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切利之战
公元前101年发生的战役
韦尔切利之战(Battle of Vercellae)是公元前101年,罗马共和国反击条顿入侵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一战中,罗马一方的统帅盖乌斯·马略凭借着通过其军制改革而精心训练出来的职业化军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也同时结束了罗马共和国与南侵日耳曼各部族长达十余年的战争。
历史背景
日耳曼人的入侵
对于这一场战役的缘由,其实还要追溯到这整一场绵延12年之久的惨烈战争。前113年,罗马共和国在调解南下日耳曼部族辛布里人、条顿人等与罗马盟友陶里斯克人的行动中,因为指挥官的擅作主张,导致了罗马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大规模战争中。此后,罗马连续遭受了数次代价高昂的失败,尤其是在公元前105年的10月6日,罗马联军在高卢境内的阿劳西奥一带遭到日耳曼人的伏击并被全歼,战殁者高达八万余人(一说11.2万)。这也成为了罗马自坎尼战役以来最屈辱而悲惨的失败。
之所以坐拥强大军事力量和众多盟友的罗马共和国面对一些未开化的日耳曼蛮族会屡遭惨败,正是由于当前罗马军制的腐败而大大削弱了战斗力。此刻的罗马军团已不是昔日三次布匿战争时期的罗马军团了,多年过去之后的罗马军制可谓已经是落后到了极点,如同一颗老病树,烂到了根里。在这种情况下,罗马方面启动了一手平定非洲的朱古达战争的盖乌斯·马略对罗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马略的一系列改革涉及了当时罗马社会的多个方面,尤其是对军制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变动。虽然他的铁血改革政策自然得得罪了大批的既得利益者,不过都被马略以他的铁腕手段镇压了下去。而事实证明,当时罗马的危亡状态下确实是需要像马略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家。经过马略的军制改革,以及他对军队的多年苦练,改革后的罗马军队战斗素养有明显提升,逐渐回复了往昔的朝气。同时也完成了职业化建设,成为了正式的专业军队,可以随时应付大规模的战争。这样一来,马略便开始了他反击日耳曼人入侵的巨大战役。
罗马的第一滴血
公元前102年,马略带着他新编练的军团北上,与南下寻找栖息地的日耳曼部族条顿人和安布昂人相遇,双方在高卢境内的塞梯埃河(Aquae Sextiae)一带发生激烈交战(色克蒂留斯温泉之战),经过数日战斗,罗马方面几乎完全消灭了这两个部族,据马略发送回国的报告中声称斩首约九万,并俘虏条顿酋长条德伯格(Teutobod)以下二万余,此外还掠获妇孺十万。罗马方面可以说是旗开得胜。虽则至于罗马方面自己的损失马略并不曾明确提及(可能损失也很惨重,但是为宣扬胜绩而没详记)。
不过,罗马方面并没有因此而敢放下心来,因为据显示,当时还有一支日耳曼部族辛布里人也正在南下的途中。并且这支辛布里人正是当时与罗马长年缠斗的三个日耳曼部族(辛布里、条顿、安布昂)当中实力最强,自然也是最难缠的。是故马略并没有立刻解散军队,而是率军回到意大利之后,继续在北方加紧整补和训练。
意大利战役
罗马方面的担心似乎并不是多余的,前101年左右,辛布里人在其酋长波伊奥利克斯的带领下侵入了意大利,由于罗马在意大利北部只留有少量守军,所以立刻被辛布里人突破入了意大利腹地波河流域。这里自古以来是罗马的北大门,是故罗马方面得知这一条消息之后极为紧张,立刻派遣马略率军北方戒备。
据传,辛布里人在进入意大利之后,曾经与罗马方面进行过一次会谈。因为曾经数度大败罗马军队,所以辛布里人对于罗马的力量也并不惧怕。传说,在会谈时,辛布里人方面挟阿劳西奥之战的胜威,要求罗马方面割让波河流域给本方。然而罗马方面却表示只有一战。自然下一步只有备齐兵刃,于战场相见了。在这种情况下,马略立刻率领着他的军队在波河流域寻找日耳曼人试图进行决战。
最终马略的罗马军团和波伊奥利克斯的辛布里部落相遇于意大利北部的韦尔切利附近,一块被称为洛丁平原(Raudine Plain)的地带相遇。双方同时选择了这里作为战场。
战前状况
对于马略而言,此战关乎罗马的生死存亡。因为战场正是在作为罗马北大门的波河流域,所以马略无论如何不敢怠慢。他集中了所有可调动的部队,集结待命。同样,日耳曼人方面,波伊奥利克斯的辛布里人也是整个部族都集中在了这里。对于他们而言,如果想获得波河流域这一块安身立命之所,他们就唯有前进,击败罗马人。
在兵力上,罗马方面在决战当日的部队数一共是八个军团。据一般的西方书籍中认为大概是52300人左右,此外马略可能还得到一些意大利盟军的帮助。这证明决战时刻,他的可用兵力应该有五六万甚至以上。
至于日耳曼人兵力,有人认为应该是16万至18万,也有人认为是21万。而据罗马方面认为,下限不会少于二十万。看似人多,但其实包含大量的老幼妇孺。换言之,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人员数未必有许多。不过在可其供作战的战士群体当中,有一支约15000人左右的骑兵部队,这是辛布里人所最得意的一样破敌利器。也将是罗马方面最大的威胁。据某些传说中认为,辛布里人中还跟随了一定数量的凯尔特人盟军。
在阵形部署上,马略的那5.23万人(不包括同盟军)分作了两个部分:他自己率领的3.2万人布置在了左右两翼,并将兵力平均分摊开来(可以简单地换算作每个翼兵力为16000人左右)。而另一位罗马执政官卡图努斯则率领20300人布置在正面。罗马史官弗洛鲁斯认为马略的这般部署很明显地参考了当年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的阵形配置:先由正面部队牵制住敌人的攻势,再待决胜时机到来时,由战力强劲的两翼进行包抄,最后将敌军一举围歼。
战斗
虽然绝对数量上不占优势,但马略并不对战局担忧。因为他手下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实力堪称世界之冠的军团。新编各军团的强大战斗力,加上他本人天才般地指挥艺术,使得马略自信这一战的胜利只是举手之劳。
相对的,日耳曼人也处于兴奋之中。在辛布里王波伊奥利克斯眼中看来,眼前的这支罗马军团和数年前自己在阿劳西奥之战中歼灭的罗马军团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作为一个惯例性的举动,他将随行的车杖于本方部队的后方并围绕成环形,并将队伍中的妇孺们放置于其后。这对于一个确认胜券在握的蛮族酋长而言,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布置。
具体的交战时间,一般认为是从公元前101年的7月30日左右开始。这天早上,当罗马军团在预定地点集结起来并列阵完毕之时,迎面便是着装华丽,防护完备的辛布里族战士浩浩荡荡地踏入战场:据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的描述,他们身披厚重的铁甲,手中的盾牌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头戴着模仿野生动物头颅的头盔,并且饰有巨大的羽饰。他们使用带有两只对钩的标枪作为远距武器,而每人手中那柄令敌人望而丧胆的长剑尤为醒目。
双方各自摆开了阵势,随即便展开了交战。
马略的阵势布置十分具有深意:他将自己的军队部署在了战场的东面。并且他选择的这一天的天气也相当有利于自己的战术发挥:当日耳曼人按照自己的战斗本能,排列成简单的队形便准备扑向罗马人时,刺眼的阳光首先便让他们睁不开眼来,他们只能将盾牌举过头顶,来摭挡阳光,而这又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视线。这一切都导致日耳曼人集团冲锋的效率大幅度下降。
此外,就当日耳曼人拼尽力气,就要冲上罗马人的阵地时,战场上突然刮起了大风,风裹挟着灰尘和沙石卷向迎面冲杀上来的日耳曼人们。一阵风沙过去,许多日耳曼战士们直接被刮得不知东南西北,更别谈冲锋陷阵了。不过日耳曼人毕竟还是镇定过来,随后迎面与罗马军团士兵们开始白刃战。
可当真正两军开始短兵相接的时刻,最要命的情况出现了:熬过烈日和风沙的辛布里战士们还要面对炎热的考验。生长在寒冷北方的日耳曼人难以长时间地在炎热环境下保持精力旺盛(日耳曼人本身在体质上也是强于爆发力而明显欠缺耐力)。况且其时正值盛夏,是故日耳曼人们还没打上一段时间便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体力消耗殆尽;相反,罗马军团在经过了数年的艰苦训练之后,已经对恶劣的战场气候习以为常。因而并没有因为炎热的气候而变得疲惫和燥动,依旧在激烈的白刃战中保持着镇静。很明显,长年只凭借着战斗本能进行作战而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也是日耳曼人所面对的一个致命问题。所以当日耳曼人在格斗中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罗马军团却是气定神闲,悠然地站立在阵地上,甚至连汗都流几滴。
以上因素所导致的一切结果就是:辛布里战士们最致命的第一轮冲锋基本上化为了泡影,以后辛布里人虽然也再组织过许多次冲锋,但在体力、士气都不断下降的情形下,再大规模的的冲锋也只是强弩之末了。更兼在交战当中,辛布里人最具威胁的骑兵部队也并没有如同预期那般发挥出作用,很快便被罗马骑兵绊住。关键中的关键还是因为日耳曼人在酷热的天气之下体力迅速流失,不断有人在战斗中力竭倒下。
而当双方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之时,马略终于将两翼展开,在对方全然来不及防备的时刻突然夹击其侧面。同时,一直与辛布里人在正面缠斗着的罗马军团正面部队也在指挥官卡图努斯的率领下开始挺进,罗马人开始全面进攻,逐步地向对方的阵地挺进,日耳曼人的阵形一点一点地被撕开。
这一战,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到第三天也就是前101年8月2日左右,辛布里人的整个队伍已经彻底崩溃了,他们的国王,波伊奥利克斯,也于乱军之间奋战而终。然而,令罗马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本来并不承担战斗责任的日耳曼妇女们此时也举起了斧子和长枪,倚靠着他们的车辆与武装到牙齿的罗马军团士兵生死相搏。不过,日耳曼妇女们的贞烈也改变不了战争的进程。最终她们大部分也战死或自尽,余下幸存的一些妇孺们则退到了最后一块小高地上她们的营地之中。
许多后世的罗马史官在描述这一场战役时,都花费了很大的笔墨来描绘日耳曼妇女们在战斗最后时分的表现,因为这些罗马史官普遍认为,在这整场战役中,当属这些日耳曼妇女们的表现最值得敬佩,她们的死亡甚至令她们的敌人敬重:在战斗的最后时分,日耳曼妇女们曾派出代表面见罗马方面的统帅马略,要求其保证能保全自己的自由和贞操。不过被马略拒绝了,理由是:这与罗马的传统战争习惯不符。
于是,当罗马军团进入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车仗围拢的地带上遍布日耳曼妇人和老幼的尸体:那些日耳曼妇女们为避免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们被罗马人俘虏并出卖为奴,她们先杀死了所有的老人和小孩,随后互相杀害或自杀,自缢的日耳曼妇女挂满了营地四周的枝头,以至树无空枝。罗马史官弗罗鲁斯说,在战况最激烈的那片旷野上,有超过六万五千名日耳曼人在战斗中死去,这些人中除了战士,还有大量老弱妇孺。最后罗马方面搜寻了这个阵地,发现的幸存者不超过三百人。
这个阵地的情形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在当时那场大战当中,有相当数量的日耳曼人选择了一死而不是落入罗马人的手中,从他们所选择的归宿上讲,这无疑是异常悲壮的。至少在现有的资料当中,当我们看到辛布里人最终战败的记录时,看到的并不是贪生怕死或者屈膝求饶,而是毅然决然的无畏。这也的确令人感叹。
战役最终的结果,还是罗马方面获得了压倒性的完胜,这一战同时也宣告了绵延长达十二年的罗马-辛布里人战争的结束。
战后统计
这一战的杀伤记录在公元前的战争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战后,罗马单方面宣布斩首十四万,俘虏六万余。这些数字均包括随行的非战斗人员在内。在现代史学家看来,鉴于战败之际辛布里人的妇孺大量殉死的情况下,罗马方面居然还能捕获那么多的俘虏,确实是一件奇事。在这次战役中,辛布里部族几乎被完全消灭。辛布里王,波伊奥利克斯以及另一位部族领袖卢基乌斯战死。另外还有两位首领,克洛狄库斯和凯索利克斯被俘。一般认为,躲避过被杀、被俘命运,成功撤离战场的辛布里人数量不过万。
对于这一战罗马方面的战果,有较大争议的当属是罗马方面的斩首记录。据交战结束时罗马一方宣布的数据为十四万左右。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历史学家李维认为是十六万级,另一位著名罗马史官普林尼记载的数据为十三万级,著名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经过一系列考查,排除了一些过于夸张的记录,不过仍然给出了12万级的数据。相较而言,罗马史官弗洛鲁斯给出的数据则格外的保守:65000级。
无论如何,以上任何一个数据的记录都是异常巨大的。是故韦尔切利之战也被公认为是公元前的西方军事史上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也是杀伤最惨重的战役之一。
余波
经过这次会战,罗马方面彻底消除了来自北方的日耳曼人威胁。被俘虏的日耳曼人于罗马军团凯旋罗马之时,被一同带回了罗马出卖为奴。后来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参加了公元前73年左右的奴隶起义。而至于从战场中成功撤退的辛布里人的命运,据传有6千人左右的辛布里人逃往了比利时高卢地区(即当代的比利时荷兰)一带。
而在这场罗马与日耳曼人的战争当中,罗马方面的统帅盖乌斯·马略的名字从此变得格外醒目。在罗马反击日耳曼人的战争中,马略主导了两次与南下日耳曼人部族的决战。所歼灭的敌人数量号称达到四十余万人之多。该记录还不包括马略之前在北非参与的朱古达战争和之后在同盟战争中的战绩。仅以此战功记录也使得马略足以名列公元前世界伟大军事家的行列。同时,这也使马略的威望到达了顶峰。
然而,马略的政治地位远不是稳如泰山。其实,马略和同样参与对抗辛布里人的罗马将军苏拉素来不和,而这次战争中,两人又一次因为对战功的分配问题上而产生了重大矛盾。这直接为后来马略与苏拉之间的血腥战争打下伏笔。此外,马略的改革政策使得罗马诸意大利盟邦的地位大大提升。而马略在于塞梯埃河与韦尔切利赢得的两场奠定其政治地位的大胜中,都是意大利诸邦的盟军出力最大。所以,作为奖赏,也为笼络这些盟友们,马略曾许诺给予参加战争的意大利各盟邦的军人以公民权。这便导致了罗马政府中的极大波动。从这一点来讲,后来惊天动地的同盟战争正是由此而埋下的一条草蛇灰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2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