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保林”通常与“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并称,指的是对新中国十七年小说的坚持政治艺术统一的高度概括,也是十七年
红色经典小说的高度集中。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
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 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
工农兵服务。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
革命现实主义与
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
两结合”型文学。另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
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充满信心。
新中国十七年小说,用来指称从1949年到1966年。有一个概括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红岩》、《
红日》、《红旗谱》、《
创业史》;“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藏书家
谢其章先生又自编了“三花一铁,新敌艳野”,“三花一铁”即《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铁道游击队》;“新敌艳野”即《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
红旗谱》(1957)、《
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54)、《
林海雪原》(1957)。
柳青的《
创业史》写互助合作“带头人”
梁生宝领导的
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比如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写
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
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是十七年长篇小说的重大成就。 对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却基本找不到。
梁启超郭振山,他们与乡村文化的深厚关系得到了深入的揭示。邵荃麟说“梁三老汉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人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等都能看到充满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风情画。 “史诗性”,是“当代”长篇小说的追求。史诗性的理解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
社会现象,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在描述中对重大历史事实加入虚构,其中创造英雄“典型”,营
英雄主义基调,反映伟大时代。长篇《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林海雪源》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如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
陕北延安战事,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到延安的收复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在小说中塑造了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红岩》中的革命者
许云峰、江姐、
成岗、
华子良等。《红日》也有一位基层干部石东根,高级
指挥员形象沈振新。《林海雪原》
少剑波,一个完美的英雄,英俊、机智冷静且富有战斗经验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的将领,感觉他是中共当时思想观念的化身, 是全知全能的神的化身。通过对
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现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以及在加上典型的革命
历史环境,以及达到教育青年感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对革命的前景要充满信心,要向书中的英雄人物一样生活、斗争,认识和对待敌人,努力向英雄人物学习,当中也显示了浓重的
阶级斗争和公私冲突。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突出,其社会影响非常广泛,读者数量非常庞大。许多时候长篇不仅仅被当作文学著作,而且被当作政治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十七年的许多长篇曾经哺育过整整一代人的心灵。在当今世态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评价
十七年文学时,不勉会对批评其中的在
政治思想的要求下,文学创作的高度的一致性,讴歌政治,是为
主流意识形态服务,题材单一,英雄人物“高大全”类型的相近等的不足。但是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贡献。十七年长篇小说塑造了大量具有鲜明
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批在
人民群众中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小说却基本找不到,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刻画了中国农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谱写了一首历史、时代应给予农民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