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滨藜(Atriplex tatarica L.)是
藜科,
滨藜属一年生
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茎苍白色,下部茎皮薄片状剥落,通常多分枝;枝较细瘦,
叶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矩圆形至宽披针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花簇生于叶腋,并于茎和枝的上部集成穗状圆锥状花序,雄花花被倒圆锥形,5深裂,花药矩圆形;雌花的
苞片果时菱状卵形至卵形,胞果扁,卵形或近圆形;果皮白色,膜质,种子直立,7-9月开花结果。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茎直立或外倾,苍白色,下部茎皮薄片状剥落,通常多分枝;枝较细瘦,斜伸。叶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矩圆形至宽披针形,长2-7厘米,宽1-4厘米,边缘具不整齐缺刻状或浅裂状锯齿,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具半透明的刺芒状短尖头,基部宽楔形至楔形,上面绿色,无粉,下面灰白色,有密粉,有时两面均有粉而近于同色;
叶柄很短或长达2厘米。
花
簇生于
叶腋,并于茎和枝的上部集成穗状圆锥状花序,花序轴有密粉和薄片状毛丛;雄花花被倒圆锥形,5深裂,雄蕊5,花药矩圆形;
雌花的苞片果时菱状卵形至卵形,下部的边缘合生,靠基部的中心部黄白色,具浮凸脉,有时有少数疣状附属物,缘部有绿色网脉,边缘多少有齿。
胞果扁,卵形或近圆形;果皮白色,膜质,与种子贴伏。种子直立,直径1.5-2.5毫米,黄褐色至红褐色;胚乳块状,黄褐色。花果期7-9月。
鞑靼滨藜分布较广,体态、叶形、雌花苞片的形态及附属物的情况都有较大的变异。但雌花苞片边缘合生的部位较高(接近1/2),表面基部中心部和缘部有明显的颜色上的差异;花通常在茎和枝的上部形成花序,花序轴有薄片状毛丛,是共同点。
分布于中国
新疆、青海北部及甘肃西部。欧洲、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及蒙古西部也有分布。生长在盐碱荒漠、戈壁,有时也见于田边及较潮湿的草地。
种子预处理:鞑靼滨藜植物果实为翅果,种翅和种皮坚硬,难以吸水、透气,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芽力。在播种前必须采取人工或机械措施去除种翅,破坏种皮,增强吸水、透气能力,以利于种子吸胀和发芽。
催芽处理:种子含有皂角苷,抑制种子萌发,可水选除去空粒、不饱满种子,再用
高锰酸钾1000-5000倍液浸泡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置沙床
催芽,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在60℃左右;或用40℃的温水浸泡1-24小时,去除种子中的皂角苷,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力。
播种:一般在温度较低时种子发芽良好。在中国甘肃省武威市民勤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下旬或5月上旬,此时气温开始回升,适合鞑靼滨藜植物种子萌发。栽培土壤为砂壤土,具有湿度较大、热容量小、透气性强、升温迅速的特征。播前应先浇透水,等土壤水分适合播种时施足底肥,深翻土壤,使土壤与底肥混合均匀。采用开沟条播方式,覆沙厚度为1厘米,用薄膜覆盖,并使薄膜与苗床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间,以免出苗后发生烫伤。
幼苗正常出土时间为
播种后6-20天,如温度适宜可在12-30天出齐。出苗后期每天观察出苗及生长状况,如幼苗生长迅速,要及时揭去薄膜,防止烫伤;如温度较高,幼苗容易发生猝倒病、立枯病,可适当遮荫或喷水。齐苗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及时除草、松土、防虫。根据苗木生长状况,可适当增施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