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桐山洞
长溪县宁德山洞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长溪县宁德,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地理
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首,位居五岳之前,这是东晋南朝以来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事实。今宁德霍童山,就是唐代长溪霍桐山,也就是东晋、南朝时的罗江霍山,虽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但仍有迹可循。兹排比资料稍作考释,以资参考。
记载
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载:“谨按本教《龟山白玉上经》具列所在去处。第一洞,霍桐山,周回三千里,名霍林,在福州长溪县,有三清观及游仙湖。”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记载:“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宋代潘自牧在《记纂渊海》也记载:“第一霍桐山洞,高三千四百丈,周回三千里,名霍林之天,即郑思远、韩众、许映真人为司命,府君所理,在福州长溪县。”还注明不同之处:“《云笈》云‘仙人王纬治之’。”这些记载大同小异,似同出一源,可见“第一霍桐山”在唐宋时已是公认的。
唐代著名的宫廷道士司马承祯薄于功名,笃信道学,“尝遍游名山”,他明确指出“霍桐山洞”“在福州长溪县”。他的记载正符合当时行政区划,《旧唐书·地理志》载:“长溪,武德六年置,其年并入连江。长安二年,分连江复置。”宁德县是五代闽国分长溪而置的,《三山志·叙县》云:“唐开成中,析长溪、古田二县地置感德场。伪闽龙启元年,升为县。”唐长溪县相当于今宁德到福鼎一带的闽东地区,唐时属长乐府(今福州),县治在今霞浦。“霍桐山”,原名“霍山”,据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周时霍桐真人栖真之地”,故名霍桐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霍童山”条云:“在福建宁德县北七十里,《列仙传》作霍桐山。”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天宝年间霍桐山也受到封表,并刻石记载,改为今名。《太平寰宇记》长溪县条载:“霍童山,在县西二百五十里,高七里,冈甚远”,“云是列仙霍童游处。天宝五年,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仙山”。天宝后人们多称霍童山。今宁德霍童还有一块写着古篆“霍童洞天”及旁隶“天宝敕封”的残碑。
晚唐著名诗人,人称“闽中文章初祖”的黄滔在其《碑记铭》中称赞龙雷山“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实闽越之神秀”。可见此前霍童、武夷已相当闻名。唐朝人知道很早以前,这里“古老相传,是群仙所宅”。唐代沈汾撰的《续仙傅》云:马自然“又南游霍桐山,入长溪县界”。许石昔,“晚学道於王屋山,周游五岳名山洞府,后从峨眉山经两京,复自襄汴来抵江淮,茅山、天台四明仙都、委羽、武夷、霍桐、罗浮,无不遍历,到处,皆于石崖峭壁人不及处,题云:‘许石昔自峨眉山寻偃月子到此。’”
司马承祯“遍游名山,密契仙洞”,游历过“霍桐山洞”。宋朝祝穆在《方舆胜览》载:“霍童山,在宁德北七十里,《洞天记》所谓‘霍林洞天’是也。唐武后时,司马炼师于此修炼,后驾鹤升天,遂赐名鹤林。”《明一统志》也载:“霍童山,在宁德县北七十里,神仙霍童所居,《洞天记》谓‘霍林洞天’是也。唐司马承祯于此修炼,后驾鹤飞升,遂名鹤林。”不管到过与否,他记载的地理位置十分明确,唐宋许多著名道士与高僧慕名到过霍童山,如白玉蟾本净、元表等。
司马承祯著《天地宫府图》,应该有一定依据。有人考得,早在东晋时已有“三十六洞天”的提法,南朝著名道士陶洪景在《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而司马承祯与陶洪景颇有渊源。他师事籓师正,“师正特赏异之,谓曰:‘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他与陶洪景本属一脉,应该听过或直接看过陶洪景的著作。在陶洪景的著作中常提到一座相同地理位置的山———霍山。陶洪景《真诰·稽神枢》说:“罗江大霍有洞台,中有五色隐芝”,并注“此则南真及司命所任之处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8 13:53
目录
概述
地理
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