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安徽
歙县黄潭源村,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
中国人民救国会和
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景星学社社员。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
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安徽歙县
安徽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安徽省
歙县徽州古城中和街,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崇一学堂(陶行知少年就读处)。
纪念馆建成于1984年,由瞻仰厅、放像厅、书画厅和5个大展厅组成。
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高脊飞檐式设计。
纪念馆设东西两侧大门,东西两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
1996年,陶行知纪念馆被国家教委等6个部委命名为“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由
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简介
纪念馆由新馆和旧馆两部分组成,旧馆为崇一学堂,为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瞻仰厅
一进大门,宏伟典雅,风格独特的瞻仰厅展现于你的眼前。迎面大屏风上是陶行知亲笔题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
屏风背面是
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厅堂上枋是
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正面为
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金色大字,潇洒飘逸,刚劲有力,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同志对陶行知先生的誉称。
正中翠柏苍松掩映着陶行知的半身像。前面两根献柱上镌刻的是
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
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边书屏雕刻着陶行知的名言。
2.6米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厅堂中央,展现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高大形象。他气质超凡,和光满面;他博爱存心,立德建业;他倾情教育,手不释卷;他为国为民,勇往直前。
汉白玉的质地,象征着他洁白无瑕的高尚人格。形如磐石的像座,标志着他不惧不屈的坚强性格。青松翠柏,隐示着其言、其德、其业万古长青。
放像厅
绕过厅堂拾级而上是放映厅,在这里为观众播放陶行知生平事迹录像。
展览厅
向北穿过侧门就进入展览厅了。全馆共分五个展厅。
第一个展厅在楼下,二、三展厅在楼上。三个展厅分7个时期展示陶行知光辉的一生:出生于农村清寒家庭;留美归来后站在
五四运动前列;任《新教育》杂志主编和
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进平民教育;最早注意乡村教育;创立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和以教育改善人民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成为
新教育运动的旗手;积极支持新安小学组成“
新安旅行团”走遍全国进行抗日教育的宣传;积极投人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的运动。
还有一个特殊展厅,那就是第四展厅,是陶行知在崇一学堂读书时的宿舍。当年陶行知就是在那间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的豪言壮语,这个展厅保持着当年的风貌。
第五展厅为书画厅,陈设了陶行知的大量书籍、文稿和书画作品等。
开馆典礼
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省委、省政府于1981年批准在陶行知家乡他少年就读的──崇一学堂旧址,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于1984年开馆。陶行知的学生--原安徽省委书记、中国文化部顾问
刘季平、原安徽省省长
王郁昭剪了彩。原省委书记李世龙、
张恺帆、省政府副省长
魏心一和全国知名教育家
杭苇、
吕型伟、
段力佩,陶行知亲属吴树琴、陶晓光、陶诚等参加了开馆典礼。日本
专修大学教授、陶研专家斋藤秋男先生前来祝贺,说
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开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江苏南京晓庄
简介
在南京北郊晓庄有座不高的山,称作
劳山,行知园即坐落在劳山脚下。行知园所在地为陶行知所创办的晓庄师范旧址。
该园是为了纪念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学者陶行知而修建的。
园内主要景点有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墓、晓庄烈士纪念碑以及行知亭、英烈亭、成人纪念林等。
陶行知纪念馆是行知园中最主要的建筑,位于中央门外晓庄村吉祥庵20号。这里是纪念性博物馆,常年举办陶行知生平事迹展览,属晓庄师范学校管理。
陶行知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附设于晓庄师范校园内,馆内收藏保存陶的一批照片、手稿、遗著和遗物。1980年3月,该馆经整理后重新开放,共展出照片120幅,遗物、遗著200多件。
1985年,纪念馆展览室扩建,陈列面积400多平方米,充实了展品内容,展出照片429幅,实物319件。
为了进一步弘扬行知精神,继承并发扬行知教育思想,1993年,纪念馆从校内迁出,在劳山脚下建造了新馆,新馆占地面积达800平方米。屋顶为水泥浇制,仿茅草顶,显得古朴端庄。门楼高达25米,大门上方挂有张劲夫题写的“犁宫”和陆定一题写的“陶行知纪馆”两块铜匾。
门厅内有一尊陶行知全身铜像,背景是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3个金色大字。
馆内有两个展厅,展出内容分为八个部分:青少年时期,提倡教育改造时期,乡村教育时期,普及教育时期,国难教育到战时教育时期,全面教育时期,民主教育时期,
纪念陶行知、学习陶行知。
展厅共展出了近400幅珍贵图片,200多件陶行知的遗著、遗物、遗稿等,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陶行知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陶行知墓
陶墓建于1946年12月,面朝东南,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碑高2米,上刻沈钧儒题字——“陶行知先生之墓”。
牌坊高5米,宽4米,坊额刻有陶行知手迹:“爱满天下”;坊柱联语为郭沫若书写的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982年陶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陶行知,学习和发扬陶行知的爱国主义精神,1993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行知园,对陶行知墓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与绿化,栽种数千株树木花卉,铺设2000余平方米大草坪,并且在陶墓东北侧建成一座新的陶行知纪念馆。
1994年9月12日,行知园建成开放。园大门南侧的大理石壁上镌刻着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行知园”三个大字,园大门北侧的大理石壁上镌刻着陶行知手书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2个大字。
1997年,行知园二期工程开工,重建了一座7米高的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整修了池塘,还在墓道及陶馆前的广场上铺设了地砖。
上海
简介
1986年10月18日,在陶行知先生当年创办山海工学团的旧址上建成先生纪念馆,由胡耀邦同志题写馆名。
2002年迁入宝山大场南部真华路大华地区的
行知公园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由一组具有
徽州民居特点和
苏州园林特色的建筑组成。展厅面积约600平方米,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生前各个不同时期的经历,其中遗著、遗物、图片约300多件,较为完整全面地反映了陶行知先生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光辉一生。
展厅采用声光电等多种科学技术,增添了陈列展览的观赏性与参与性,是进行入团(队)宣誓仪式等集体活动的场地,也是播放专题录像、举行各类专题学术报告会的多功能厅。
2003年1月,被
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描述
陶纪念馆建址于行知公园的西南端,一个不太大的庭园,风景优美宜人,四周有青翠茂密的竹林环抱。
开门迎面见到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汉白玉立像,雕像后的墙面上镌刻着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庭园中间是一个碧波荡漾的水池,园内建筑或筑于池上,或建于池畔,左首是高大宏敞的行知堂,右首是展览厅。
园内多为粉墙黛瓦的二层楼房,并有曲折的回廊连接,既有徽州民居的古朴风貌,又有苏州园林玲珑妩媚的韵致。
展览厅里大量的图片、遗著、实物以及声、光、电多种现代展示手段使人目不暇接。
展览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主线,通过不同时期的经历,生动展现出这位人民教育家的崇高人格和光辉一生。
重庆合川
概况
清咸丰元年(1851年)再建。寺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大山门、牛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善堂等,两边分设配殿及厢杂房十余间,呈复四合院布局,总占地3375平方米。
寺内建筑雕梁画栋,屋顶飞檐起脊,雕工精美,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发展历史
1939年7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下,决心从教育入手,挽救国家危亡,在此创办育才学校。
陶行知亲任校长,设自然、社会、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7组,并聘请当时著名的专家学者,如
翦伯赞、
贺绿汀、郭沫若等到校任课,夏衍、田汉、阳翰笙、刘白羽、沙汀等名家先后到校讲演或作专题讲座。
1945年秋,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此开办农村青年干部见习班,1946年迁至红岩村。原寺牛王、观音殿为育才学校教室和读报室,两侧为办公室;大雄殿正中为礼堂,两侧为教室;余房为师生宿舍,邓颖超参观育才学校时曾在西厢房内留宿。
现状
如今,这里风光秀丽,水陆交通便利,校址基本如旧,经过恢复、维修,成为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育才学校是西南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实验学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每年有数万名青少年及游客来此参观、考察、学习。
古圣寺位于合川草街镇古圣村凤凰山的古圣寺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草街古圣寺育才学校旧址,距合川市区30公里,濒临嘉陵江,是缙云山--钓鱼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嘉陵江小三峡片区内五大景区之一,为合川市和重庆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直辖后成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陶行知
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歙县黄潭源村,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
中国人民救国会和
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景星学社社员。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留学美国,师从
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茅屋礼堂,取名叫“犁宫”,两边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另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他身体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大家一起劳动、教学,这在当时,对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11卷500多万字)。
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
一二·九”运动后,在党的帮助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认识到教育应该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鹏、张劲夫等都是他的学生。周恩来同志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陶行知一生艰苦朴素,为民众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两句话,更他一生的光辉写照。他在55岁时,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去世。
毛泽东同志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题词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一生遍及得了党内外、国内外进步人士的普遍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