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选区(Group Representation Constituency)是
新加坡独自实行的一种
选举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在该制度下的
选区需以几个人组成集体的方式参与选举。相对之参选人1对1的选区称为单选区(Single Member Constituency)。一般认为,实施这种制度而未搭配其他措施(如:
比例代表制)的结果是严重扭曲民意,使
反对党无法将得票率转化为席次。
4至6名候选人(2011年新加坡大选)必须搭档参选﹝最初只需要三名候选人﹞,且其中1人必须是少数族裔(马来、印度或亚欧混血族)代表。选民不能选举单一的候选人,而只能选举一组候选人。得票最高的一组候选人当选,共同进入国会。集选区能有效地阻挡了更多的反对党议员进入议会,而且由于人数上的要求,导致在多个集选区中,反对党根本无法推选出足够人数参选,使得人民行动党无对手
自动当选(walk-over);但是人民行动党政府则宣称,此举保证了少数族裔的参政权,让这些族群也可以在议会中拥有自己的代表。这套设计终于在2011大选被
新加坡工人党攻破了。他们以54.71%对45.29%的得票率,击败人民行动党夺得
阿裕尼集选区。
该制度由
李光耀于1988年提出,同年6月1日付诸实践,而1982年他就已经和
吴作栋等开始讨论制定,当时曾设想两人一组,其中一名候选人必须是少数种族。后经修改,现在一个集选区的国会议员由4-6人组成,一人为非华裔。2011年新加坡大选时,新加坡有十五个集选区和十二个单选区。
2011年5月7日,
新加坡工人党党主席国会议员
林瑞莲、秘书长国会议员
刘程强、律师
陈硕茂等五人候选团队于
阿裕尼集选区参加国会大选,以54.71%得票率,击败得票率45.29%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候选人、由外交部长
杨荣文领军的团队(包括总理公署部长陈惠华及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再诺等人)。这是新加坡反对党首次攻下被认为系独厚执政党的不公平选制障碍(60%的得票率却可获得93%席次)之一的集选区议席,并使两位现居重要职务的内阁部长落选,加上历史新高的得票率与席次,从此掀开新加坡政党政治竞争史的新页。
该选举可以保证非华裔在新加坡的最少席位。但相对于长期执政、具有丰富经验和资源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而言,新加坡的反对党很难有能力凑出集选区必须的参选人。此外,人民行动党拥有划分选区的权力,可以通过改变选区来分散反对党的票源,而其操作往往是在不透明的方式下进行的。新加坡人民党秘书长
詹时中就曾说过,“我们在踢一场足球赛,但行动党却没有固定的龙门。他们是用流动的龙门,所以我们很难瞄准射球。”而抛开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来看,参与集选区的团队内亦存在弱者可以搭强者的“便车”一同进入国会,反之强者也可能被弱者牵连的情况。
那些第一次有投票权的年轻人,在这次2011新加坡选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倾向投给反对党,展现新一代对体制的不满。恰恰是在一个高压、充满权力傲慢的政治体系裏,年轻人的崛起与反击已经成为他们的标签,让激情流进了政治的机器中,影响了它的运作方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次新加坡反对党的年轻候选人
佘雪玲,在网裏网外活跃。年轻人以无比的创意,在facebook(面子书、
脸书)、推特、youtube上各出奇谋,开辟了过去选举所没有的竞逐空间,也在激烈的选战中,写下了全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