堡进湖闸 1960年3月动工,8月建成。闸型为开敞式,10孔,每孔宽10米,高6米,闸室净宽100米,全长115.5米。设计流量2000秒立方米,分泄黄水进入老湖。
耿山口进湖闸 1960年4月建成。开敞式,6孔,每孔宽10米,高8米,闸室净宽60米,全长69米。设计流量1840秒立方米,为分泄黄水进入老湖的备用闸。
徐庄进湖闸。1960年建成。5孔,每孔宽10米,高7米,闸室净宽50米,设计流量1000秒立方米,为分泄黄水进入老湖的备用闸。
国那里进湖闸 1966年10月始建,1970年改建。3孔,每孔宽5米,高4.5米,设计进水流量101.8秒立方米。用以放黄河洪水进入东平湖老湖区。
石洼进湖闸 1967年8月建成,桩基开敞式放水闸。共49孔,每孔宽6米,高5.5米,闸室净宽294米,全长344米。设计流量5000秒立方米,是分泄黄水进入新湖的主要闸。为提高防洪能力,1976~1980年进行了改建,使防黄水位高程由48米提高到52.5米。
林辛进湖闸 1968年8月建成。15孔,每孔宽6米,高5.5米,闸室净宽90米,全长106.2米。设计流量1500秒立方米,分泄黄水进入老湖。
清河门出湖闸 1968年8月建成。15孔,每孔宽6米,高5.5米,闸室净宽90米,全长107.8米。设计流量1500秒立方米,泄老湖水入黄河。
大闸排灌站引水闸 1966年5月建成。涵洞式,2孔,每孔宽2米,高2米,长43米。设计过水流量10.5秒立方米。涝时排新湖水入老湖,旱时引老湖水入新湖灌溉农田。
刘口排灌站引水闸 1976年建成。涵洞式,1孔,宽2.5米,高2.5米,长41.95米。设计过水流量10秒立方米,用以排新湖水入老湖,或引用老湖水灌溉新湖农田。
排灌
1960年以后,国家辅助湖区人民,兴建引湖、引黄、灌溉及排涝建筑物67座,总装机容量13152马力,提水流量87.72秒立方米,灌溉农田14.09万亩,排涝33.37万亩。据沿湖135个村的重点调查,1949年,粮食亩产平均152斤,1985年亩产726斤,为1949年的4.8倍。
养殖
鱼类养殖
1958年始建鱼种场,址在夏谢村北,池塘占地180亩。1959年迁至马口村,占地280亩。后称县淡水养殖试验场。进行人工孵化鲤鱼、鲢鱼、鳙鱼、草鱼等鱼苗。1979年后,繁殖鱼种的专业户1700户,池塘面积500亩。国营池塘119.6亩。
网箱养鱼
1979年推广湖北省黄冈地区白莲河水库网箱养鱼经验。县渔技站、县淡水养殖试验场、马庄渔种场、随河船等4个单位在湖内架设网箱54个,计3.5亩。翌年,又有5个大队架设网箱192个,计8亩,每亩造价0.6万元;鱼种箱112个,计4亩,每亩造价0.6万元。同年,经省、地、县水产部门检查验收,县淡水养殖试验场网箱最好,成鱼网亩产1.8万斤。鱼种箱投放了长1寸的草、鲢、鳙等鱼苗,出箱时长至4寸。每万尾价490元,共计款0.85万元。网箱可利用3年,当年收回成本有余。 鱼种暂养 1972年10月,东平湖水产生产指挥部向湖内投放3寸以上鱼种200万尾。1973年10月,在大安山东北湖内下桩,网围千亩水面,投放鱼种220万尾暂养。翌年汛期,放鱼入湖。1974年,在大安山老运河口三角水域用石砌坝,建暂养湾3000亩,放入鱼种260万尾。1975~1976年,两次又投放3寸鱼种600万尾。5年共向东平湖投放鱼种1280万尾。1979年,湖区公社在二级湖内建成商品鱼基地1000亩,其中抬高土地442亩,鱼池88个,水面354.5亩。1980年,解洼鱼场向国家交鱼5000斤,1981年6000斤,1982年8000斤。
其它水产品养殖
1974年,移殖田螺千余斤,二、三年后繁殖到2万亩。1975年,从上海市崇明岛引进蟹苗725斤,放入东平湖。1976年10月捕获大量成蟹。后每年投放,产量大增。1980年,捕捞成蟹近200万斤。
经济植物种植
建国前,湖内经济植物靠自然繁殖。1950年,在王洼附近撒播菱种5万斤,播种面积近万亩,当年丰收。1951年,在新、老湖区播种7万亩。1963年从江苏省引进苏菱种5000斤,在老湖埠子以西与湖菱混播。因收获期晚,二、三年后淘汰。后因水面不稳,菱角商品率低,停播。仍靠自然繁殖。1970年始播种芡实。1977年,播种8万亩。1979年后,芡实商品率提高,每年播种。1983年最多,播种10.30万亩;1979年最少,播种1.10万亩。
采捕
鱼类捕捞
1855~1937年,湖水北连黄河,东通渤海,南经京杭运河直达南四湖和江淮。鱼类徊游畅通。年捕鱼虾近千万斤。1938~1946年,黄河改道入淮后,湖内水产量骤减。建国后,大力开展捕捞工作,1952年湖内总产440.6万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总产2020.30万斤,年均440万斤。1958~1959年,水产品总产1319.70万斤,年均659.80万斤。1960年,修建了进、出湖闸,大运河改道,逐渐隔断了东平湖与黄河、渤海和南四湖鱼类回游的通道,捕捞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渔民的积极性受挫折,出湖渔船减少,产量下降。1966~1975年,捕捞总产2921.20万斤,年均292.12万斤。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开放鱼业市场后,捕捞量增加,加之1982年蓄洪之后,流入了新的水源,鱼类增多。在湖水位低、水面减少的情况下,第五、第六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共产鱼3805.60万斤,年均380.56万斤。捕捞鱼类中,鲫鱼约占总产的40%,鲤鱼占8%,其它为杂鱼。按四季划分,春季产量较少,有“柳条发青,饿死渔翁”之说。夏季幼鱼生长,多为禁捕期。9月产量上升。白露后,渔民多在清河门一带设“肚袋”网,捕回游入海的鲚鱼(毛刀鱼),每架网可捕万斤,年产鲚鱼200万斤左右。由于修建了陈山口出湖闸,使毛刀鱼绝迹。1963年后,捕获量减少。冬季多“起草捕鱼”。首先在浅水区栽植蒲江草,封冻前,趁鱼潜伏草丛越冬之际,分片围网,割除蒲江草,一个圈可捕万斤。大雪封冻后,破冰捕鱼,产量亦很高。
其它湖产品捕捞
捕虾,每年5月,捕捞卵虾(麦黄虾)。秋后捕捞当年成虾。年均产量50万斤左右。河蚌,湖内特产。1970年,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和侯屯村等单位曾利用河蚌育珠,后因质差价低,滞销停产。1980年,江苏太湖附近社队来东平湖一带收购,每斤0.30元,渔民大量捕捞,资源遭一定损失。鳖(甲鱼),70年代,年产3万斤左右,大者每只重10斤。1973年后外贸出口,最高年收购量万斤以上。80年代后资源衰退,产量减少。捕蟹,用竹网、箔、勾、罩、刺网捕捞,或夜间用灯照捕。1979年,最高捕收鲜蟹57.55万斤,畅销天津、济南、济宁、新乡等地,近几年产量减少。
经济植物采集
采菱,湖菱有四角菱、三角菱、两角菱、疙瘩菱、秃头菱等品种。旧社会,渔民以菱代粮。采收方法因品种而异。一般在农历8月下旬,按统一规定时间开湖先采水面菱,大船10余人,小船三四人,每人每天采150斤左右,多者200斤。对落水菱用三种方法采收:一是推菱,用带有菱绠的推耙,一只船每天可采鲜菱400斤左右;二是拉菱,用麻绳制成的菱拉,每人每天可拉200斤左右;三是罱菱,用罱网可将秃头菱罱上来,每人每天罱300斤左右。采收芡实,在处暑后开始,渔民乘船进湖采收,年总产200万斤左右。
旅游开发
水浒之旅创始于1980年代初期,是一个以观光为主的专项旅游活动,也是山东独有专项旅游项目。1984年,参加水浒之旅的第一个境外旅行团是由20名香港旅游者组成的,该团游览了水泊梁山及景阳岗、狮子楼、寿张县衙、时迁盗鸡处、祝家庄等景点。 水泊梁山,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北宋时,宋江带领农民在此起义,凭借天险地势杀富济贫。著名历史小说《水浒》使水泊梁山名闻天下。山东于70年代末开始修复水泊梁山景点,并于80年代初推出水浒之旅。该专项活动以梁山、阳谷为主。创始之初,旅游者游览的景点主要有水泊梁山旧址、景阳岗、狮子楼等。80年代中期以后,又增加了忠义堂、宋江寨、黑风口、演武场、赛马场、杏花村、水浒博物馆以及梁山好汉活动的地方东平湖、棘梁山、小岱峰、石碣村、金沙滩、黄泥岗等景点。80年代末,水浒之旅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旅游者可以观看鲁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活动,如斗羊、斗鸡、 武术等表演。1989年4月,日本探访系列团参加了水浒之旅专项旅游,旅游者对传统的民间活动极为赞赏。
航道
清河,又名北沙河、盐河。东自戴村坝,西至马口入东平湖,长33.7公里。戴村坝——武家漫,汛期水大时可行船,冬季阻滞;武家漫以下至东平湖可常年通航。北桥以下分南、北两条航线:北行航线由北桥西北行,经东平湖出清河门,至姜家沟入黄河,下洛口;南行航线由北桥入新坡河,至安山入运河,下济宁。1958年运河改道后断航。
旅游信息
2020年,东平湖景区自恢复运营起一年内,全国医务工作者凭本人有效证件,可享受景区门票免费优惠政策。
旅游资源
东平湖位于东平县境内,古称大野泽、巨野泽,亦名梁山海。金大定年间,黄河长期淤淀使梁山海大部干涸,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改称东平湖。建国后,政府多次整修湖堤,湖堤长135公里。湖面面积632平方公里,常年蓄水量为10多亿立方米,为山东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遗存水域。东平湖三面环山,面临黄河,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湖区盛产鱼、虾、鳖、蟹等鱼类,菱、苇、蒲、莲等植物。环湖畔有白佛山石窟造像、腊山风景区及司里山的造像群等人文景观。每逢夏季,万亩荷莲花、菱花齐放,湖面鱼帆点点,吸引着众多的游人来此观光。
腊山位于东平湖西岸。其特色是奇、险、幽。有“小泰山”、“小岱峰”之称。为山东省风景名胜区之一。以腊山为主的腊山林场是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08万亩。林区内有四片群体式名胜古迹九处,分别为:六工山林区的玉皇庙、理明窝、摩崖造像,建福寺和白衣庵;腊山林区的以三清宫、碧霞行宫为主的祥龙观;山赵林区的青龙观和磨香寺;山沃林区的月岩寺和跑马泉。其中理明窝摩崖造像系唐代所创,历史悠久,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清宫邱祖阁传为元代道士邱处机修仙处,庙内香火旺盛。景区内还有大量的唐、宋、元、明、清历代风格各异的庙宇建筑和碑刻。
司里山造像司里山又称棘梁山,别名小梁山,位于东平湖西畔银山和戴庙交界处,因明代在此设“巡检司”,故名司里山。传为梁山好汉晁盖、吴用及阮氏三雄等起义初期的根据地,并有起义军活动的遗址多处。山顶千佛崖雕镌着从春秋战国、唐、宋、元、 明、清至民国各朝代不同风格的佛像560余尊,主像高12米,侍像高近10米,是山东最大的造像之一。山顶原有千佛大殿等建筑,现仅存遗址、柱础、石碑等,为佛文化艺术的宝库。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