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揆彰(1901年3月14日—1953年3月9日),字嵩山,湖南
酃县人。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第十一兵团司令官,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先后率部参加
淞沪抗战、
武汉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滇西反击战诸役。其中淞沪抗战,率第
五十四军于罗店一役重创日军精锐,第一次
长沙会战中,率七个军布防
洞庭湖西岸,阻击并重创日军。1937年5月授中将。曾任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
中国远征军编练副总监、云南警备代总司令、兵团司令官、湘鄂赣边区绥靖总司令。1953年在台北病故。
人物简介
霍揆彰,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教导团排、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任补充第一师第三团少校团附。后又任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营、团长。
1928年9月,任第十一师步兵第三十二旅第六十四团团长。
1930年底,任第十一师独立旅旅长。
1931年1月,任第十八军第十四师补充旅旅长,同年升该师副师长。1933年9月升师长。
1933年,调兼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营连长。
1935年4月13日,任少将。期间曾率部参加对
红军的第二、四、五次“围剿”。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时曾参与围攻西安,并任讨逆军第四集团军第六纵队指挥官。
1937年5月21日,任中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开赴上海,与日军作战,并升任第五十四军军长。
1938年初,兼任田南要塞指挥官。
1939年,升任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洞庭湖警备司令。后入
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十九期受训,任第一大队大队长。
1942年,升任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第二年调入云南,加入中国远征军,参加肃清滇西日军。
1944年,冬任远征军编练总监部副监。
1945年3月5日,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后入
陆军大学将官班。同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理
青年军编练总监,并兼任青年军第六军军长。后代理云南警备总司令,因组织暗杀民主人士
李公朴、
闻一多而被撤职。
1947年冬,任第十六绥靖区司令官。
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 “国民大会”湖南代表。
1949年5月,任第十一兵团司令官。不久调任湘鄂赣边区绥靖总司令兼行政长官。
1949年,湖南起义后,去台湾。
1953年3月9日,病故于台北。
主要事迹
血战腾冲
腾冲是滇西边陲古城,原名腾越,位于
高黎贡山西麓,
大盈江流经城西,东连
保山,西通
密支那,北控
片马,南瞰龙陵、
芒市,扼
滇缅公路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腾冲城筑于明正统年间,下为条石,上为青砖,坚固难摧,易守难攻。加之整个城区地处盆地,周围为山环绕,城东为飞凤山,城南为来凤山,城西为宝凤山,城北为高良山,可谓地势天成,还有坚固的城墙以及日军两年多的苦心经营,构成了最为坚固的堡垒。在日军滇西高黎贡山腾冲、龙陵、松山、平戛这四大据点中,尤以腾冲最为险固。且该城西、北、东三面都有大盈江及其支流,时值雨季,徒涉困难,更是给远征军进攻带来极大困难。
在此期间的6月1日,第11集团军渡过
怒江,向滇缅公路东侧的拉孟、龙陵、芒市实施进攻。日军第56师团又将腾冲守备的第148联队1个大队调往龙陵,企图阻止第l1集团军后,再回师腾北。对此,吉野叙述说,第56师团师团长松山命令腾冲守备队:“为救出龙陵部队,速派第3大队前往龙陵!”如此一来,腾冲日军兵力算上800多名伤兵在内,就仅有2800多人了,他们所倚恃的无非就是腾冲独特的、坚固的工事堡垒了。但以如此少的兵力,企图负隅顽抗,按吉野自己的说法,师团的命令“宣告了腾冲守备队全军覆没的开始”。
获悉日军将腾冲守军调往龙陵后,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于1944年6月23日电令第20集团军攻占腾冲。要求集团军主力保持在右,向腾冲攻击;为避免日军利用既设工事迟滞前进,应先以一部由左翼迂回奇袭腾冲。
第20集团军根据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电令,立即对所属各部作出攻击部署,其基本要点是:
以第54军(欠第198师)配属预备第2师、重迫击炮1营为右翼,于26日前到达顺江街及其以东地区,再沿顺江街、腾冲道推进,驱逐日军警戒部队,先攻占宝凤山、来凤山,再协同第53军对腾冲实施包围攻击,攻击前进时,负责对西警戒。时任军长是
方天,兼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
以第53军配属重迫击炮1营,立即以一部占领杭猛山,其余各部队于26日前,在干榨山、打豆山、龙川江右岸地区沿打豆山、观音寺向蜚凤山攻击,再以1个团沿龙川江左岸南下,渡过龙川江后,依据军主力进展情况,向飞凤山攻击,攻占各据点后,再协同第54军包围腾冲攻占之,击前进时,负责对左侧警戒。时任军长是
周福成。
以第198师为集团军预备队,先在瓦甸集结,待第53军挺进后,再进至江苴街待命。
根据集团军部署,各部队于6月25日开始向腾冲推进,次日,第54军准备向宝凤山实施攻击,第53军则进至干榨山、杭猛山一线。29日,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获悉来凤山为日军防御重点,加之大盈江徒涉困难,遂令将攻击重点调整到左翼第53军。在此期间,配属第20集团军作战的第11集团军第6军所属2个师陆续抵达腾冲战场,加入战斗。
为减少人员伤亡,第20集团军决先以炮火毁损日军工事后,再实施攻击。时在腾冲城内的吉野讲,6月下旬,中国远征军就向腾冲发起进攻。伴随着远征军炮兵的轰击,腾冲城内“顿时陷入骚动和混乱之中”。在中国军队进攻过程中,日军顽固坚守着阵地不退,利用步枪、机枪、速射炮、大队炮、联队炮等武器抵抗着中国军队的进攻,双方就此展开了数天的攻防战。到7月初,除2日中国军队趁大雨奇袭攻占城东屏障飞凤山外,其他各方向攻击部队,虽持续发起多次进攻,但战果并不理想。
7月7日,中国军队在抗战纪念日这天,向腾冲日军发起猛烈进攻,在地面进攻的同时,出动数十架飞机对城内和阵地上的日军进行空中火力打击。在陆空火力联合打击下,日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各阵地损失惨重。次日,中国军队攻占高良山阵地,全歼守敌,随即在飞凤山阵地上构筑了火炮阵地,该炮阵地发射的炮火能够覆盖整个腾冲城,日军城外的东营山、来凤山、礼仪台、凤凰山等阵地也都处于炮火打击下,从而为攻占腾冲奠定了基础。
7月16日,除来凤山外,腾冲外围的日军阵地几乎都被攻克。霍揆彰召集各部队指挥官研究认为,来凤山阵地对腾冲守敌兼有作战、士气双重意义,且对攻城部队具有极大威胁,遂决定先集中兵力攻占来凤山,再收复腾冲城。第20集团军据此调整攻击部署,集中力量攻击来凤山,但此后连日大雨,攻击进展不大。
7月25日,第54军军长方天专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副军长
阙汉骞升任军长。
7月26日,新官上任的阙汉骞集中各种火炮100余门猛轰来凤山,空军30余架轰炸机和27架战斗机也猛攻来凤山,将日军阵地工事大部毁坏,步兵随即以
火焰喷射器和各种轻重武器扫荡残破工事中的敌军,至27日,来凤山守敌大部被歼,残敌退人城内。
7月27日,霍揆彰下达攻城命令,以第54军攻击南门、西门、北门,并固守来凤山策应作战;以第53军攻击东门、南门,并负责各方向警戒。这次,霍揆彰将其指挥部设在了能够通览整个战况的来凤山丁页。各部根据上述命令,着手进行攻城准备。
7月28日,日军第56师团师团长命令腾冲守备队,在师团主力于龙陵会战期间,要死守腾冲。腾冲守敌将全城百姓赶出城外,加强街市防御,决心死守。此后,战斗进入城区攻防战。
8月2日,第20集团军向腾冲发起总攻。攻城部队集中大量火炮,对日军阵地进行轰击,空军60架飞机进行火力打击,在炮、空火力支援下,部队向城垣发起攻击。虽有进展,但部队伤亡较大,仍未能突破日军城垣防线。霍揆彰召集各指挥官研究攻城和街市作战方法,认为除在炮、空火力掩护下强攻外,并无其他良策。此后,中国军队即在火力支援下,从全线向日军发起进攻,日军则继续凭险据守。
8月13日,日军腾冲守备队指挥宫第148联队长
藏重康美与手下30多名日军被炸死,日军以太田正人继任守备队长。在此期间,经连续轮番攻击,腾冲守敌伤亡不断增加,战斗力不断下降,孤立无援的日军,已经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8月15日后,第20集团军向腾冲守敌发起多次总攻,战至21日,将城墙阵地上的日军大部歼灭。霍揆彰随即调整作战部署,以南门至北门线为界,东半城为第53军作战区,西半城为第54军作战区,与敌展开街市巷屋的激烈争夺。
由于日军依托坚固堡垒和建筑工事负隅顽抗,到8月30日,攻占地区尚不到一半。当日,霍揆彰严令各部限5日内肃清城内残敌,粉碎其固守待援的企图。次日,各部展开大规模攻势。战至9月7日,第54军攻占西半城,转向协同第53军作战,逐渐将残敌驱至城东北角其联队本部附近。
9月9日,
蒋介石督令中国远征军,“腾冲必须在9月18日国耻纪念日之前夺回”。9月10日,第20集团军各部继续紧缩包围圈。至12日晨,日军腾冲守备队队长已知末日来临,向第56师团师团长发出诀别电,烧毁了军旗和密码本,毁坏了无线电机。次日,日军残部向中国军队发起自杀式攻击,全部被歼。
9月14日,第20集团军收复腾冲后,霍揆彰向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卫立煌报告:“9月14日,腾冲日军结束了一切抵抗。”
同日,霍揆彰还向蒋介石报告称:“所赖将土忠勇,克敌致果,业于9月14日,将困守腾城之敌全部歼灭。青白之旗乃复飘扬边陲重镇,万民鼓舞,同声庆幸。”得悉收复腾冲,蒋介石致电中国远征军各将领:“此次滇西反攻,指挥有方,作战奋勇,腾冲松山等要地相继克复,战绩辉煌,殊深欣慰。应先行传令嘉奖所有有功官兵,希速查明详报,以便核给勋奖为要。”蒋介石对霍揆彰本人也赞许有加,他在日记中写道:国民党军在“一号”作战中失败,不胜惭愧,“惟霍揆彰军之攻腾冲,克复要冲,亦足于失败中以自慰也”。
霍揆彰在《远征军会战概要》中对腾冲战役是这样说的:“腾冲攻城之战,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战后,经霍揆彰提议,在腾冲修建了中国远征军国殇墓园,以安葬牺牲的远征军将士。有史料称,腾冲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一次成功的攻坚战,但不容忘记的是,这场战役的成功是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等部将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望文学校
霍揆彰少壮离家浪迹天涯,南征北战,很少回家。其母张氏在家,年迈多病,有时虽迎养外乡,终因频繁搬迁,亦乏奉养,往往只居半载数月即返故里,1934年霍母病逝。恶耗飞报军旅,霍衰不已,翘首苍空,面向家乡,白云飘飘,肝胆俱裂。
是年冬,霍揆彰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4师师长,皆眷属及幕僚刘鼎汉等携一连士兵护卫,日夜兼程,于12月24日奔丧回家。之后,即请乡俗做“超度”,布孝堂,行家祭,摆链席,酬吊客。翌年1月2日,将其母安葬于故居后山坡上。
霍甚感母恩未报,于是萌生创建学校之念,一则寄托思亲之心,再则投资智力,造福桑梓。他亲自定下校名为“望云学校”,寓意“望白云而思亲”。同时,选定校舍宅基于其母墓地附近的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
1938年秋,霍揆彰率部驻防益阳、常德、桃江一带。身在湖湘,乡情弥笃,于是聘请工程专家设计学校图纸,委托姻亲尹廉溪负责建校工程,1939年春学校破土动工。在基建过程中,又聘请潘肇高为学校主事。历时一年,学校主体建成。
望云学校整个建筑群体,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型,前栋教学楼为主体部分,楼上楼下,计有教室4间,教师办公室4间,过厅2间,采光、通风良好,主楼两端向后延伸为两栋耳房,上层为学生宿舍,下层为教师住房,楼上楼下都有走廊与主楼相连,分而不散,隔而不离。主楼与耳房之间,有宽旷豁大的空坪。正门上首二楼顶悬挂校牌,浮塑“望云学校”4个大字,落款为霍揆彰题。霍揆彰还亲自拟定并书写校训“智勇勤朴”,雕刻有“校训”“智勇勤朴”“霍揆彰”“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字样的巨型校训木板收藏在三口村一农户家。校训木板长约2米、宽60厘米、厚8厘米,系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
在建校的同时,霍揆彰又委托本村邻友廖文清等到安仁湘湾、永兴四甲里购置校产,作为办学的常年基金,还将他家原有田山划归学校所有,其嫂至则由学校适当供给生活费,乡里父老无不赞赏称道。
1940年初,各项办学条件就绪,霍揆彰自任望云学校第一校长。以举事潘肇高为首,聘请教师,组成班子招生开学。当时所延聘者,多是在外求学或从事教育顾有名望之人,如李道合、邱文翰、周文郁、孟锦棠等,学校因师资力量雄厚而声名大震。在望云学校就读的学生,除三口附近几个村子的少年儿童外,临近村甚至外乡的青少年也幕名前来求学。
望云学校办学8年,因战乱和筹资困难于1947年停办。
1949年
炎陵县解放,望云学校校舍由人民政府接管转作三口小学使用。
1990年代,三口小学新建教学楼,望云学校老校舍与新校舍一并使用。因农村集中办学改革,1990年代末三口小学改为东风学校三口教学点,设小学一、二年级教学班和幼儿园。
2012年,炎陵县人民政府公布望云学校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