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世界的长征
2016年10月17日上映的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是我国第一部以国际化视角、采取国际主流叙事理念来解读“长征”的纪录片。
幕后制作
多项珍贵历史资料首度公开
美国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政治历史档案馆、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日本外交史料馆、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瑞士苏黎世档案馆……作为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出品的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作品,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首先将镜头对准了这些馆藏的一卷卷或者一帧帧从未披露的珍贵历史资料。
红军长征开始前一个月,时任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的博古发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一份绝密电报,这份静静沉睡了80年的电报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在中国台湾曾经的情报单位,一批刚刚被解密的资料如何真实生动地还原红军长征之前的生活面貌?在湘江战役中错失良机的红军主要指挥员李德,为何在他曾生活过13年的家乡——德国东部的小镇伊斯马宁却无人记得?而全球范围内首次公开的,1939年李德在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监察委员会调查时亲手撰写的“关于我在中国工作的错误”报告档案中,他是如何正视自己曾经犯下的军事错误?在美国堪萨斯城的密苏里大学分校,记者如何找到埃德加·斯诺80年前在陕北采访时的珍贵原声录像?作为第一个进入陕北的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又如何描述他眼中的红色队伍?1936年12月,法国出版的《救国时报》上刊登了名为《雪山草地行军记》的长篇报道,外界为何是在一年后才知晓它的详细过程?在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中,这些问题都将一一得到解答。
最为珍贵的是,摄制组还通过种种渠道取得了极其珍贵和首度公开的文件和视频资料:英国传教士薄复礼讲述被红军俘获经历录音、李徳“反省录”手稿、日本“极秘”文件、宋庆龄亲笔书信、埃德加·斯诺原声录像……一件件历尽艰辛寻找查证的历史资料将首度通过荧屏向全世界公开,用电视画面为您还原真实且鲜活的长征原貌。
国际视角全新解读长征往事
珍贵史料佐证历史的同时,今人对历史的解读也有了全新的视角。为此,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将切入点放在投身长征事业的外国当事人和调查长征历史的记者、史学家身上,通过追随他们的脚步,有机串联和梳理起长征的进程和纪录片的脉络,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长征解读方式。俄罗斯著名学者、 《毛泽东传》作者潘佐夫;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方德万;美国前情报研究副助理国务卿陶涵;美国历史学家、《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法国历史学家、《毛泽东:雄关漫道》作者阿兰·鲁林;日本爱知学院教授菊池一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副馆长丹尼尔·涅里希;德国海德堡档案馆馆长彼得·布鲁姆;美国著名记者斯诺亲属;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之子;美国资深外交官谢伟思之子;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侄女,以及好莱坞著名音乐人蓝强;好莱坞著名演员白灵等……这些世界顶级专家学者、历史见证者、他们的后人以及影视明星,会通过自己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一个外界眼中与众不同的长征。
《纽约时报》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影响下,为何于1984年带着心脏起搏器还要坚持重走长征路?2016年,索尔兹伯里的儿子儿媳带着他未完成的心愿再次来到中国,又能够探寻到80年前长征路上怎样的真相?唯一一位跟随红军长征的西方人——英国传教士薄复礼,是如何描述他眼中的长征和这支红色军队的?在创作《毛泽东传》的俄罗斯学者潘佐夫的笔下,毛泽东又是一位怎样的军事家和领导者?曾创作“哆啦A梦”的日本漫画家藤子不二雄,为何创作漫画《毛泽东传》?在他笔下的长征又会呈现怎样的画面?埃德加·斯诺的侄孙、33岁的美国青年安磊柯,为何要利用休假时间来中国体验长征路骑行?通过这些外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80年的长征,不难发现,那场旷日持久的军事行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早已通过各种方式震撼了整个世界,让全世界都对中国投来关注的目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的映衬下,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面对失利和困难的从容不迫如今读来更显胸怀博大。那场震撼世界的长征已经在80年前取得了胜利,而80年后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精神财富闪耀至今,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主创团队
总 策 划:刘亚洲 李秀宝 梁伟年
策 划:许家明 张 伟 方 勇 张海明 李明华 杨冬权 魏纪奎
历史顾问:曲爱国 鲍世修 秦 利
总 导 演:孙继炼 唐水福 李 军
总 撰 稿:孙晓青
创作总监:魏纪奎
执行总导演:张姗姗 迟 鹏 张 丽 冯 珈 赵 伟
导 演:贠凌婧 余海玉 陈亚琪 高宇婷 薛 欣 李 成
总 摄 影:迟 鹏
后方导演:周启立 姚寅子 王 琰 刘鲁姗 刘 琪 朱 虹
撰 稿:张姗姗 贠凌婧 张 丽 余海玉 迟 鹏 冯 珈 陈亚琪
高宇婷 薛 欣
主 编:侯晓东 苑新景 迟 鹏 张姗姗 彭 超 吴 春
剪辑导演:李中海 刘春在 鄢文俊 牛文轩 梁 凯 张忠杰 张学东
摄影(中国大陆):郭炳前 刘金梁 孙振涛 王 超 孟翔羽 吴宗阳
王敬涛、马 宁 陶 然 何旭刚 院克岩 吴宇强
梁 凯 宋金龙 邹吉亮 李仁鹏 柳向平 郭宗甫
高子坤 邓光辉
摄影(中国台湾地区):孟翔羽 许志清(中国台湾地区) 蔡宪宗(中国台湾地区)
摄影(中国香港地区):吴宗阳 刘金梁
摄影(美国):刘金梁 邹吉亮 孟 涛
摄影(英国):郭 雷 何旭刚
摄影(德国):刘金梁 王敬涛
摄影(法国):吴宗阳 王 超 刘金梁
摄影(瑞士):刘金梁 王敬涛
摄影(俄罗斯):院克岩 吴宇强
摄影(日本):吴宗阳 郭炳前
摄影(新加坡):迟 鹏
摄影(澳大利亚):吴宇强 孟翔羽
摇臂:赵 磊 胡 斌 邹吉亮
图片摄影:花 儿 甄 洁
视觉创意:张发财 姜星辰 李 髯
航 拍:迟 鹏 刘维明 郭宗甫 刘 洋 柳向平 吴宗阳 伦天洪
李亚男 曾荣裕(中国台湾) 孙振涛 王海豹
动画创作:鄂艺农 苏杨熙 张 悦 吴 忧 姜 山 邢 斌 王雁波
左宏达
翻译(国内部分):万晓利(英) 邱晓彤(英) 王小娟(英) 王星兰(英)
李 朔(德) 何佳佳(德) 丁雪洋(德) 丁亚如(法)
侯 楠(法) 刘宇婷(法) 宋碧珺(法) 王 慧(日)
北外白勺翻译组(俄) 贾超然(俄) 景伯龙(英)
翻译(国际部分) 杨 杰(美) 伦天洪(美) 刘婧飞(英) 薛妍敏(英)
李彦昌(英) 周晓泉(英) 黄 颖(德)、 傅景庚(瑞)
宋 戈(澳) 彭正祥(俄) 徐 珂(法) 刘晓棠(法)
吴 桐(日) 谷雪妮(日) 黄 进(英) 史 兰(英)
资料统筹:刘 琪 梁 凯 李佳学
网络编辑:薛夏楠
解 说:苏 扬
责任编辑:李 臻 李 菁
音 乐:吾爱吾乐 名座云雀
音乐编辑:张玲玲
主 题 曲:《漫漫长路》
作 词:玉镯儿
作 曲:栾 凯
演 唱:黄绮珊
国际协调:张 杰 李 臻 刘 琪 刘鲁姗 王 琰 王东锋 王 芳
宋 杰 杜 娟 乔 松
技术主任:胡伟群
技术支持:张 斌 刘元锋
制 片:包永志 李 臻 秦炳海 柳向平 王东锋
制片主任:周凯兵 李 远 倪玉江
制 片 人:魏纪奎
监 制:王 静 蒲 西 王茂亮 许家明 陈 飚 方 勇 吴 彬
宋兆成
总 监 制:唐水福
主创团队合影
海报
作品评价
苍茫沉雄,繁复绵长,残阳映血,晓峰柱天。
——这是笔者观赏8集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浮现于脑海的一组意象。
长征,人类历史的奇绝之笔,伟大精神的巨幅抒展,总是这样令人百看不厌,常看常新。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军事纪实》团队,历时近两年,分赴12个国家和地区摄制的这部以国际化视野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旨在通过众多人物、众多史料、众多思考,对红军长征的历史碎片予以时空联接和精神重塑,其《红色迷雾》《凤凰浴火》《艰难抉择》《伟大转折》《突出重围》《挑战极限》《坚定北上》《精神永存》8集400分钟的片长,把历史细节与宏大叙事相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沉浮相勾连,立体地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宏阔辽远的历史长卷,把“红军万里长征”所蕴含的意义、价值,既韵味悠深又酣畅淋漓地展现给亿万观众,使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情感回路中,尽情享用饱经磨难的红军将士奉献给中国和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寻:旁观与当事的角度交汇,使历史的显影更为清晰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真实。
80载时光流转,关于长征那段红色记忆已渐渐被岁月淹没。在希望与死亡交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到底还隐藏着多少历史细节和故事?当年的亲历者已日渐稀少,面对长征,还能讲什么?
“重复是纪录片创作之大忌。数十年来,描写和歌颂红军长征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稍不用心就会步入老套。”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专题部主任魏纪奎介绍说,“一开始我们就把艺术创新作为本片的标高,采取最具开创性的新视角来讲述长征。此次,我们没有重复以往的任何讲述方式,而是以一种国际化视角与当事者视角交互印证,廓清历史迷雾,从而清晰地显影、解读‘长征’这一恢宏史诗。”
果不其然,从第1集《红色迷雾》开篇,创作者们就把观众的目光引向了德国柏林,像是寻找长江源一样寻找到长征鲜为人知的起源——汉斯·冯·西克特将军、奥托·布劳恩,这两个早已作古的德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分别加盟国共两党军队,前者是蒋介石专门请来的军事顾问,后者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军事顾问(李德),他们分别参与策划、指导过国民党军队和中央红军的生死对决,结果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抛出这个引子,无疑高挑出一个悬念:长征怎么会与两个德国人密切相关呢?
就在观众思索的当口,镜头一下切换到美国。这回是两个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美国纽约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美国兰登书屋总部, 1938年1月,34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这里修订出版。此书在英国和美国的出版发行,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呈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由于时间以及战争因素,在《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作者埃德加·斯诺却因终身没有写出一部记述长征全过程的专著而留下遗憾。50年后的1984年3月,75岁高龄且佩戴着心脏起搏器的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毅然携夫人夏洛特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他用实地探寻所著的30万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1986年出版,作者以20世纪没有“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之喟叹,终于把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开篇语中提到的“他们怎样生活?怎样恋爱?怎样穿衣?怎样吃饭?”一连80个问号拉直。
接下来,全片以《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及作者重走长征路轶事为主线,从江西于都河畔的大转移出发,探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写?编导将摄制组采访到的大批当年投身、着迷于中国长征事业的外国当事人及嫡系亲属,如加拿大科学家伊丽莎白,美国前情报副助理国务卿陶涵,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后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之子,美国资深外交官谢伟思之子,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侄女,世界顶级专家学者等人对长征的观察、理解,与红军老战士、红军将士后代的回忆讲述,以及美、俄、英、法、德、澳、日、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档案史料(如首次曝光的李徳手稿、日本“极秘”文件、宋庆龄书信、薄复礼采访原音、斯诺原声录像等),相继呈现,互为印证。旁观者以外部视角客观而深入地解读“长征”对世界的影响,当事者则以自己和父辈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长征途中的种种风险和挑战。这些在对“湘江之战”“通道转兵”“遵义会议”等红军长征重大事件的揭秘、阐释上,都有多角度的观照和时空的回放。
在人物、故事、史料的有序交织中,长征讲述渐次推进,观众心中的悬念一一释然。如,关于两个德国人和长征的关联:德国著名军事家、一级上将西克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后升任国防军总司令,是改组德国陆军的中心人物,被誉为“二战德军之父”。1934年4月,担任蒋介石军事顾问团团长的西克特,指导蒋介石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专门针对红军的战术和赣南的地形进行野外演习训练。而“一战”时,在德国军队服役的李德还是一名下士,28岁那年在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的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了正规而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或许,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就因为这两个德国人走上前台预示了结局。面对强敌,李德主张“以火力对火力,以碉堡对碉堡”。国民党的碉堡是钢筋水泥,共产党的碉堡是泥土、木头。国民党的火力有大炮、有机枪,上面还有飞机,共产党的火力就只有轻机枪、步枪、手榴弹。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央红军根本无法突破敌人的碉堡。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把这种固定在阵地上拼消耗的作战方式,比喻为“叫花子来跟龙王比宝”。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伤亡至3万余人。英雄的鲜血浇醒了迷茫中的红军将领,大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红军只有死路一条。
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不久后就有人说,红34师全军覆没时发出的最后几阵震颤的枪声和红军辎重大队沿途百里散落装备的惨状,就已经宣告了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统治的结束。”
作为美国人,索尔兹伯里看待这场战争有他不同的视角。面对红军第34师的陨落,索尔兹伯里不仅看到了悲壮,更看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
这就不难理解历史为何选择了主张游击战的毛泽东了。而后来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连串“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精彩运用,无疑对长征胜利作了最好的注脚。
检视:生动与精细的纪实叙述,使基因的脉络更加红艳
历史是安静的,同时也是火爆的。
二者之间的转换展现,需要纪录片创作者用专注的精细和激情的生动去实现,从而使红色基因的脉络呈现得更加红艳。
80年前的红军长征,在历时两年的奔波征战中,可以想象,这样极度艰难的环境下,能多少史料需要“留存于世”。当年的红军将士为了理想和信念,走上了一条不知道是死是活却坦然走下去的征程,80年光阴过去,他们本应被今天的人们更好地铭记。于是,军中电视人,进行了一次电视纪录片创作史上的“长征”:国外姑且不说,国内据统计,截至到2016年6月,仍然健在的老红军共有33位,其中,最年轻的92岁,最年长的108岁。摄制组历时两年,采访了数十位健在老红军,真实记录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在8集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中,首次披露大量一手素材,揭秘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跨越国界与时空的感人故事,从而搭建出一部全球范围内的——红军长征影像志。
质朴的史料,如绵密的针脚,而又分明是历史的印迹,点缀在富含激情与力量的娓娓讲述之中。最终呈现的,是“长征”中所蕴含的足以震撼世界、让全人类普遍认可的信仰的力量。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最辉煌的历史,总是在逆境和绝境当中创造出来的。”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唐水福说,“通过今天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我们可以感知长征的巨大影响,如果没有长征,没有中共这一次成功的战略大转移,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一切。这就意味着:从长征胜利的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基因上的改造,中国今天的命运就已经决定。那么,今天还在继续长征的中国人最需要继承和破译先辈们怎样的基因密码。数十年来,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无数人用一种朝圣般的虔诚,解读人类史上的那段历史壮举,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艺术作品。我们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倾力推出的8集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目的是从全球范围对中国工农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红色基因进行发掘、打造、传承、传播,让伟大的长征精神惠及全人类。”
任何历史,都是人的历史。纪录片创作,既需要以灵敏的触角深入历史,更需要用客观的眼光去检视价值。《震撼世界的长征》第2集《凤凰浴火》中生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彻底“剿灭”中央红军,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在德国将军西克特的参谋下,蒋介石着手实施“铁桶计划”,即:在瑞金四周构建起30道铁丝网、30道封锁线,形成以瑞金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包围圈。为防止中央红军突围,该计划还配备了1000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部队实施机动截击,以求在一个月内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消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红军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绝地。但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铁桶计划”的全部绝密材料就落到了共产党人手里。地下党员项与年,敲掉自己的四颗门牙,化妆成乞丐,于10月7日将这一绝密情报送到了中央苏区。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博古、李德等人决定中央红军主力在10月底或11月初实行战略转移,沿红6军团西征路线,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伺机实施反攻,重新夺回根据地。1934年9月26日起,国民党“围剿大军”开始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发动进攻,并拟定了10月14日总攻瑞金、宁都的计划。在缺乏主动出击的思想指导下,眼见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博古、李德等人决定提前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7日,夕阳西下,秋风瑟瑟,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八万余人从于都、花桥等10个渡口,踏着浮桥,跨过于都河,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
历史决定个体的命运,更决定于个体的选择。
在《凤凰浴火》中,编导者还让红军第34师100团团长韩伟之子出镜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湘江之战中悲壮故事:1934年12月1日中午,当军委纵队终于渡过湘江时,完成了所有殿后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已经陷入敌军的层层包围。眼看渡江无望,从一个距离湘江凤凰嘴渡口还有70公里的小村落里,他们开始向与中央红军完全相反的方向突围。
怎么办?如果部队继续向湘南撤退的话谁也走不脱,于是红34师指挥员决定,分头突围。师长陈树湘命令第100团团长韩伟说:你率师的主力继续东返湘南,我率领101团的余部做最后的掩护。其实,谁都明白,最后的掩护意味着什么。结果韩伟说:你是师长,只要你还在这个师他就在,你带着主力部队东返湘南,我带100团做最后的掩护,把敌人引开,万一突围不成就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结果团长韩伟被敌人包围,为了不被俘虏,他带着战友们跳下了悬崖。师长陈树湘在突围的过程中受伤被俘,在被押解去往湖南的路上,他生生扯断自己的肠子自尽。此后,敌人竟割下他的头颅挂在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就这样,红军后卫师师长用最为悲壮的方式,向世界宣告红军的英勇不屈与非凡的战斗意志。
在《震撼世界的长征》中,红军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在长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当陈诚率领“围剿”大军占领瑞金时,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坚守中央苏区的红24师以及地方部队1.8万人在项英、陈毅等人的领导下,以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大造声势、吸引敌人。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红军老战士蒋本兴,当年是红28军的一名连长,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以后,他们部队奉命坚守根据地开始了3年游击战争。
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特意转述了陈毅描述那段经历的话:从那时起,我们就像野兽一样生活。
事实就是这样,红军将士为着心中的信仰,以铁的信念生发的红色基因像种子一样播撒在长征路上,并一代代传承至今。
发现:解构与重塑的意义再造,使精神的价值更觉厚重
纪录片的灵魂,在于对纪录对象的故事性表述,而真实细节的抓取,是故事丰满的关键所在。
编导者在策划构想中写道:片名叫《震撼世界的长征》,那么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到底是什么?是战场传奇?人物命运?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不屈不挠的信仰?总之,震撼世界必须从震撼心灵开始,绝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心灵,而是全人类的心灵。人是精神文化的活的载体,震撼世界是从震撼人心开始的。
面对红军长征这个重大历史题材,其事件本身空前庞杂而壮阔。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挺进湘西——转兵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两年时间,总共两万多里的征程,红军从出发时的25万余人,锐减至三军胜利会师时的4万余人,其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啊!
如此丰富的素材,镜头是永远取之不尽的。因此,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撷取、遴选可用的史料是反映历史的出发点,还需要依托于可靠、富有责任感的历史性评断,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事实和有价值的信息,强化真实感,达到揭秘之效,提升作品的文献性品格。
《震撼世界的长征》编导者们从心灵出发,深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去感动观众。首先,在故事结构上,将万里长征分为8个片段予以呈现:在《红色迷雾》中探询长征的起源及长征精神吸引世界目光的原因所在;在《凤凰浴火》中求解湘江血战带给红军的反思及转机;在《艰难抉择》中苦寻红军出路;在《伟大转折》中确立前进方向;在《突出重围》中创造战争奇迹;在《挑战极限》中验证生命能量;在《坚定北上》中彰显正确道路;在《精神永存》中再造奋斗荣光。而在每一片段中,依据事件本身牵涉的人和物,让旁观者(如,美国记者《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索尔兹伯里的后人、俄罗斯著名学者《毛泽东传》作者潘佐夫、法国历史学家《毛泽东:雄关漫道》作者阿兰·鲁林等人)和当事者(如红军将士本人或后代)纷纷出镜,或自述,或转述,或让档案文物说话,以同期声和解说、字幕交替出现,于细致入微的讲述中,佐证事件的真实性,表明其意义所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伟大转折》中,关于遵义会议如何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的过程。
摄制组在贵州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访到102岁的王道金老人。他得知摄制组要来,特意换上了崭新的红军服。每一个想要了解遵义会议真相的人都希望能采访到这位老红军,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遵义会议的见证者。
1935年初,中央红军占领遵义,把几十万敌军远远甩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既为部队赢得了短期休整的机会,更为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创造了必要条件。
王道金当时担任红三军团警卫连长:我那个时候当连长,当警卫连长,就是知道要到遵义开这个会,但是这个名称,那个时候也没有对下面这样说,中央军委说三军团的重要任务是要保证遵义会议开得好,白天晚上都要放哨、警戒。
而美国历史学家《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则写道:毛泽东到了遵义之后,他就寻求(志同道合的)盟友,审视(红军遭受的)失败,(红军)为什么会从江西被赶走?为什么湘江战役有这么大的损失?
毛泽东的反思正是红军一线指挥员的困惑。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始于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对“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的不满情绪,此时达到顶点。许多红军将领直至基层干部战士,从红军创建以来的经验教训中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了。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的呼声渐起。
在此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上,博古和李德勉强同意改变进军方向,但对造成巨大伤亡的军事指挥问题只字不提,这令毛泽东格外焦虑却又耐心地做着争取支持的工作。
罗斯·特里尔又写道:曾经有人问他(毛泽东),有没有自己代表少数人意见,无法劝服多数人的时候。他说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要等待,不能放弃。
多年之后,《毛主席语录》里曾经有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然而当时,对于毛泽东来说,他需要一个说服众人的机会。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编导运用人物讲述、史料旁证、原址再现等多线交织的结构方式,把遵义会议这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点,全景式地展现给观众。尤其重要的是陈云记录遵义会议手稿的展示,这份1957年从俄罗斯运回中国的手稿档案问世,使遵义会议的诸多谜团才逐渐被揭开。
这份手稿是会议结束后向全军传达会议精神时,由陈云亲手写的传达提纲。提纲中清晰地记载遵义会议持续了3天,并最终作出如下决定:
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指定洛浦(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手稿记录的历史表明,遵义会议提高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地位,结束了博古、李德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这些内容,是我们目前所见的遵义会议最完整的详细记录。
而中国摄制组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找到的李德所有档案(全球范围内首次公开)及其后来李德所著回忆录《中国纪事》,也从一个侧面对遵义会议提供了旁证。
距离产生美。重大历史事件,也需要拉开时间的跨度,才能摒弃局限和偏见,让人性之光更加美丽夺目。时光流转,当年持不同政见、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观点的人,也对长征的意义、价值重新打量。所有的指向,都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精神探究和价值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说,《震撼世界的长征》对长征精神的重塑,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范本。
(作者:余彦隆)
长路漫漫,梦想从不曾停下脚步
——写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播出之际
士言工作室 鲁晨
“当时光将一切慢慢凝固/心依旧柔软如最初/多少伤痛依然全部捧出/万水千山把梦追逐……往事回放 一幕一幕/梦想从不曾停下脚步”。
当黄绮姗那富有时空穿透力的嗓音,震撼着穿透我情感与思维的时空时,我的眼前,是一幅幅从不曾幻念过的情景。是的,是那些从不曾停下的脚步,从不曾驻足的队伍,从不曾屈服的身影,从不曾暗淡的精神,在万水千山、丛林沟壑间,在硝烟战火、血泊横流里,前行,前行,前行……
像不约而同,像约定俗成,像为了完成某种视角的见证,当时间引领我们共同翻晒某一段历史的时候,那些风景,那些音容,以及那些错落于山谷河越间的浪漫与诗情,那些跌宕于脑海心田里的悲歌与长风,是否也依然缠绕在梦想的身侧,倘佯于头顶的青空?
在历史冷静而清晰地注目下,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还原一个真实而温暖的眼神。
以及,还历史一个更为立体与从容的回声。
氤氲于《震撼世界的长征》里里外外的,都是这个深秋最浓郁的情愫,最厚重的追思。
以及,那一幅幅取景更为别致,却底色纯正的倒影。
这是一系列倾注了太多情感与追求的伟大建筑。
从构思到设计,从图纸到操作,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景仰与尊崇,都见证着参与者对自身工作状态与精神追求的责任与付出。
两年时间,由虚到实,由中到外,由全军电视宣传中心的两届党委到具体员工,由涉及拍摄的每一个地点到每一件器材,都被赋予了一种比技术本身更严苛的素养:
以世界的眼光,国际的视角,平视长征,透视长征,当然,也精观长征,微观长征。
从而,完成这一更具立体效应的长征图景。
从而,合成这一更具人文效应的长征情景。
从而,拼成这一更具国际效应的长征盛景。
在这里,事实是一道道更多维的风景,风景也是一件件更多维的事实。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加坡、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印证着宣传中心专题部魏纪奎主任与其团队的艰辛与汗水,也同样印证着新的长征者们对真相的求索与瞻仰。
美国前情报研究副助理国务卿陶涵;美国历史学家、《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法国历史学家、《毛泽东:雄关漫道》作者阿兰·鲁林;美国记者斯诺亲属;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侄女等……这些世界著名专家学者、历史见证者及他们的后人,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描述,为观众展示着又一个外界眼中与众不同的长征。
看吧,这些真实存在过的事实,虽历经时空变幻,却依然栩栩如生:
英国传教士薄复礼讲述被红军俘获经历录音、李徳“反省录”手稿、日本“极秘”文件、宋庆龄亲笔书信、埃德加·斯诺原声录像……
一件件历尽艰辛寻找查证的历史资料,将首度通过荧屏向全世界公开,还原那个血火交织原汁原味的长征。
历史充满了温暖,历史也同样冰冷刺骨。
对于任何一段历史,我们能基于真相所选择的,只有视角。
但这里的视角是公开而坦诚的,当然,也是蕴含着人性光热的。是的,这里的长征,喷薄着人世间更为真实的生与死,黑与白,冷与暖,真与假,甜与苦,情与爱,血与泪,哭与笑……
《红色迷雾》《凤凰浴火》《艰难抉择》《伟大转折》《突出重围》《挑战极限》《坚定北上》《精神永存》。
这8个纵横交错的时空片断,有如8片精美的历史贝壳,串起了长征的另一面峰颜,也立起着长征一如既往的高度。
展开《震撼世界的长征》这幅宏伟画圈,鲜活地跃动于我们眼前的,是一部以国际化视角、采取国际主流叙事理念来解读“长征”的立体化经典之作。
在这里,你会看到什么呢?
你会看到——
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士兵;伟大的队伍,伟大的个人;伟大的事业,伟大的情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信仰;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度……
影片简介
电视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是我国第一部以国际化视角、采取国际主流叙事理念来解读“长征”的纪录片。
这是一部全球范围内的红军长征影像志。摄制组历时两年,先后奔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加坡、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采访与长征相关的当事人及其后人;采访包括美国前情报研究副助理国务卿陶涵在内的世界顶级专家;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回忆录手稿、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亲笔书信、斯诺原声录像、英国传教士薄复礼采访录音、台湾绝密档案等大批珍贵史料首次曝光。该片于2016年10月17日在央视、湖南卫视、湖北卫视、北京纪实卫视、金鹰纪实卫视及多个网络平台播出。
节目梗概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推出8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该片由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军事纪实》团队策划拍摄而成,全片共8集,每集50分钟,总时长400分钟,采用全高清4K拍摄。摄制组先后奔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拍摄采访,严谨细致地搜寻关于长征的珍贵史料,打造出了一部史料丰富、采访扎实、内容详实、视角独特、叙事严谨、画面精致的文献纪录片佳作。
据悉,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分为《红色迷雾》、《凤凰浴火》、《艰难抉择》、《伟大转折》、《突出重围》、《挑战极限》、《坚定北上》、《精神永存》8集,以长征发生的时间为叙事顺序,以历史事件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为切入点,回顾了从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到1936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重大历史节点和历史事件,并创新性地采用国际视角对8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角度新颖、素材丰富、细节鲜活,令人耳目一新,在国内同题材纪录片中可以说是创新之举。
分集梗概
第一集《红色迷雾》
1934年10月,于都河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即将被改写。
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震撼世界,却留下了未能全面报道“长征”的遗憾。
1984年,著名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继承斯诺遗志,在76岁高龄重走长征路。
其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珍贵手稿,为我们揭开了此次长征之行的幕后故事。
在台湾曾经的情报单位,一批刚刚被解密的资料生动还原了红军长征之前的生活面貌。
拨开历史迷雾,探寻长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第二集《凤凰浴火》
对于刚刚踏上长征路的红军将士来说,湘江,即将成为他们的生死河。
从德国慕尼黑的小镇到莫斯科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摄制组亲身走访,还原真实的李德。
从蒋介石的日记和书信中,挖掘此次战役部署的台前幕后。
五十年后,当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重走长征路时,虽未亲身到达湘江,但他对湘江战役的理解不仅是悲壮,更是这一血战带给红军的反思以及转机。
第三集《艰难抉择》
惨重的湘江战役后,经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一度被边缘化的毛泽东活跃起来。
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摄制组查阅大量从未公开的历史档案。
逐一呈现长征中鲜为人知的秘密。
红军在危难关头的自我修正,正是吸引澳大利亚出版商凯文.威尔顿父子两次重走长征路的重要原因。
此时的红军精神面貌如何?他们如何吃?如何住?如何行军?在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收藏着一段瑞士传教士薄复礼的采访录音,他讲述的,正是自己亲眼所见长征中的红军。
第四集《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转折。
澳大利亚摄影师凯瑟琳,不远万里来到遵义拍摄了大量照片,但她心中依然对这场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和文字记录的会议充满了疑惑。
曾经创作过著名漫画形象哆啦A梦的日本漫画家藤子不二雄,曾创作过一幅以毛泽东长征为主题的漫画,在漫画中诠释了他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次命运转折的理解。
在莫斯科,一份陈云在1935年向共产国际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手稿被公开,这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关于遵义会议决定和中央领导集体情况的唯一详细记载。
第五集《突出重围》
四渡赤水、穿越彝人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领导红军一次次突出重围。
1935年1月31日,英国《太阳报》一则题为《蒋介石已经将红军驱赶进云南山区》的消息格外醒目。
1978年,曾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来到泸定桥边,他说,“要是渡河失败……那中国后来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1984年,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在赤水河畔,他称赞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2016年,他的儿子追寻父亲的足迹,踏上长征旅途。
第六集《挑战极限》
1935年6月到9月期间,红军在长征路上翻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最为神秘和悲壮的死亡行军。
1936年12月,法国出版的《救国时报》上刊登了名为《雪山草地行军记》的长篇报道。外界为何是在一年后才知晓它的详细过程?
长征结束50年后,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不顾身体安危来了。80年后,美国好莱坞影星和音乐人也来了,他们将用亲身体会来告诉你极限挑战的感受,以及信仰的强大力量。
第七集《坚定北上》
1960年10月,斯诺问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回答,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
在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这一篇章被命名为“光明与黑暗”。
在日本东京的防卫省防卫资料馆里,大量历史资料显示,毛泽东及党中央做出北上的决定是根据国内外形势最终形成的。
2016年,来自德国与瑞士的历史学家特地重走了这段长征路。
第八集《精神永存》
自从“长征”通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八十年来,各国政要、知名学者、普通百姓,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法体验和研究长征,很多人一生与长征结缘。
从斯诺与妻子海伦的往来书信到珍藏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档案馆内的延安老照片,本片将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素材展现长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节目首度公开斯诺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拍摄的影像资料,以及斯诺采访原音。
主题曲:
曲目:《漫漫长路》
作词:玉镯儿 作曲:栾 凯
演唱:黄绮珊
(链接MV)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09:27
目录
概述
幕后制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