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稳定理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简称 HST)是一种
国际关系学理论,植根于
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研究。 霸权稳定论表明,当一个
民族国家是世界主导力量或霸权国家时,国际体系更有可能保持稳定。因此,现有霸权的垮台或国际社会中缺少霸权国家会削弱
国际体系的稳定性。当一个霸权国家通过外交,胁迫或说服行使其领导权时,它实际上正在部署其“优势的权力”。这被称为
霸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单独主宰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规则和安排的能力”。霸权稳定论可以分析大国的崛起,此外,通过讨论不断衰落的霸主与其崛起的继承者之间的
共生关系,可以用来理解和预测国际政治的未来。
西方学者提出的国际安全理论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C.P.金德尔伯格在国际经济领域提出,后经R.吉尔平、R.基欧汉、G.莫德尔斯基等国际关系学者不断充实完善,并将之运用于国际安全领域。其代表人物是吉尔平,代表作是《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霸权稳定论认为,只有在存在霸权支配的条件下,国际体系才能趋向稳定,当霸权衰落时体系就会动荡,直到新霸权国确立,体系才会恢复稳定。“霸权”国家是在军事、经济、政治以及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能够发挥领导支配作用的大国。“稳定”是指不发生大的体系性战争,国际体系保持相对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点:①霸权的战略目标。霸权国有能力也有意愿提供诸如安全、自由贸易体系等,从而带来国际体系的稳定。②霸权的运转机制。霸权国往往凭借自己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推动建立一整套国际机制,通过这些机制防止全球混乱。③霸权的趋势。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和“白搭车”现象的普遍存在,霸权国的优势逐渐丧失,霸权必衰,从而导致国际体系出现动荡和冲突,直到新的霸主产生才能恢复稳定,开始霸权的新一个周期。
吉尔平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史上至少出现过三次霸权稳定的范例。第一次是“罗马治下的和平”,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罗马帝国在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支持下,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体系稳定。第二次是“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即近代,在
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和海军力量,维护了18~19世纪一百多年的国际和平。第三次是“美利坚治下的和平”,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凭借其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推动建立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其他的一些国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