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文帝时,文琴之子杨秀封为蜀王,杨秀爱琴,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由于这位蜀王的喜爱和提倡,蜀地的制琴名匠辈出。至唐代,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大规模地制琴,如当过二十年宰相的李勉就“雅好琴,常斲桐,又取漆筩为之,多至数百张。”古琴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蜀地已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他们所制的琴被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唐代蜀地是制琴的最佳基地,其中四川雷氏最负盛名,雷家世代斫琴,以雷威最为著名。雷威斫琴从不
墨守成规,做琴一般都用桐木,但雷威有时就用松杉木。他常在寒冬腊月畅饮一番,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进入深山,站在树下听风吹树木的声音。如果树木发出延绵悠扬的声咅,就取材做琴。而据
苏轼《杂书琴事》所载,雷公琴的特点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加反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正由于雷公琴的这些优点,“贞元(公元785年-804年)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
雷家有名的琴匠在雷威之前的有雷俨,曾做过唐玄宗待诏,雷威以后的有雷珏、雷文、雷会、雷迟、雷霄等。其它有名的制琴名家还有郭亮,江南的制琴名手则有沈镣、
张越等。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唐代古琴,长122厘米,木漆螺蜔,红漆面,十三螺钿徽,细蛇腹纹,腹有“九霄环佩”篆书及“夏氏泰符子孙永宝”篆书刻印,再下有“清秋”古篆方印,侧有“
乾隆御赏乡泉韵磬”刻款,外附上有
楷书“宋制九霄环佩——大清乾隆辛酉年制”黑漆盒,乾隆辛酉年即公元1741年,盒盖内有乾隆题铭:“当春扣角,及秋扣商。四时汁序,品汇普昌。揔其众紖,宫磬淋浪。爰乃庆云,浮景风翔。醴泉涌甘,露瀼大专。洋洋为斯,为桐材之良”。现为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大圣遗音琴,唐代,神农式,桐木斫。髹栗壳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补,纯鹿角灰胎,发蛇腹间牛毛断纹。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圆形龙池、径7.6厘米,扁圆凤沼为12厘米长,1.2米宽,龙池上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俱系旧刻填以金漆。腹内纳音微隆起,其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响亮松透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生动,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现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为落霞式,通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为
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现藏于
浙江省博物馆。
“彩凤鸣岐”中的“岐”是指岐山,在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北。“鸣岐” 一词出自《
国语》第一卷,大意是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鸣叫。凤凰是一种十分吉祥的鸟,身上有五颜六色的花纹。所以,以“彩凤鸣岐”为琴名,是一种吉祥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