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连琪教授,字东生,
山东省安丘人。曾师从于
闻一多、梁实秋、游国恩、王统照、丁山等著名学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先秦秦汉史专家。
1931 年考入青岛
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师从于闻一多、梁实秋、游国恩、王统照、丁山等著名学者,学习成绩优异,屡获优等奖学金。大学时代后期,曾在古文字学家和史学家丁山先生的指导下系统整理周代金文,为后来从事古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 年毕业后,任安丘县县立中学校长, 1937 年曾短期转任山东省中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初期,韩先生积极投身抗日,担任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部所办《阵中日报》总编辑,撰写和编发过大量宣传抗日的文章。 1940 年 9 月至 1947 年 1 月,先后任中学教员、师范学校校长等职。 1947 年 8 月至 1951 年夏,历任山东师范学院、
华东大学教育学院、
齐鲁大学历史系等校讲师。 1951 年国务院实行高校院系调整后,韩先生随
齐鲁大学转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曾兼任山大历史系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史哲》编委、
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山东省历史学会顾问、山东地方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地方志》和《管子学刊》编委会顾问等职。
韩连琪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先秦秦汉史专家 , 尤其在先秦秦汉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和社会结构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如《西周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形态》和《春秋战国时代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和农村公社的解体》两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古代东方社会的理论分析周代农村公社制度逐步演变直至解体的历史过程,立论宏大,自成体系。 1956 年发表的 3 万余字长文《汉代的田租、口赋和徭役》,对汉代剥削制度作了细密的考证和全面系统的说明,所得结论被秦汉史学界广泛引用,至今仍是研究汉代赋役制度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韩先生十分重视考古学资料在秦汉史研究中的意义。 1981 年发表的《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一文,以出土《编年记》中的简略记事补正旧史旧说的缺漏与讹误,显示出对《史记》等文献的精熟和在战国史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韩先生的主要学术成果后来结集为《先秦两汉史论丛》一书, 1986 年由齐鲁书社出版。韩先生毕生耕耘于学术园地,不断追求学术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直到晚年还曾计划撰著《管子校释》一书以补正郭沫若等《管子集校》中的失误,并为完成这一计划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韩连琪教授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管理经验,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韩先生在传授知识和指导学术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品和情操,他经常教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扎扎实实地治学和做人。韩先生善于发现和开掘别人的优点,善于从正面鼓励而从不疾言厉色,每当看到学生有点滴进步,他的欣喜之情总是溢于言表。韩先生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正直的品德和慈祥亲切的长者风范,使学生深受教益和
感染。“文革”结束后,韩先生指导过四届硕士生和两届博士生。现在这些学生有的已担任高等院校或省级出版社的主要领导职务,有的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韩先生继承了我国历代知识分子既献身学术又勇于担负社会责任的优良传统,一生不断追求光明和进步。抗日战争初期,他以地方名流的身份赋闲在家,有些日伪教育界要员动员他出任伪职,被他断然拒绝。新中国诞生后,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上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他担任历史系副主任,工作勤奋,恪尽职责。“十年动乱”结束后,他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高昂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韩先生对山东大学有深厚的感情,对山东大学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满期待, 1990 年辞世前,特提出遗嘱将自己半个多世纪节衣缩食收藏的珍贵字画全部捐献给山大历史系,设立“韩连琪基金”以为奖励中青年教师和学子之用。韩先生关心社会关心教育的高尚情怀和无私奉献奖掖后学的高洁品格,将同他的先秦秦汉史研究成果一样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为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