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H2560),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
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建造历程
建造方案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被分解为114个分段分别建造,然后合成11个大分段,最终合拢拼装。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项目采用资源管理系统,对项目预算、
采购程序、
合同管理、经费使用等进行全方位管控,特别是采用电脑建模方式,先根据基本设计图纸完成全船建模,然后根据详细设计进行修改,尽量提前解决连续建造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工艺问题,减少浪费和返工,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雪龙2”号是中国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和“雪龙”号之后的第4艘极地科考船,也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吃水7.85米,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至15节。船上可搭载科考人员和船员共90人,续航力为2万海里,自持力在额定人员编制情况下可达60天。能全球无限航区航行。
该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该船还是一艘智能化船舶,能实现船舶和科考的智能化运行和辅助决策,并搭载一架莱奥纳多AW169型
直升机,具备出色的应急及保障支撑能力。
建造进程
2016年年底,新建极地
破冰船在江南造船(集团)举行开工点火仪式。
2017年9月26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开始连续建造。
2018年9月10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下水,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2019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完成“雪龙2号”的建造,并开始进行南北极试航。
2019年7月11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正式交付使用。
2019年9月28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
雪鹰301”(AW169型)直升机在深圳市南头直升机场交付。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中国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八所”)与芬兰阿克北极公司联合设计、首艘自主制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
基本设计由国外完成,国内设计院、船级社、船企负责详细设计、施工设计、建造工艺等的优化、审核。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不断优化与细化设计,完成了详细设计和审图、建造工艺制定、关键技术攻关、科考设备采购等各项准备工作。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造。该船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具备艏艉双向破冰能力,艏向能在覆盖有0.2米厚积雪的1.5米厚冰层上以2~3节的速度连续破冰航行;
“雪龙2”号船体强度达到PC3级,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这意味着“雪龙2”在冰区具有更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将极大拓展中国的极地考察区域,并延长考察时间。
动力系统
雪龙2号船上安装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配备DP-2动力定位系统、月池系统、各频段声学探测等各种设备。船舶建造工艺复杂,采取分段制造、总体拼装的建造方法。
探测功能
“雪龙2”号船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该船可实现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并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船舶机动能力大幅提升。
运用特点
一是符合国际最新规范。2013年,上观新闻记者吴刚在伦敦参加会议时,预感到新的国际极地规则将出台。在率队设计“雪龙2”时,他们将这些规则作为设计准则,使其成为全球第一艘符合国际最新规则的极地科考船。
二是安全性高,通过结构设计,具有很强的防寒能力,也很环保。
三是破冰能力强,达到PC3级,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况下,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而且,它采用双向破冰设计。在遇到很难“拱”的冰脊时,船体可以转动180度,让船尾变成船头。尾部的螺旋桨能在海面下削冰,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从而突出重围。
四是智能化,拥有智能机舱,便于飞机在甲板上起降;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船体全寿命监测,如与冰面刮擦后,能自动预警。
性能数据
航行动态
试验航行
2019年5月31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开启船舶航行试验。本次“雪龙2”号试航预计15天,主要航行范围为东海海域。其间“雪龙2”号项目组将根据《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航行试验大纲》,针对全船46个系统,约200台套的设备开展全面的功能性试验。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振动噪声、水下辐射噪声和智能系统等8个项目是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不同于一般船舶的核心项目,本次试航将进行专项试验考核。
2019年7月11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上海正式交付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使用。“雪龙2”号交付以后会进行科考试航,验证科考设备安装后的性能。科考试航结束以后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
2019年8月15日,“雪龙2”号从上海起航,前往南海海域执行试航任务。本次试航预计36天,分为4个航段,主要目的是完成“雪龙2”号科考甲板支撑系统、走航观测设备、水下声学设备、拖曳观测系统、底质沉积调查取样系统、实验室系统和其他调查采样设备的性能测试,并对上述科考设备现场验收,同时开展船员独立操船技能训练。
2019年8月16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针对实时自动走航式多参数剖面测量系统开展海上测试,并首次投放拖鱼采集数据。
2019年11月27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26日完成首向和尾向破冰试验。
科学考察
2019年10月13日,“雪龙2”号及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抵达深圳蛇口邮轮母港CR2码头,参加于14日开幕的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雪龙2”号在深圳期间于10月14日全天和10月15日上午举办公众开放日、科考队员进校园“开讲”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10月15日下午,“雪龙2”号船还将举行首航活动,从深圳出发奔赴南极,开启“雪龙2”号船首次出征暨执行国家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
2019年10月24日,雪龙2号首次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于11月4日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靠港期间进行了燃油、淡水、
食品和备件补给,并迎来33名考察队员上船。此时船上共有89名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进行补给和人员轮换后,前往南极
中山站。随后进行南大洋的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回国。
2019年11月8日11时,雪龙2号起锚,准备用大约4天时间穿越“咆哮西风带”。
2019年11月20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进行了首次陆缘冰破冰作业,抵达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首个目的地——中山站附近海域。
2019年11月23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了
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以连续破冰和冲撞破冰的方式,为“雪龙”号海冰卸货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1海里约合1.85公里)的冰上航道。“雪龙”号沿着这段冰上航道,到达更靠近中山站的预定卸货点,冰面雪地车运输和空中直升机吊运等南极冰上联合卸货全面展开。
2019年12月1日,“雪龙”号与“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停靠中山站固定冰外缘,相距约500米。计划从“雪龙”号船上卸下的1450吨物资中,已运达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的物资达1253.9吨,其中直升机吊运466.4吨,雪地车运输787.5吨。
2019年12月3日,“雪龙2”号协助“雪龙”号完成在中山站卸货等任务后,启程前往了位于
宇航员海进行大洋科考。
2019年12月6日,3只
帝企鹅在围观“雪龙2”号约半小时后跳入海中。 当日,“雪龙2”号在
普里兹湾海域一处浮冰处的海域作业时,充满“好奇心”的3只帝企鹅从远处赶来围观“雪龙2”号。约半小时后,3只帝企鹅跳入海中,“心满意足”地离去。 12月3日至12月7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在南大洋
普里兹湾进行多学科科考作业。2019年12月24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4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进行综合科考。
2020年1月5日,新华社在“雪龙2”号传回消息,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首次用大型底栖生物拖网在
宇航员海开展底栖生物调查,这是中国在宇航员海首次开展
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海洋生态调查包括
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个类群。同一天,科考队员在同一海域还布放了一套时间序列
沉积物捕获器潜标。
2020年1月10日,“雪龙2”号完成宇航员海综合科考后,从宇航员海的密集浮冰区出发,向北穿越
西风带,前往南非
开普敦进行人员轮换与物资补给,随后将奔赴
南极长城站。
2020年1月11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在“雪龙2”号上释放了第一个
探空气球。科考队员将在在穿越西风带期间保持每天释放4个、每次间隔6小时,持续释放6天,以探测不同高度的气温、风速、风向、气压和湿度等气象要素。南大洋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西风带则是南大洋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
2020年1月1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经过东经23度11分、南纬40度的印度洋海域,顺利穿越“
咆哮西风带”,驶向南非开普敦。
2020年2月15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
南极长城站卸货任务,离开长城站附近海域,驶向正在建设中的罗斯海新站。
2020年4月22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了历时183天的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凯旋归来。返回上海
外高桥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人员入境、分流转运实行闭环管理。
2020年4月23日,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已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此次南极考察队共由394人组成,历时198天,两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完成南极陆地科学考察与工程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既定任务。
2020年7月15日,由
自然资源部组织的
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雪龙2”船继顺利完成南极首航后,首次承担北极科学考察任务。
2020年9月27日,“雪龙2”号靠泊中国
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上海)码头。
2020年11月2日,“雪龙2”号船解缆起航,结束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设备检修和保养工程。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该次考察计划航程3万余海里,第37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开展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并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业务化监测任务。同时,还将开展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工作。
2020年11月10日,南极考察队出发,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
2021年5月7日,“雪龙2”船返回
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完成;同年9月28日,
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完成。2023年7月12日,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现场考察任务;同年12月28日,“雪龙2”号大洋队开展首次考察作业。
2021年7月12日上午,外高桥边检站为“雪龙2”号“一站式”办理船舶和人员出境边检手续,助力搭载62名科考队员的国产科考破冰船前往北极执行中国第12次北极科考任务。
2021年9月28日,“雪龙2”船返回上海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本次考察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北极生态环境,在北极公海区域采取走航观测、断面调查等方式,顺利完成海洋、生态等综合观测,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2021年11月23日上午,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第二批队员101人随“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长城站等地执行科考任务。
2022年4月20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完成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沪,本次极地考察任务由“雪龙”号及“雪龙2”号共同开展。
2022年10月26日和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255名队员分两批搭乘“雪龙2”船、“雪龙”船从上海出发,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3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
2023年4月6日,记者从上海边检获悉,“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开展,其中,“雪龙”号已于4月3日返沪。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介绍,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考察队于2023年4月6日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2023年6月17日至22日,雪龙2号,首次开展科教融合教学航次,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的50名师生搭乘“雪龙2”号,在东海海域进行为期一周的海上实践。
2023年7月12日,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现场考察任务。央视网记者也随船出发,全程记录该次北冰洋科考进程。本次考察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计划2023年9月下旬返回上海。7月20日报道,“雪龙2”号船已经驶入太平洋。北京时间7月24日16时34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极海域航行,即将开始科考作业,记者也随船全程记录中国此次北冰洋科考的进程。8月17日,中国“雪龙2”号破冰船正在驶向北极,已到达北纬84度。
北京时间2023年8月20日下午,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加克洋中脊附近海域,开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作业。
2023年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
2023年9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考察队还将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等5个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等综合调查监测。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9日22时,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预计于11月15日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完成物资补给和新队员登船后,将前往南极中山站。“雪龙2”号预计于11月21日抵达新西兰利特尔顿,完成物资补给和新队员登船后,将同“天惠”轮货船组队一同驶向罗斯海新站所在区域。北京时间11月22日凌晨,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停靠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将开展物资补给等工作并接7名新队员上船。11月24日晚,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离开锚地,启程穿越
咆哮西风带。11月26日,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正在穿越“咆哮”西风带。11月28日,成功穿越西风带,将驶入罗斯海外围浮冰区。北京时间11月29日深夜,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进入浮冰区。两船随即开启冰区航行状态,“雪龙2”号开始为“天惠”轮破冰引航。预计将于12月6日前后穿越浮冰区,抵达罗斯海新考察站附近。12月6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成功抵达罗斯海新考察站附近海域,将开展卸货作业和人员登陆工作。北京时间12月12日晚,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罗斯海新考察站完成物资卸运和人员登陆工作,并接上23名韩国考察队员,驶向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北京时间12月23日凌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再度停靠新西兰
利特尔顿港,开展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替工作。12月25日,“雪龙2”号完成物资补给和队员轮替后,驶离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前往阿蒙森海开展科学考察。12月28日,“雪龙2”号大洋队在西风带开始投放抛弃式
温盐深仪,进行水文环境走航调查,这也是大洋队首次开展考察作业。
2024年1月4日下午,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到达作业海区——
阿蒙森海。
北京时间2024年1月1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大洋队完成阿蒙森海海域潜标回收和布放作业。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2日,随着最后一个抛弃式温盐深仪作业结束,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大洋队完成了本航次走航及大洋调查任务。北京时间1月27日下午,完成大洋调查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抵达新西兰利特尔顿港,进行队员转运、物资补给。
2024年1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利特尔顿港举行了公众开放日活动。北京时间1月29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驶离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前往罗斯海。
北京时间2024年2月5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抵达罗斯海新站附近海域,新站验收组将对新站主体建筑开展验收工作。
2024年3月7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南极秦岭站载上考察队员,启程返回中国。本次考察期间,“雪龙2”号已航行2.5万余海里,7次穿越西风带,顺利完成秦岭站建设保障任务,执行阿蒙森海大洋调查,在新西兰利特尔顿港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并在赤道附近成功救援一艘遇险船只和船上4名船员。此外,“雪龙2”号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帮助运送23名韩国考察队员从韩国张保皋站前往利特尔顿港。3月18日,“极地科研与气候变化”展在香港科学馆开幕,展出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的极地探索任务及成果。3月29日,“雪龙2”号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船时2024年3月29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2024年4月8日至12日,“雪龙2”号首次访问香港,随船的包括国家第40次南极考察队及国家自然资源部率领的30人代表团。届时,公众将可免费登船参观。4月10日6时26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靠山东青岛,标志着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4月16日8时45分,“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返航“回家”,靠泊在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本次极地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8.1万余海里,在时间紧、任务重、恶劣环境频发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建设南极秦岭站等各项考察任务。
2024年7月5日,中国第十四次北冰洋考察队“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山东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起航出征。
2024年11月1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奔赴南极。本次考察任务继续由三船保障,其中,“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此次考察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其中包括: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本次考察将历时近7个月,预计于2025年5月返回国内。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11月5日上午,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迎来南极大学分校开班仪式。11月6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雪龙2”号穿越赤道,驶入南半球。11月19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开始穿越“咆哮”西风带。11月28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抵达南极中山站外围陆缘冰,在破冰到达预定停船位置后开展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11月29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兄弟”对南极中山站外围陆缘冰进行破冰作业。“雪龙2”号在前负责破冰引航。北京时间11月30日晚间,在经过一年的南极越冬后,中山站越冬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12月2日,中山站已经为即将到来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开展卸货作业,提前做好了准备。12月21日下午,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永盛”号货轮于南极水域会合,两船将共同前往秦岭站。12月22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区域第一阶段卸货任务圆满结束,共卸运物资1158.8吨,回运物资115.9吨。本次卸货作业,考察队通过“雪龙2”号海冰卸货282吨物资,“雪龙”号已经起航离开中山站附近海域,按计划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继续开展卸货作业及科考任务。12月25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与“永盛”号货轮抵达秦岭站海域,并开展卸货作业。本次卸货预计持续5天左右,还将视作业实际情况将部分物资和垃圾运回国。现场工程作业与卸货作业同步进行。
2025年1月6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停靠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开展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替工作。接下来,“雪龙2”号前往阿蒙森海执行考察任务,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
社会活动
2019年11月5日21时15分,首次抵达
澳大利亚的“雪龙2”号接受
塔斯马尼亚州州长
威尔·霍奇曼赠送礼物;
2024年2月7日,
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活动举行,在
北京设主会场,在
南极长城站、
南极中山站、南极秦岭站、北极黄河站、“
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设分会场。
2024年3月22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驶离澳大利亚前往香港,这将是“雪龙2”号首次到访
香港。
2024年4月8日,“雪龙2”号抵达香港,展开为期五天的访问行程。此次是“雪龙2”号首次到访香港,也是继“雪龙”号2004年停靠香港后,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时隔近20年再次访港。“雪龙2”号会于4月9日至12日,向公众开放登船参观,另有一系列活动举行。4月10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与雪龙2号科学家对话”学生会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罗光富亲临现场与超过300名中大学生及本港中小学生交流,分享极地科考成果,同一时间位于南极“中山站”的站长、空间物理学家胡泽骏,负责天文观测的副研究员纪拓,以及负责海冰/气象监测的高级工程师王安良,亦透过视频通话方式,与在场香港学生分享在极地研究的生活和见闻。4月12日,“雪龙2”号圆满完成公众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后,驶离香港,将前往上海。
2024年6月6日—6月7日,
上海市海洋局携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了“雪龙2”号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一同登船参观学习,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海洋文化教育之旅。300余名参观人员登上“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作为船舶的“大脑”,驾驶室保障了船只的航行,参观者们一一浏览了精密的操控仪器,仔细聆听科考队员讲述它们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市民们在引导下还分别参观了物理实验室和通用一实验室,科考队员们展示了他们在极地考察实验中使用的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并介绍了他们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此外,参观者们还前往位于主甲板中部的月池车间,走进
水文作业的主要区域,近距离接触
绞车、
CTD等专业科考工具。
2024年7月3日至4日,“雪龙2”号、“极地”号停靠
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向公众开放参观。
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被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评为第二届优秀海洋工程之一。
2020年12月,“雪龙2”号船员班组获得上海市委、市政府授予上海市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5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第25届“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总体评价
“雪龙2”号2019年首航南极,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双龙探极”时代正式来临。“雪龙2”号与“雪龙”号将相互配合,形成双船作业模式,极大提高极地科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