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二首
唐代王昌龄诗作
《青楼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两首,均为七言绝句。第一首诗描写皇家大军远征归来的情景。前二句写皇帝之仪卫煊赫,后二句写青楼少妇抚筝的场景。全诗形象鲜明生动,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诗的一、二、四句如同画龙,三句则如点睛,各臻其妙又融为一体。第二首诗描写夫婿封侯拜爵归来的情景。首句写景,次句写少妇盼夫归来,后二句着意描写夫君归来。这首诗侧重描绘青楼小妇的丽质和得意心态。全诗华贵典雅,情态逼真,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娇”“骄”可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盛唐的尚武精神与赫赫声威。
作品原文
青楼⑴曲二首
其一
白马金鞍⑵随武皇⑶,旌旗⑷十万宿长杨⑸。
楼头少妇鸣筝⑹坐,遥见飞尘⑺入建章⑻。
其二
驰道⑼杨花满御沟⑽,红妆漫绾⑾上青楼。
金章紫绶⑿千余骑⒀,夫婿朝回初拜侯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青楼:指官宦显贵之家的闺阁。
⑵白马金鞍(ān):借指骑着轻骏、豪华坐骑的近侍。
⑶武皇:指汉武帝,此以汉武帝代唐玄宗。
⑷旌旗(jīng qí):旗帜,这里借指军士。
⑸长杨:长杨宫的省称,汉行宫,因为有垂杨数亩而得名,是历代帝王游猎之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
⑹鸣筝:弹奏筝曲。筝,乐器名,古有弹筝、搊筝,均已失传。
⑺飞尘:飞扬的尘土。
⑻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太初元年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
⑼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⑽御沟:流入宫内的河道。又称杨沟、羊沟。
⑾红妆漫绾(wǎn):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红妆,指妇女的盛装。以色尚红,故称;漫绾,随意将青丝旋挽打结。
⑿金章紫绶:黄金印,柄上系紫色绶带。秦汉魏晋时,丞相、将军等位在二品以上者用之。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⒀骑(jì):一人一马称为一骑。
⒁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白话译文
其一
跨骑金鞍白马跟随着武皇,率领十万大军停留在长杨。
青楼上的少妇跪坐弹着筝,远远看见飞尘滚滚入建章。
其二
驰道上杨花飞舞飘满御沟,少妇盛装绾柔丝独上青楼。
千骑拥金章紫绶款款而来,原来是夫婿朝回初拜列侯。
创作背景
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大鼎盛时期。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富足,曾使统治者在开疆拓土、臣四夷的征战中屡获大胜。这种相类似的情况,使唐代的诗人们尤为喜欢借汉武故事来比拟唐玄宗的功业,寄托自己的情怀,这组诗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青楼曲》是唐人所制乐府新题,《青楼曲二首》即是从青楼少妇矜夸夫婿的角度,来写当时崇尚富贵功名的社会心理。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读者仿佛能听到她从筝弦上流出的愉快的乐声。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
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名家点评
中国近现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其一)此诗欲咏长安贵人,而从旁观之小妇眼中写出,如睹侍从仪卫之煊赫,篇法警动。犹少陵之《佳人》篇,欲咏乱后之烦忧,从佳人口中叙出也。(其二)此诗与《闺怨》诗,同出一手,《闺怨》诗言妆罢登楼,见陌头柳色,悔觅封侯。此诗言妆罢登楼,见杨花驰道中,朝回夫婿,竟拜通侯。二诗适成翻案。以诗境论,则《闺怨》诗情思尤佳。李玉溪诗“千骑君翻在上头”,乃用古诗之“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此诗第三句,殆亦本此。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开元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举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又曾任江宁县丞,世称“王江宁”。后因细故贬龙标尉。安史乱起,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与孟浩然王之涣王维高适李白等人均有交往。最擅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又被时人称作“诗家天子”。描写边塞生活及妇女题材的作品最为出色,内涵丰富,语言流丽,音节爽朗,格调天成。有《王昌龄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0 22:0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