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石》是由
宋代著名诗人
苏轼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咏物诗写于元祐八年在广州任上。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
天下脊,半掩落月先黄昏。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石卷矗
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
枯榆根。画师争摹
雪浪石,天工不见
雷斧痕。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雪浪石是作者在
定州得到的石,黑色有
白文,白文如水在石间奔流,形似雪浪,遂以大盆盛之欣赏,并将其居室名为“雪浪斋”。此诗既以石为名。全诗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此物僵卧
枯榆根”。诗一开头并非直写“
雪浪石”,而是从“雪浪石”不平凡的来历展开笔墨。写它来自太行山上,然后以雄健之笔
描摹太行山——太行
山势高大雄伟可与
泰山争尊,它的飞狐、上党山脉,地势极高,故曰“
天下脊”,挡住了日月出没;山势之高割开了山东二百郡,气势之大使山西北部人烟稀少。千峰万峦犹如矗立的军帐,崩崖凿断开辟了太行陉口。这样雄伟的
太行山令人敬仰!这块“
雪浪石”出于太行山,是当年与敌人激战时作的“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一句,歌颂此“雪浪石”昔日与敌作战时的非凡经历。此句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驻守定州是为了备边抗敌的雄心。“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
枯榆根”二句,表面上写“
雪浪石”以后僵卧枯榆树根旁,不能再抗敌的遭遇,从而表达了诗人报国不得的悲慨。此是全诗揭示题旨之处。
第二部分从“画师争摹
雪浪石”到全诗结束,写雪浪石现在的处境。“画师争摹
雪浪石”一句颇多感慨,原本是惊落天骄魂的飞石,现在变成了被争摹玩味的观赏石。它既没有天工斧凿伟大痕迹,放在水盆中虽可四面环水,但却发挥不了都江堰的水利作用。“坐无蜀士谁与论”一句,从
都江堰又联想到四川老家,可是眼前没有蜀地老乡,能与谁人
谈今论古呢?此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老翁儿戏作飞雨”以下,写自己将
雪浪石放在大盆中,
激水其上,犹如飞雨,只能“把酒坐看珠跳盆”了。想到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深感到世事变化,一切似在梦境之中,只能以石寄托思乡之情而已。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