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徽
辽国开国功臣
韩延徽(882年-959年),又名颎,字藏明,赐名匣列。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中国辽朝开国功臣,是契丹最早继续倡导“胡汉分治”的汉族政治家。
人物生平
幽州任职
韩延徽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韩梦殷曾经担任过蓟州(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儒州(今北京延庆城区)、顺州(今北京顺义)的刺史。韩延徽少年时便才德出众,割据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觉得他奇异不凡,征召他为幽都府文学、平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陡河流域以东、长城以南地区。今抚宁、昌黎、卢龙及唐山市全境)录事参军,与冯道同祗候院,又授幽州观察度支使。
出仕契丹
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刘守光囚禁父亲刘仁恭,自立为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掌权后连年征战,实力日渐衰弱,想结契丹为后援,就派遣韩延徽出使辽国,在面见耶律阿保机的时候,因为韩延徽坚持不肯向阿保机行跪拜之礼,惹得阿保机大怒,将他扣留下来,让他到野外去放马。
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劝谏说:“此人自持操守,不屈不挠,是个贤士,为什么要让他去放马,让他受窘迫和侮辱呢?应该礼遇于他啊!”阿保机觉得述律平的话很有道理,就召见韩延徽并跟他交谈,韩延徽的言论深合阿保机的心意,当下就下令让韩延徽参与军事谋划,成为阿保机的主要谋士。
在进攻党项室韦,征服各部落的战争中,韩延徽筹划出力最大,深得阿保机信任。于是韩延徽奏请阿保机建立城郭,对城乡加以分别,让被降服的汉人居住下来。又为这些汉人择定配偶,教他们垦田种庄稼,养活自己。所以很少有汉人逃亡。
在契丹居住很长时间之后,韩延徽因为思念故乡亲人,偷偷跑回后唐,因与王缄产生矛盾,又回到契丹,阿保机没有责怪他,仍然信任重用他。
随征渤海
公元925年(辽天赞四年),韩延徽随阿保机征讨渤海国,渤海国国王大湮撰请降。不久又反叛,韩延徽同众将一起破其城,因功被拜为左仆射。三月又奉命与康默记一起率军进攻长岭府,顺利攻下这个渤海国的重镇。
征服渤海之后,韩延徽随契丹大军回师。公元926年(辽天赞五年),阿保机驾崩,韩延徽非常伤心,他的悲哀之情感动了左右众人。
晚年生活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韩延徽被封为鲁国公,仍然担任政事令。并曾奉命出使后晋,回来之后,改任南京三司使。
辽世宗耶律阮时期,韩延徽改任南府宰相,期间他主持建立政事省,他对于机构设置颇具才识,荐举了一批能竭尽才力的官吏。
公元951年(辽天禄五年)六月,割据河东的刘崇遣使到辽,请求辽国皇帝对他进行册封,辽世宗耶律阮下诏令韩延徽制定相关的册封礼仪,韩延徽奏请一概遵照辽太宗时期册封后晋皇帝的礼仪,辽世宗同意他的要求。
辽穆宗应历年间,韩延徽辞官归居。他的儿子韩德枢镇守东平(今辽宁辽阳),皇帝下诏准许他每年东归探望父亲。
公元955年(辽应历九年),韩延徽病房,时年七十八岁。辽穆宗耶律璟知道后震惊悲痛,赠为尚书令,葬于幽州之鲁郭,后代世袭崇文令公。
轶事典故
韩延徽在契丹住了很长时间,越来越思念家乡,经常做诗以寄托心意,最后偷偷逃回后唐,到了晋阳(今山西太原)之后,晋王李存勖想把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供职,但掌书记王缄很妒嫉韩延徽的才能,韩延徽害怕被王缄陷害,心中非常不安,便向李存勖请求到幽州探望母亲,到了真定,韩延徽躲到旧交王德明的家中。王德明问他准备到哪儿去。韩延徽说:“河北已经都是晋王的天下,所以我想再跑到契丹去。”王德明认为不妥。韩延徽笑着说:“契丹国主失去了我,好比失去了左右手一般,见到我一定很高兴。”
韩延徽回到契丹之后,阿保机非常高兴,拍着韩延徽的后背说:“这段时间你到那里去了?”
韩延徽说:“我思念母亲,想回乡探母,怕您不允许,我就自己偷偷地跑回去了。”
阿保机又问他去而复来的缘故。韩延徽说:“忘弃父母称为不孝,背弃君王乃是不忠,臣尽管斗胆逃走,臣的心却是在陛下这里。所以臣又回来了。”
阿保机听了他的话,大喜,给他赐名为匣列。“匣列”,在契丹语中是“复来”的意思。而且当下任命韩延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内外大事均让他参与决断。
当初,韩延徽南奔,耶律阿保机梦见有一白鹤从帐中飞出;而韩延徽快回来的时候,耶律阿保机又梦见白鹤飞入帐中。第二天早晨,耶律阿保机就对侍臣说:“延徽来了。”不久,韩延徽果真回来了。
后来李存勖派人出使契丹,韩延徽借机给李存勖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北上契丹的原因,他在信中说:“不是我不留恋旧主,不是我不思念故乡,我之所以不留在家乡,是因为害怕王缄陷害我,因此我把老母亲托付给您,请您照顾她。”韩延徽还在信中向李存勖保证:“只要我在契丹,就保证契丹不会南侵。”在李存勖时期,契丹没有大规模深入南侵,这都是韩延徽的原因。
为政举措
民族
韩延徽是继晋末十六国时期施行“胡汉分治”民族政策以来,在契丹最早继续倡导“胡汉分治”的汉族政治家。当初中原所属的北部大藩,如幽州、涿州等地,很多汉人难于忍受本国藩帅对财富的掠夺,看到契丹地广人稀,纷纷“闯契丹”去寻活路。这是一场足够规模的、自发的汉人北上移民潮。但汉人、契丹生活习俗、文化背景不同,于是韩延徽提出了分治制度:游牧系统一套,农耕系统一套,耶律阿保机接受他的意见,设置为南北两院,北面官,用契丹国制度;南面官,仿中原制度。南面官的推行,也渐渐让汉人的文官制度进入草原地区。
经济
韩延徽还招募汉人到北边来垦荒。于是更多汉人逃往契丹。到了后期,契丹事实上已经成为胡汉杂居地带,而农耕所收赋税,也增强了契丹的经济实力。
历史评价
《辽史》:“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为佐命功臣之一。”
《辽史》:“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契丹国志》:“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契丹国志》:“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南牧,延徽之力也。”
《皇畿赋》:“辽之韩延徽裁决机务,韩知古援据典故。”
家族后裔
韩延徽氏的族系名字取字十分严谨,排列很有规律,单数隔代名字为两字,取德、绍、资、景字,双数隔代名字是单字,单字名字从韩延徽后分别取偏旁部首为“亻”、“辶”、“讠”和“氵”。
儿子:韩德枢
孙子:韩倬
孙子:韩佚
曾孙 :韩绍勋
曾孙:韩绍芳
曾孙:韩绍雍
曾孙:韩绍文
玄孙:韩造(韩绍文之子)
玄孙:韩逑(韩绍芳之子)
五世孙:韩资道(韩造之子)
五世孙:韩资让(韩逑之子)
五世孙:韩资顺(韩逑之子)
五世孙:韩资睦(韩逑之子)
六世孙:韩诩(韩逑之孙)
六世孙:韩该(韩逑之孙)
六世孙:韩谅(韩逑之孙)
八世孙:韩汶、韩淑、韩汴、韩洙、韩湛、韩凉、韩激、韩温
史籍记载
《辽史》、《契丹国志》均有传。《资治通鉴》亦有事迹记载。
墓址
据辽史记载,韩延徽死后葬在幽州鲁郭,鲁郭即辽宛平县房仙乡鲁郭里,今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鲁谷位于石景山区东南部,八宝山南。北起鲁谷路,南至黄庄。
20世纪70代末至80年代初,韩延徽之孙韩佚、四代孙韩资道等韩家墓志相继在八宝山南出土,其墓志皆称“葬宛平县房仙乡鲁郭里”。有学者认为,“鲁郭”的“鲁”指的是鲁国公,即韩延徽;“郭”指的是墓葬的外围城墙,也就是罗郭城。合而解之,即韩延徽墓外的城墙,主要是为了防止战火侵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5: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