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整倍性
正常的染色体中丢失或添加了一条或几条完整的染色体
非整倍性是指正常的染色体中,丢失或添加了一条或几条完整的染色体。
基本介绍
非整倍性属于基因失衡,由一个或多个染色体(chromosomes)丢失或增加所致。癌细胞经常出现非整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意味着基因(gene)表达和细胞功能调节出现严重紊乱。非整倍体在动物中是死亡的,主要在胚胎中发现。
在非癌性疾病中,最常见的非整倍性是唐氏综合征(先天愚症)。是患儿因遗传而获得21号染色体的三个复制本,而不是正常的二个复制本。这样,多余的基因信息则导致患儿的发育异常和神经系统异常。
类型
在二倍体中,非整倍体变异有四种主要类型。
缺体性
丢失一对同源染色体,即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2。
单体性
丢失单条染色体,即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1。
三体性
增加一条额外的染色体,即染色体组中有一条染色体具有三个拷贝。即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1。
四体性
增加一对额外的染色体,使染色体组中有一条染色体具有四个拷贝。即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2。
危害
各种非整倍体性在减数分裂中都具有严重的后果。例如,单体可以产生两种配子,即n和n-1。在2n-1中,单个的、不能配对的染色体可能在后期丢失,不能包含在子细胞核中,因此产生两个n-1的配子。通常,植物比动物更容易忍受非整倍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4 21:58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