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唐代高适诗作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此诗前四句点明泛舟灵云池的时间和地点,由见“清川”而“思不穷”,为下文表达希望窦侍御汲引之意埋下伏笔;中间四句写泛舟之乐,思绪飘忽于舞台歌榭上,见夕阳映照,水天一色,整个秋空都充满边塞风物,照应了前面的“白露”和“清川”;后四句抒情,以弱羽凡鸟自喻,比窦氏为鹓雏鸿雁,“欲伴”表达了希望窦侍御汲引之意,同时照应“思不穷”。全诗主观理想和客观现实相融合,抒情方式则兼有直抒胸臆与情景交融。
作品原文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⑴
白露时先降⑵,清川思不穷⑶。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⑷。
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乘兴宜投辖⑸,邀欢莫避骢⑹。
谁怜持弱羽⑺,犹欲伴鹓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窦侍御:名未详。侍御,御史台属官,赵璘因话录》卷五载,唐人通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
⑵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农历七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白露先降,早寒之意。
⑶清川:指武威的灵云池。
⑷迥:《全唐诗》下注:“一作晚。”
⑸投辖:《汉书·陈遵传》:“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辖,车轴两端的键。后以“投辖”指殷勤留客。
⑹避骢(cōng):《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马御史。”后以“避骢”或“避骢马”指回避侍御史。此处点明窦侍御的身份,反用典故渲染主客相欢的气氛。
⑺弱羽:谦词,才浅力薄。
⑻鹓(yuān)鸿:鹓雏、鸿雁飞行有序,比喻朝官班行。
白话译文
白露比平时早点降落,在清冷水波上思绪无穷。
虽然逍遥在池塘小船之上,身仍实在塞上军中。
看着水边树下的歌舞,歌声悠悠缭绕在晚风中。
夕阳与粼粼水波遥遥相接,满是清寒的边塞秋色。
游兴未尽当诚心留客时,欢聚也不要有什么忌讳。
谁会怜惜这弱羽凡鸟,但它还是愿意伴随鹓鸿。
创作背景
此诗与《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是同时之作,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秋,当时高适在武威(今属甘肃)。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首四句写泛舟灵云池的时间和地点,由见“清川”而“思不穷”,为下文表达希望窦侍御汲引之意埋下伏笔。诗人陪友泛舟凉州灵云池,看着因天寒得早而清冷的水波,想到虽逍遥舟水之上,而身仍实在军中,不禁秋思绵绵,心波顿生且带微寒。这或是奔波半生而济世救民之志的实现仍遥遥无期的感叹,或是年近五十的“逝者如斯夫”的慨然之吟。
中四句写诗人陪友于水舟之上,看着水边树下的歌舞,早已更浓了的愁思,不觉飘忽于昔日舞台歌榭上的杯盘交错声里,飘忽于眼中的清歌慢舞当中,飘忽于“永愿拯刍荛”的半生坎坷途上。一种因理想而生的莫名的情绪,也随着缭绕耳边的歌声在晚风中悠悠荡漾开去。抬头极目,但见夕照辉映着的天光与粼粼水波遥遥相接,天光水色之中则满是清寒的边塞秋色,照应了前面的“白露”和“清川”。这四句与王维山水诗风味相近。“舞换”二句有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之妙,树本静物,因人舞动而仿佛变换;歌声悦耳,因有晚风而传得很远,从视觉和听觉上写出歌舞之声,宾主之欢。
后四句抒情,以弱羽凡鸟自喻,比窦氏为鹓雏鸿雁,“欲伴”表达了希望窦侍御汲引之意,同时照应“思不穷”。“乘兴”两句写诗人因秋思而游兴未尽,于是当主人适时的诚心留客时,诗人悲而不伤,一抛浓浓秋意,欣然应允,且认为在邀相欢聚时,不要有什么忌讳,当洒脱自如,不受拘束。仔细玩味,诗人理想与现实撞击所迸发的悲怆之情溢于言表。末两句一语双关。一层写诗人自谦是“弱羽凡鸟(作者自喻)”,尽管无人怜爱,但还是愿意伴“鹓鸿(比喻窦侍御)”;尤重一层表明,诗人在困顿的现实面前骨气不减、穷且益坚、高翔天宇而救世救民的壮志不灭。
唐代殷璠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亦足当之。贯穿全诗的,是主观理想和客观现实相撞击所形成的悲而不伤的感情。“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则是直抒胸臆的感情抒发。另外,情景交融的抒情也是此诗的显著特点。
名家点评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结语气韵微薄。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歌舞一联,造语奇崛,思入风云。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常侍五言律,健而不甚整,“征马嘶”而外无可采焉。堪与右丞竞爽者,独此两排律耳(另一指《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宫之岭外》)。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4 11:2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