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县志
青浦县地方志
新编《青浦县志》即将问世。青浦县志编纂办公室的同志,在中共青浦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得到各方面的关怀、指导和桑梓人士的大力襄助,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搜集资料,审慎核实,筛选分类,汇编成集,经过7年努力,终于完成这一造福后代、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任务。
图书序言
序一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一部县志,是地方上难得的乡土教材。它所记载的山川、名胜、文物、古迹、名贤、英烈,可以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对乡土的自豪感。物产、风土、人情的资料,土壤植被分布和耕作制度的演变,则可以为水利、建筑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参考借鉴。纵观青浦历代县志,虽亦以资治、存史、教育为编写宗旨,有可参考之处,但其封建糟粕必须摒弃。今天,我们应该把历史的内容归还给历史,既要珍惜文化遗产,更要用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纂社会主义新县志,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早期的指挥中心和很多革命领导机关的长期驻地。青浦为上海市郊,20年代,青浦许多进步青年就接触和传播了马列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陈云同志亲自领导了“秋收暴动”,播下了革命火种;抗日战争中,遍及全县的人民抗日武装对日本侵略者作了长期艰苦的斗争,赢得了胜利;解放战争中,我县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推翻“三座大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史诗;新中国成立后,青浦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维护世界和平,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熠熠生辉的英勇业绩,永垂青史。
新县志借鉴了前人经验,撷取了前志菁华,着重记述了解放以来青浦全县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风土、习俗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力求真实地反映青浦面貌,它必将激励全县人民在建设四化道路上作出新的贡献。
青浦是我的故乡,我在过去革命斗争中,与青浦人民长期甘苦相共,怀有深挚的感情。对《青浦县志》的出版,由衷高兴,乐为之序。
序二
《青浦县志》编纂成书,这是值得全县人民为之庆贺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浦与全国各地一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盛世修志。中共青浦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邀聘有志于编史修志同志,组建县志办公室,着手编纂社会主义新县志。厘订和修改纲目八次;组织收集资料2000余万字;反复研核,补苴增删。历经七个春秋,三易其稿,汇纂成百万字的初稿。经市县领导、专家、同行评议审定,终于编成我县解放后第一部《青浦县志》。
青浦建县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迄今440余年。崧泽、福泉山等古化遗址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我们祖先5000年前就在此定居劳动、生息繁衍。县境东北的青龙,唐时建镇,于宋景祐中置监镇,为当时“海商辐辏之所”的对外贸易港。县境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又是英雄辈出,人才荟萃之地,可谓人杰地灵。《青浦县志》记载和反映了青浦的历史、经济、文化发展面貌以及革命斗争、生产建设的成就,以彰往昭来。
青浦历来重视地方志的修纂,早在宋代有梅圣俞的《青龙杂志》;建县后自明代至民国修志七次,成书五部。其他乡、里、镇的志书则更多,均为私人修撰。这些志书虽受时代局限,资料缺错,尤以经济方面记载不足,然仍不失为我县珍贵的文化遗产。1982年编纂的《青浦县志》,有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物、社会等方面,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体例得当,文风严谨,能体现时代风貌与地方特色,是青浦县的“百科全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成果。
《青浦县志》的编纂是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怀下进行的,并得到上海市及全国各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青浦县志》将帮助我们认识青浦、研究青浦,从而在建设青浦、振兴青浦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品凡例
一、本志编纂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立足当代,统合古今,力求反映青浦的历史与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二、本志采用分篇条目式编写体例,层次分篇目、条目和子目。全志正文设36个篇,条目、子目均为志书实体。条目以【 】为符号,子目用黑体字。
三、本志上限按分篇内容而定,有的上溯至建县,有的始自事实之发生;下限一般止于1985年,间有止于搁笔之时。
四、本志所用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级档案馆馆藏材料,各乡、镇、局和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少量选取于旧志材料。有关报章刊物和专著,以及有关人士的回忆材料,经考证鉴别后载入。解放后的统计数字,大部分采用县统计部门资料。人民币按新版人民币计数。
五、纪年方法,历代纪年,采用旧纪年著录,并在每条第一次出现时,加括号注明公元年份。1949年5月14日青浦解放后,概用公元纪年。
六、数字书写,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执行。统计数字小数点后一般保留两位。
七、附表随文。为阅读方便,附表均标表号,表号之前标有篇目序号。
八、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不专立篇目,或写入有关条目,或散见于大事记。
九、不为生人立传,传记人物以生年为序。
十、本县重要文告及历代修志纪略,旧志序、跋选等,收入附录。
历史文化
青浦县在上海西郊,为上海市郊县之一。位于北纬30°59′—31°16′,东经120°53′—121°17′。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侧,总面积677.8平方公里,东与上海县为邻,南与松江区、金山县、浙江省嘉善县接壤,西与江苏省吴江县、昆山县毗连,北沿吴淞江与嘉定县相望。以县境东北有青龙镇(今旧青浦镇),东部有五浦(赵屯、大盈、顾会、盘龙、崧子)汇于吴淞江,故名青浦。县域东西两片宽广,中部狭窄,形似彩蝶展翅。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东片河港交错,西片湖荡群集,水面积占21.6%。西北部跨越青浦、昆山两县的淀山湖,十万亩烟波浩淼,是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水质清湛,水产丰富,既为黄浦江上游重点保护的水源,又是上海市淡水水产的活仓库。21世纪不断开发建设,已成为市郊旅游胜地。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为15.5℃,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达235天。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地理优越,民风淳朴,是名闻遐迩的鱼米之乡。
青浦历史悠久。7000年前已经成陆,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他们在青浦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崧泽、福泉山、寺前村、金山坟等10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崧泽古文化遗址中土层出土墓葬中的大批文物和生活、生产遗迹,以及水稻种子、家畜骨骼等典型器物,经考古学界鉴定这些延续约900年左右的古文化,为前承马家浜文化(6000年前),后接良渚文化(4000年前)的“崧泽文化”,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原始社会文化。由此断定青浦地区是上海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
有文字记载以来,青浦县境隶属屡变。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属越、属楚,秦代为会稽郡由拳县东境,汉时为娄县境地,隋代隶苏州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后,县境为华亭县西北境。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后,县境半为上海县西境,半为华亭县北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县修竹、华亭,上海县新江、北亭、海隅五乡立青浦县,设县治于青龙镇,三十二年废。万历元年复置县,移县治于唐行镇(今青浦镇),隶属松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曾划北亭、新江两乡,分置福泉县,至乾隆八年(1743年)裁撤,仍并入青浦县境。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青浦县隶属于江苏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解放后先属苏南行署,后隶江苏省,1958年划归上海市。全县有青浦、朱家角、练塘、金泽4个镇,19个农业乡,1个渔业乡。1985年总人口440263人,农业人口占87.5%。境内居民大多数为汉族,还有116人分属回、蒙、满、壮、高山、朝鲜等少数民族。
青浦人民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农民起义和抗击外来侵略与骚扰的斗争不断。自汉代至建县,据志乘所记,占领县境的农民起义军有孙恩、朱燮、张士诚等。南宋抗击金兵,韩世忠在县东北沿海一带布防戍守。明嘉靖间倭寇为患,青浦为抗倭前哨。清初爆发陈子龙武装抗清。咸丰二年(1852年),周立春、周秀英父女揭竿起义,武装抗粮,接连攻下南汇、宝山、嘉定、上海、青浦五座县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东征,占领青浦县城二年余,清军纠合华尔洋枪队屡攻不下,一时誉为“铁青浦”。清末的同盟会于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1月)推翻了清政府的县政权,宣告光复。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本县旅外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上海、苏州、北京等地结社,成立“学友会”、“学生会”等进步组织,以“团结青年,改造家乡”为宗旨。他们创办刊物,宣传革命真理,进行革命活动。民国12年(1923年)下半年后,高尔松,高尔柏、陈云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青浦的革命斗争并没有停息。民国16年(1927年)9月,在陈云等组织下,小蒸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接着,县组建党的独立支部,在城厢、练塘、黄渡成立特别支部,领导革命斗争。11月,中共青浦县委成立,陈云为首任县委书记。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顾德熙(即张凡)回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翌年初,顾复生等组织抗日武装,开辟青东抗日游击区,发动和组织群众武装抗击敌伪。八年抗战期间,全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近百次大小战斗,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民国34年10月新四军奉命北撤后,坚持在青浦斗争的共产党人,开展以反征兵征粮征税为中心的武装斗争;解放前夕,深入国民党中下层军政机构进行策反,并发动群众护厂护校护粮,保存重要档案,维护地方治安。
1949年5月14日青浦解放,旋即成立中共青浦县委员会和青浦县人民政府。不久,又建立区、乡、村三级人民政权。为了巩固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相继进行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随后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五年计划。1957年下半年以后,连续进行的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尤其在“大跃进”年代,经济发展受阻,生产增长缓慢,直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工农业生产才有所复苏。
1966年开始的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在王洪文插手下,派性严重,武斗不止,生产停滞不前,经济遭受损害。全县在武斗中死亡23人,伤残者数百人。“清队”时非正常死亡170人,伤残百余人。不少干部和群众被绑架、关押、批斗、抄家,甚至刑讯逼供,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青浦成为上海地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许多老干部重新担任领导工作,全县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顺利地进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青浦历来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农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水稻育种、栽植、灌概、管理等方面的生产经验。在元代开始了棉花的种植。由于地势低平,县境中部和淀泖地区偏于低洼,常易受涝。加之明代以来赋税、地租特重,农谚有“九年三熟,喝汤吃粥”说。解放前,水利失修,天灾人祸,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从50年代起,治水改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至1985年底全县为兴修水利投资1.3亿元,建成了大片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加以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持续增长。1949年粮食亩产181.5公斤,油菜籽亩产21.5公斤,棉花亩产皮棉7公斤,到1985年,粮食亩产增为603.5公斤,油菜籽亩产109.5公斤,棉花亩产42公斤,分别增长2.3倍、4.1倍和5倍。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干扰,农业生产一度徘徊不前。“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农村人均分配,每年递增不到1%。1983年起,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逐年上升,乡村工农副三业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本县水乡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水产、水禽、水生蔬菜的“三水”生产,成为本县致富的重要门路。1985年全县水产品上市1.33万吨,家禽上市347万羽,鲜蛋上市1100万公斤。随着生产发展,农业收入逐年增多。1985年农民人均产值3439元,人均生产性纯收入为786元。1986年后,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综合经营方式发展,农副产品实行多渠道流通,各类专业户不断涌现,从1985年的1777户增至1987年的6135户。种田大户集中了全县2%的土地,养殖专业户提供了70%以上的产品。
青浦解放前工业十分薄弱,民间仅有纺织、编结等副业,市镇有酿造、染纱、榨油等作坊。清宣统三年(1911年),朱家角镇创办光华电灯公司。辛亥革命后油粮加工业有所发展。据解放时统计,全县个体手工业427户,私营工厂(工场、作坊)58家,年产值825万元。50年代初期,私营工业仍有发展。1954年,全县个体手工业增为3479户,私营企业为83家,年产值1680万元。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全县组成手工业合作社(组)54个,工业企业32家,年产值为2128万元。1958年曾兴办社镇工业,行业也随着产品的种类而不断增多。60年代初,社办工业大多下马,至70年代初,社镇工业又重新掀起,1983年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1985年,全县有县办工业116家,乡镇工业298家,村办工业922家,另有联户工业80家,个体工业366家,总产值为7.22亿元,1987年为15.34亿元,成为经济繁荣的主要支柱。主要行业有服装、丝织、箱包、轻纺、电器、仪表、化工、建材等数十种,有许多产品已打进国际市场,博得较高声誉。
青浦商业之盛始自唐天宝五年建青龙镇。那时,船商云集,市井繁荣。至宋代商业仍然十分鼎盛。青龙镇“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一镇的税收达15879贯400文,占当时华亭一县之半。明代建县时,地处县境中部的唐行镇和珠街阁(今朱家角)亦相继兴起。本世纪30年代全县大小集镇40多处,有坐商、行商、摊贩3000多户。抗战胜利后,又创办了30个消费合作社。解放后,兴办国营商业,组建供销合作社和开放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形成了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市场活跃,购销两旺。“大跃进”时,商业网点合并,商品流通受到影响。进入80年代,改革商业体制,全面开放集市贸易,发展商品生产,开发外向型经济。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94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其中国营和集体商业占93.6%,集市贸易占3.7%,个体经营占2.7%。1987年又比1985年上升40.6%。物资管理部门供应国家统配物资和计划外物资5600多种,1985年全年销售额达8159万元。对外贸易和横向经济合作的规模日益扩大。1985年出口商品拨交额为1.2亿元,创汇3000多万美元。1987年增至2.5亿元,其中重点发展深度加工的产品为2.37亿元。1985年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侨胞、港澳同胞,计68批600多人次来县参观访问、洽谈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项目。至1987年,全县有中外合资、合作企业5家,补偿贸易企业6家,农贸联营企业20家,外贸定点加工企业56家,共吸收资金590多万美元。
青浦近40年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时起时伏的过程。有恢复和稳步发展的阶段,有生产停滞徘徊的阶段,有持续协调发展的阶段。1985年社会总产值15.2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6.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5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工业产值(含村办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2.3%,农业占17.7%。国民收入人均1363元。1987年社会总产值24.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1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74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59.7%,38.5%和53.1%。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5%,农业占13.5%。国民收入人均达1818元。青浦县逐步从单一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贸、工、农全面发展的县。财政收支发展也较快,1953年财政收入374万元,1985年增加到15367万元,增长40倍。1953年至198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中的66.6%上缴国家。1985年财政支出3660万元,为总收入的23.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费用和文教卫生事业费为总支出的62%。1987年财政收入16444万元,比1985年增长7%;财政支出5334万元,占收入的32.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费用和文教卫生事业费占75.4%。1978年以来信贷规模和城乡储蓄都不断增长。1985年末贷款余额1.34亿元,为1978年的8倍,1987年为2.87亿元。1985年存款总额为1.58亿元,为1978年的3.6倍;其中城乡人民储蓄7649万元,比1978年增长10倍,人均储蓄174元。1987年存款额为2.86亿元,比1985年增长81%;其中城乡人民储蓄1.67亿元,比1985年增长1.18倍,人均储蓄374元。1985年全县职工3.7万人,人均年收入1151元。
解放以来,本县的城乡建设面貌一新。公共交通乡乡通车,村镇道路连接沟通。城乡住房逐年更新。至1985年,县属三镇新建住房49.1万平方米。1979至1985年,农村累计有4.5万户建房20多万间、515万平方米,1986、1987年又新建25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26.6平方米,大多为两层楼房。城镇居民用水大有改善,多数集镇和部分农村建有自来水厂,有80%的居民和17.6%的农民饮用了自来水。1984年,青浦镇始建管道煤气工程,至1987年全镇有4000多户居民用上煤气。
青浦教育比较发达。县学、书院历史悠久,义塾、私塾城乡皆有。“五四”运动后,创办师范学校。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小学生2万名,初中学生200名。解放后,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小学292所,初中31所,完全中学9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各类成人教育机构10所,幼儿园515班。1986年被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教育培育和造就不少人才,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青浦古代有过灿烂的文学艺术,对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县有文化馆,镇有文化分馆,乡有文化中心。科学技术研究促进了生产发展,有144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市、县科技成果奖。至1985年全县建有专业学会21个,乡科普协会21个。1986和1987两年有10个项目列入市“星火计划”。
青浦的卫生体育事业主要是在解放后发展起来的,认真贯彻“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立足于造福人民。青浦曾是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之一,蔓延245个村镇,有病人15.7万人,钉螺面积7400多万平方米。莲盛乡任屯村是有名的“肚胞村”,有“九湾十三浜,只只浜斗钉螺生”的谚语。解放前的20年中,有一半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至解放时全村只剩400多人。30多年来全县治愈病人40多万人次,累计灭螺2.47亿平方米,国家耗资794万元,终于在1983年消灭了血吸虫病,使十余万劳动力恢复健康。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如武术、船拳、龙舟、舞龙等,早在清代已经盛行,球类运动则始自20年代。解放后,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得到良好的发展,县城有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乒乓房等设施,连年不断举办体育比赛。县少年体育学校为市输送了一批运动员。
青浦湖山佳丽,钟灵毓秀,代有名人。在古代,有农民起义的女英雄,有农田水利建设专家,有累代行医的中医世家,有大书法家、大画家和大诗人,有金石学家。在近代、现代,有领袖一代风骚的大革命家,有热爱祖国、献身人民事业的牧师,有热心于中、小学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教育家,有大出版家,有名报人,有通俗小说家,有航海家,有飞行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又涌现出许多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群作出自己的贡献。
青浦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较多,有十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文物。有三座古塔,有宋、元、明以来的古桥,有江南园林风格的曲水园、课植园,又新建淀山湖游览区。根据青浦水乡特色,旅游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青浦44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以来,已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业绩,让我们团结一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青浦早日实现四化而奋勇前进!
参考资料
区县志 >> 县志 >> 青浦县志 >> 序.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区县志 >> 县志 >> 青浦县志 >> 凡例.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区县志 >> 县志 >> 青浦县志 >> 概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8 09:46
目录
概述
图书序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