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拼音:wù lǐ kàn huā)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的一生,大多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却并没有因为自己境遇不顺而减弱。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正在
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听到史朝义兵败自缢而死,叛军在蓟北(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位于河北北部)老巢的余部投降的消息之后,兴奋地一气呵成吟咏出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诗句。诗的大意是:“我在剑门以南的梓州,忽然听说朝廷收复了蓟北,这个消息刚一传来就叫人激动得泪水都浸湿了衣襟。妻儿们也好像把一切忧愁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简直就是欣喜如狂,都在忙着收拾诗书,准备离蜀到洛阳去了。”
杜甫到了晚年虽然贫病交加,只得以舟为居,到处漂泊,但他仍然眷念着人民,盼望和平,使人民能有安定的生活。公元770年(
大历五年),杜甫漂泊到长沙后,吃住全在船上,正巧又是小寒过后,清明临近的时节,病重垂危中的杜甫,就要离开人世了,还写出了一篇名作《小寒食舟中作》,诗的大意是:“在小寒时节,面对良辰美景,我已是重病之身,只能勉强地吃点生菜冷饭,喝上两杯酒。饭后只能倚靠着小小的几案戴着隐士的鹖冠,回忆着自己以往萧条的身世。此刻,春水方生,人坐在船舷边,仿佛是在天上航行一般。人老了,偶尔看一看那岸芷汀兰,两眼就像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近处一对对蝴蝶相互追逐戏耍;远处,一片片浮游水面的白鸥在湍急的流水里时隐时现。然而更使人愁思遥望的,是那万余里的青山白云之外,正北方向的长安城啊!”后来,人们便把诗中“老年花似雾中看”一句,简化成“雾里看花”这句成语。
雾里看花,所看到的事物与事物本身本就有着差别,其根据所看到的事物做出的决定自然与预期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进退纵横,游刃有余。一个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对事物有着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生何去何从,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决断。
宋·
赵蕃《早到超果寺示成父且约归日携家来游》:“雾里看花喜未昏,竹园啼鸟爱频言。”
清·
查慎行《院长折园中杂花见贻以诗索和次答》:“雾里看花未属厌,烦分春色到穷檐。”
清·
田兰芳《与学博樊先生书》:“于诗文不传之妙,茫如雾里观花。”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