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饥饿(Hidden Hunger)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一般认为是一种因为无法保证正常营养成分吸收而导致的饥饿症状,重点在元素不平衡而不是饱腹方面的容积。
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
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衡称之为“隐性饥饿”。
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
何志谦教授解释说:“隐性饥饿”是指
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它是一种人体一时难以感觉到的状态,但如果忽视的话就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
根据
黎黍匀专家这一定义,营养元素让人体能够正常生长,并确保人体能够完成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旦出现不均衡,人体表现出部分成分过剩而部分成分缺乏的现象,于是就体现出饥饿的症状。隐性饥饿需要全民重视。
主要危害
现代医学发现,70%的慢性疾病包括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
亚健康等都与人体营养元素摄取的不均衡有关,“隐性饥饿”正成为人们健康的致命杀手。
最常见的隐性饥饿包括:缺铁、缺碘、缺锌,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长期缺乏
维生素A,眼睛容易疲倦、干涩;
维生素B1摄入不足会造成
注意力不集中、忧郁以及
记忆力衰退等;长期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及癌症。
症状
最常见的隐性饥饿有以下几种:
缺铁、缺碘、
缺锌、缺维生素A、D。
缺铁性贫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缺碘可使孩子低平均智商低10~15;缺锌可导致偏食、复发性
口腔炎、性
发育迟缓、
注意力不集中等;缺乏
维生素A、D可导致
佝偻病,单纯缺维生素A可致反复感冒、腹泻和干眼病。
对上述隐性饥饿的营养建议是:缺铁和
缺锌可补充动物肝、动物血、瘦肉、蛋黄和海产品;缺碘可补充海鱼、海带、紫菜等;缺乏维生素A可补充含
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南瓜、芒果、杏、木瓜等;缺乏维生素D可补充乳类、动物肝和瘦肉。
主要人群
1、儿童和青少年,怀孕和哺乳期妇女,他们对营养素的摄取较常人高;
2、偏食、挑食、用零食替代正餐者,这些人往往难以从膳食中摄取足量的微量元素 ;
3、腹泻患者因排泄而丢失应有的维生素;
青少年隐性饥饿
不良生活习惯影响
许多80后“独一代”的父母们小的时候也比较任性和挑食,他们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很多人都没有做过饭,甚至结婚后也不常在家里做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单位食堂吃或到外面吃。当他们带孩子时,很多时间是叫外卖,或是带孩子去饭店吃,这些不良习惯极易造成微量元素不足的“隐性饥饿”。有的孩子过于偏食,例如只吃肉不吃青菜,或者只吃青菜不吃肉;有的家长喜欢以食物作为奖励,经常带孩子吃洋快餐或一些香口的东西;有的家长误以为精细的东西就是好东西,给孩子吃
精米、精面,很少吃五谷杂粮,这些容易导致孩子营养素摄入不足。
配餐不够营养
现在中小学校中午配餐营养搭配不够合理也是造成青少年“隐性饥饿”的一大原因。目前广州市的幼儿园膳食搭配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指导,每所幼儿园也配备了专门的保健医生,幼儿园每周都要向家长公布一周的食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一做法并没能在中小学校得以延续。目前广州市大部分的中小学午餐营养搭配都是不足的。学校午餐常见的情况是:肉量不足,以小学生为例,一天一般要吃2两肉,在学校至少应该吃1两;蔬菜量也不足,一天需要吃一斤的水果蔬菜,在学校的午餐应该吃上半斤;太多煎炸香口的东西。
改善
要解决“隐性饥饿”,主要在于解决好膳食平衡,养成良好的
健康饮食习惯,最好让孩子定期做
微量元素检查,必要的情况下要进行膳食营养素补充。营养平衡可以参照国家颁发的
平衡膳食宝塔进行,做到荤素巧搭配、粗细巧搭配等原则。在搭配菜肴的时候,采取荤素相配,在味道和营养上,就很好的融合和补充,健康又美味。在做饭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粗粮和薯类,比如糙米、玉米、小米、土豆和红薯等,不仅丰富了口感,也丰富了营养素的摄入。
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处于“隐形饥饿”状态下的人数已高达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知识的普及,与膳食相关的慢性非传染疾病造成的危害不仅被国家、社会所重视,也引起了普通消费者的关注,“无病主动预防”的观念开始取代过去“有病被动治疗”的习惯。
原因
营养专家、北京市身心智医学研究所所长张金波说:“隐性饥饿的根本原因是饮食结构不科学、不合理。应该调整饮食结构。人类的饮食历史就是盲吃的历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是常态。不是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选择食物。基本上都是凭借口感、味蕾和饮食习惯选择食物,缺乏理智和科学。建筑是由建材组成,不可能瞎盖。人是由营养组成,不应该瞎吃。外国经典名言‘你是你吃的东西的结果’、‘吃什么像什么。’无论是三高还是四高,人类身心智常见病基本上都是吃出来的。”
应对策略
据大公报报道,膳食中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被称作“隐性饥饿”。联合国基金会执行主任卡尔.贝米拉在发言中说,国际微量元素行动组织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八十多个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状况最严重的国家做了评估报告。报告中发现,“隐性饥饿”危害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健康。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将保证国民微量营养供给纳入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贝米拉称将敦促其它国家和全球领袖向中国学习。举例来讲,最新的资料显示,即使人们轻微缺少维他命A也将导致死亡率上升。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儿童维他命A的摄入,从而每年挽救100多万儿童的生命。
食品强化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记不得从什么时候,人类就开始在食物中添加必不可少的
维他命或者矿物质。事实上,20世纪伊始,
食品强化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一项重要的政府措施,其目的就是减轻营养匮乏,改善公共健康。针对这种措施进行的所有科学研究都表明:在基本食物中加入强化添加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智利政府大力敦促在牛奶中加入铁,结果使婴儿贫血的患病率降低了66%之多。
南非在玉米面中强化叶酸成分——这是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支持的一项计划——结果导致南非新生儿脊柱裂的患病率下降了40%,脊柱裂是新生婴儿可能感染的一种严重的
神经管畸形。
不仅如此,上述关键干预措施成本极低,效益却相当丰富:在食用油中添加维他命A的成本,每公升还不到0.10美元,而
食品强化总体上的
成本收益率至少是1:8。
在全球营养联盟,每个人都坚信,如果世界希望实现联合国的
千年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将全球贫困和饥饿减少到目前的一半,与
营养不良做斗争就显得非常必要。战胜营养不良是朝着实现千年目标所迈出的第一步。科学研究证实了食品强化所带来的成本效益,而相应的技能技巧则可以在私有部门之中找到,私有部门完全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能够把产品送到最贫困的人手中。欧洲和
八国集团必须行动起来。他们不仅需要把针对营养不良的斗争作为一项政策重点,而且还必须进行投资。这个等式再清楚不过:为食品强化,计划投资1.6亿
欧元,可以改善10亿人的身体健康。要知道,各欧盟机构在
布鲁塞尔和
斯特拉斯堡之间的常规迁移每年所需的开支就达2亿欧元。
尽管这项迁移费用从历史上看完全可以理解,但欧盟和八国集团是时候做出另外一种政治选择,那就是帮助350万名母亲和儿童活下去,而且让他们能够活得更好。
改良农作物
隐性饥饿”有没有解决办法?目前,业界公认的技术手段是“生物营养强化技术”。
2004年,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全球范围启动了“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并依托
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中国生物营养强化项目。
所谓“生物营养强化”,就是通过育种或栽培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不同于普通的营养强化,“生物营养强化”聚焦于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的基因性强化,而非合成加工过程中的人为添加。
据了解,项目启动至今,已培育出十多种营养强化作物品种/系,包括铁、锌、
维生素A原、叶酸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及玉米、甘薯、小麦、水稻等作物。“其中‘中麦175’目前已在5个省市示范种植。”万建民透露。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强化项目副主任张春义认为,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基于分子设计的个性化作物育种将成为生物营养强化的趋势。
所以,“生物营养强化可以做成一个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特定贫困人群,针对当地缺乏的营养元素种植相应的作物品种,实现营养扶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