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遗音琴
唐代古琴
大圣遗音琴是传世唐代古琴中最为完好的一件。琴腹内池的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此琴制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应为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四字款表明这是一件宫廷用物。
文物简介
此古琴为圆首内收狭尾,项、腰各作内收浅弧形,相传为神农式,琴面浑厚略呈半椭圆状,项、腰作圆棱。通身漆黑色,退漆处露栗壳色及部分鹿角灰胎,以朱漆修补,发大小蛇腹断间细牛毛断纹。金徽。琴底发波浪形细纹断。圆形龙池,直径 7.6cm,扁圆凤沼,长12cm,宽2.9cm。琴面为桐木斫,色黄质松,纹直而密,小弦外侧自岳山至少徽有拼合痕,纳音微隆起。紫檀岳尾,制作细润精致。额下由轸池向外微坡,护轸系原作,岳、尾均有后换痕迹,装旧青玉轸足一副,足雕葵瓣纹,轸作6棱尖底,系明黄丝绦长穗。
琴池上方刻4cm许草书“大圣遗音”4字,池下方刻8.1×7.6cm细边粗笔方印,篆“包含”2字,池之两侧分别刻2cm许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4句16字。龙池内两侧上下有3cm许朱漆隶书腹款“至德丙申”4字。琴背铭文均系旧刻,曾填以金漆,字口均已断出。
我们熟知的“琴”字原先即特指古琴,谓之“古”乃因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流传悠远,高韵雅音,贯越千年,不绝如缕。无论是皇家的庙堂之上,还是隐士的上林之中,无论儒生、道士还是僧人,都有倾听者、倾慕者和擅长弹奏的大家。琴音中融会了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本源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大圣遗音”琴是最珍贵的传世古琴之一。此琴原宝藏于宫中,随着清王室的衰落,昔日的古琴雅音渐被遗忘。清逊帝溥仪被逐出宫,故宫收归国有后,清室善后委员会进行点查时,在养心殿南库墙角发现此琴时,其似已被遗弃很久。当时,琴上既没有弦,也没有琴轸,架起琴弦的岳山也崩坏残缺,又因屋常年漏雨,琴面大部分积上了一层厚厚的水垢,惨淡的灰白色看上去就像琴的漆面脱落殆尽的样子,于是,这张稀世珍琴竟被登记为“破琴一张”。1947年,我院王世襄先生发现,并鉴定为唐琴。又经古琴家管平湖精心修理,恢复了漆色、断纹与金徽的原貌。此琴以指扣琴背,音坚松有回响;按弹发音清脆,饶有古韵。我院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管平湖先生的弟子)认为此琴可称故宫博物院最珍贵的一张古琴,可以做为鉴定唐琴的标准器
大音稀声《大圣遗音琴》
至德元年(756年)
通长120厘米
肩宽20.5厘米
尾宽13.5厘米
厚5厘米
底厚1厘米
文物历史
传世古琴中以唐代所制琴最为久远珍贵。现在我们所见的古琴成熟形制至少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从传世和出土文物来看,唐琴的制造可称登峰造极,尤以当时雷氏家族所斫之琴最副盛名,又称“雷琴”。唐代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退休做了太上皇,他的儿子李亨继承皇位,开始整饬唐王朝的烂摊子。新朝新气象,也许这张琴就是为新君登基治礼作乐筹备制作的,原是一张中唐宫琴。
幸运的是这张古琴能为历代文人、琴家和帝王所珍重,传世千年。更幸运的是,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它又遇上了识琴的慧眼,并经古琴大师修复,宝藏至今。
有如神灵看到这张木质古琴,幽幽然然,我总在寻思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难道就没有神灵么?不过是一块无觉的木头,有了神奇的丝弦,它发出的渺渺妙音,就能够穿透凡俗,带你进入心灵贯通的广阔彼岸。诉诉咽咽,似有无限欲说,其音调如此超然、苍茫,才前又止,环环绕绕,不厌缠绵琐细,悠然地触动你的心弦,直入你的心底。
一件奇物
收藏家的眼光中,这件“唐琴”,无疑是一件稀世之宝。按琴音的品位,顶极声调应具有九种品质--“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称为“九德”。自铭“大圣遗音”古琴,世上现存只有两件。难怪清代皇帝要把它入藏寝宫——南宫。
风雨侵袭
独具心曲的人君,当年恐怕少不了夜静之时玩赏,一快好古的闲情。当年查点溥仪出宫后遗物的人曾吓过一跳,因为经历多年的风雨侵袭, 这件稀世的珍宝,漆面已经结满水锈,不成样子。剥去岁月的这层锈蚀,完好的漆胎,依然光亮可见,足见此器制造之精良。
以指扣琴背,音坚松有回响,按弹发音清脆,饶有古韵。
参考资料
“大圣遗音”琴.故宫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5 13:18
目录
概述
文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