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
清朝光绪帝的皇后
孝定景皇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格(一作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帝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溥仪继位后,她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辛亥革命期间,颁布退位诏书,宣告帝制终结。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人物生平
秀女中选
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下令为光绪帝挑选秀女。翌年二月,在备选的九十三位满蒙汉八旗秀女内,记名(入围)三十六位。八月二十一日,覆看了三十六名记名秀女之后,仍然记名的秀女有十四名,静芬就在其中。光绪十三年(188年)二月十七日,新一批秀女二十五名入宫挑选,其结果是二十五名之中记名十五名,包括静芬的堂妹佛佑之女(后来的溥伦夫人)及后来的珍妃等。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二十四日,前年记名的十四名秀女、去年记名的十五名秀女与两名新到京的秀女一共三十一名于丑时进中南海蕉园门进行覆看,十五人被记名。九月二十八日再次覆看,八名被记名。十月初五日进行最后的挑选,除了静芬外,还有佛佑之女、志颜之女、凤秀之女、长叙两女、德馨两女,最后决定封静芬为皇后,封长叙两女为瑾、珍二嫔。
据太监唐冠卿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回忆,最后一次选后在体和殿进行,光绪帝看中的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一个女儿。慈禧让光绪将玉如意递给自己中意的秀女(选后用如意,选嫔妃用荷包),光绪正要递给德馨之女时,慈禧大呼:“皇帝!”然后暗示选静芬,光绪不得已将如意递给静芬。慈禧不能容忍德馨之女在宫中,于是赶紧让在场的荣寿固伦公主将荷包递给长叙两女。因此,光绪和隆裕从一开始就埋下感情不和的种子。
册立皇后
光绪和隆裕的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如何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成为问题,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居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最终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是钦天监选定的皇后入宫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同时,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宫中生活
隆裕入宫之后,本宫定在过去慈安太后所居之钟粹宫,但平时多居于养心殿体顺堂,光绪帝则专宠居于对面燕喜堂珍妃。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其生活相当不如意。隆裕本身性格“仁懦”,曾经伺候过她的太监信修明说她“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治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为知足。”
同时,晚清由于各种陋规积习很深,所以内廷的开支也变得十分复杂。隆裕作为内廷名义上的“女主人”,似乎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此,信修明记述道:“我所及见者,光绪之皇后在庚子前因宫费不足,年年月月以典当顶当度日。皇后有时自己诉苦,每季节所得的宫费,怎么节省也不够开支的。每年三节两寿,老佛爷、万岁爷的两份供总不能少,虽然老佛爷、万岁爷有赏赐,但总抵不住两份供花费的银子多。对于各王府王妃、命妇之交往,也是正当的一笔花销。下屋女子以做针线为主要工作,买针线、条带及锦匣等东西都得用银子。一位主子爵不论大小,对于皇上殿内的太监、太后宫的太监、小角色的无须赏赐,高级的太监,每到节令,一位皇后国母不赏赐些东西,是自觉着下不去的,因此颇感用度不足。司房的统计,对于太后、皇上须月有月积、年有年总,按时奏报上去。皇上见奏无所谓,太后见奏一定有说辞,嗔其用度太费。于是再奏月积时,明明不足,尚要虚报盈余,月积年累,账上反假存了巨万的银两。皇后为此常忧虑太后查账。幸喜庚子变乱,皇后的一笔糊涂账随时代勾销了。”信修明还说,在当时的后宫之中,隆裕与瑾妃关系较好,据说是因为两人都不得光绪宠爱,有同病相怜之感,与同治瑜妃(献哲皇贵妃)关系较差,以至两人的矛盾在慈禧和光绪驾崩之后发作。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光绪驾崩的前夕,隆裕听从李莲英的建议,偷偷地去看望光绪。当时光绪尚清醒,与隆裕相对哭泣,算是说了一席贴心话。
成为太后
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溥仪继承皇位,隆裕始获得“隆裕皇太后”的徽号,成为新的“老佛爷”,移居长春宫。根据载涛所说,慈禧对自己外甥女的性格心中也有数,认为她是庸懦无能、听人摆布之人,决不可能叫她来重演垂帘故事,所以既决定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安排载沣摄政。不过隆裕自己反倒有效仿慈禧进行垂帘之意。所以,对于这个安排,隆裕十分不满,有时故意刁难载沣。隆裕在太监张兰德的怂恿下,要求度支部拨款将延禧宫改建为水晶宫,因在国丧期间,加上清廷又在筹建海陆新军,所以此举令载沣为难。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载沣命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不数日,隆裕即迫令载沣将此二人撤去。载沣始则婉言请稍从缓,隆裕复以言语相逼。载沣不得已,以太后不应干预用人行政之权为对,隆裕才作罢。
在外朝刁难载沣的同时,宫廷之内也有不小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瑜妃上。当时同治帝的几位遗孀内,以瑜妃(献哲皇贵妃)居首。瑜妃在慈禧生前很得慈禧器重,隆裕有被压抑的感觉。等隆裕成为太后,多次召王大臣,打压瑜妃。瑜妃不服,也要求当太后,她口锋锐利,时常进内,语带讥消,不把隆裕放在眼里,隆裕忠厚无能,又处此时势,不忍施展六宫之权,忍辱不与其计短长。不过毕竟隆裕毕竟是皇太后,而瑜妃只不过是皇太妃,身份差异过大,所以在隆裕在世时,瑜妃一直被其压制着。以至于后来隆裕崩逝的时候,瑜妃曾经对着隆裕的尸身说:“你也有了今日!”
退位让国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12月7日,时任总理公署秘书的许宝蘅在日记中记录了隆裕太后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长达1个小时的对谈。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并且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kuāng)、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她最后表态说:“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据说隆裕起初对革命持强硬态度,私下里袁世凯也利用隆裕与载沣的不和,想方设法做隆裕的工作,贿赂张兰德,说共和只让摄政王失权,太后之尊严与享受依然如故。隆裕遂以为只是让袁世凯代替载沣组织名为“共和”的新政府,遂赞成共和。载沣无可如何,只好辞职。逊位前夕,议定每年给皇室四百万圆,隆裕很是满意,次晨照例,梳洗整冠临朝,不料等到十点钟,还不见袁世凯等上来,便传奏事处问话:“今天军机大臣等怎么还不上来?”奏事处回答说:“袁世凯临行时说,从此不来了。”隆裕太后闻言,口呆目瞠多时,急说:“难道大清国,我把它断送了!”由此饮食减少,疾病缠身。
逊位诏书颁布10天后,上海《申报》于宣统三年(1912年)2月22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为标题报道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献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阅未终篇已泪如雨下,随后交给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盖用御宝。此时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隆重国葬
自从逊位之后,隆裕便一直闷闷不乐。根据清宫医案可知,孝定景皇后在光绪朝便有肝胃不和的旧疾,到了宣统朝则脾胃不健,肝气不舒。民国元年(1912年)十二月中旬,“既患水肿肝郁之疾,时见清减,时复反覆。”民国二年正月初十日是其四十六岁千秋,在这一天,孝定景皇后“御殿受贺,略受劳碌,加以伤感,入夜病遂增剧。自是中日悲伤,不进饮食”。根据当时的医案来看,正月初六日这日,太医表示“证势丛杂,殊形棘手”,到了巳时,已经“势欲脱败,证势危险万分,殊形棘手”,午时则“证势垂危“,最终于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丑时在长春宫太极殿去世,停灵在宁寿宫皇极殿。五天后,宣统小朝廷下令王大臣敬拟大行隆裕皇太后谥号,最后决定的谥号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取谥法“大应慈仁曰定”)。
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不唯如此,袁世凯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借商务总会为哀悼会的筹办事务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这一号召,长春、辽阳、凤凰、铁岭、营口等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太后,并各派代表入京参加追悼会。18、19两日,在太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到席者达五万人之多。民政府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据当年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2年3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12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礼节、祭文、哀悼歌词、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曾和四格格、德龄一起探讨各国,她说:“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德龄,自己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家庭成员
父亲:桂祥
姑姑:慈禧
丈夫:爱新觉罗·载湉
姐妹:大姐载泽福晋;三妹顺承郡王福晋
影视形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0:0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